..續本文上一頁不聽,就不管,去做自己的事算了;反之,對其說法有興趣的人,他就會很有興趣地一直爲他說法,這其中就有差別了。
謂禦大衆時,于一切種,雜染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禦"是教導、帶領的意思。衆生的心好像猴子、野馬,佛教導他們怎樣把握其心,所以佛的有個稱號叫做調禦丈夫。佛教導衆生時,于阿賴耶識中所具有的"雜染"--不清淨的法不現前。
現在讓我們看煩惱的層次:有些煩惱會障礙解脫,有些煩惱不會障礙解脫,阿羅漢只要去除障礙解脫的煩惱,就能夠解脫了。比方說,如果你貪愛叁界(世間),這個貪愛的煩惱使你不能解脫;但是如果你講話時搖頭或點頭,這些行爲是無記--無善惡,不會障礙解脫。佛法說,你不知道這些無記的行爲,它們還是一種雜染。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行爲是一種業習。我們有很多身口意的行爲,它們與生死解脫根本沒有關系,不妨礙解脫,但是那還是一種無知,還是一種煩惱習氣。阿羅漢是解脫了對叁界、對生死輪回有障礙的法,但是不妨礙他解脫的煩惱(雜染)還會現前;佛沒有雜染現前。
不護者,即叁不護:謂禦大衆時,于隨所欲教授,教誡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佛不必去照顧其身口意業,自然清淨;阿羅漢就要在八正道中去照顧其身口意業的清淨。
無忘失法者,謂于一切種,隨其所作所說,明記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佛對自己要作、要說的事情,絕對不忘記。我們有時候對人承諾的事情,日後會忘記,這就是所謂的忘失法。佛對其所要作的一切事物,都不會忘記。"隨其所作所說"應是"隨其所應作所應說",即佛所要作的事情、所想說的話,不管多久,都會記得。
永斷習氣者,謂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一切智"是指佛;"非一切智"並非指凡夫,而是指菩薩、羅漢以及證果的聖者等等。菩薩、羅漢所具有的一些煩惱會現行,或不現行;佛的煩惱全都不現行。意思是說,除佛以外,一切菩薩及證果的聖者還有很多習氣。如經中有載: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一個地方,有人跟尊者提起他的好朋友,尊者聽了就生起要去度化那個好朋友的心。以一般人的看法,會認爲尊者偏心,專門照顧自己的好朋友。佛就沒有這種習氣--有親疏的分別心。這種習氣根本不妨礙生死。
大悲者,謂于緣無間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佛有大悲,要回來這無間斷苦境的世間繼續度化衆生。大乘佛法說,佛具有無緣大悲,即佛以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衆生,沒有所謂的跟這個人的緣分比較好,跟那個人的緣分不好之別。雖然佛並沒有以不平等的心來度化衆生,但是佛會觀察機緣,如果衆生的機緣到了,佛就去度化他。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四十九年間,除了晚上睡覺外,其余的時間都在度化衆生,從沒休息。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種不共佛法,謂于不共身、語、意業,清淨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業,現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不共佛法,即十八種不共佛法,佛身口意清淨、阿賴耶識清淨、
果報(佛果)與五根--信、精進、念、定、慧,都與阿羅漢不一樣。有些東西阿羅漢未得,有些東西阿羅漢所具有,但是會退。因爲業報不共,佛有,而阿羅漢沒有;佛與阿羅漢的智慧也不一樣,佛的智慧無時無刻都現前。
對于這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法的說法不一樣,不論是南傳或北傳的小乘教法所指的是(前面論文所說的):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和大悲;大乘佛法中所指的是:
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圓滿,所以一切煩惱俱盡,身體的行爲舉止完全沒有過失,不會令衆生起煩惱,稱爲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的法,隨衆生的機宜,皆得證悟;同時佛所說的話,統統沒有過失,絕對不會得罪人,稱爲口無失。
叁、意無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絕對沒有過失,心不會散亂,不會想歪的事情,稱爲念無失。
四、無異想:即叁念住。佛對衆生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這個好,那個不好,平等普度,心無簡擇,稱爲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根據大乘佛法說,釋迦牟尼佛沒有所謂的入定或出定,而是無時無刻都處在欲界的"那伽定"中。所謂那伽,就是龍的意思。即佛無時無刻都處在龍的定中,稱爲無不定心。
修行者入了世間的四禅八定中的任何一個定,就不能講話、走路。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入了初禅,心中可以思惟,但是口不能講話;一開口講話,就出了定。所以佛的無不定心並不是四禅八定的定。小乘有十八個部派,只有大衆部派承認佛無時無刻都在定中。
六、無不知已舍:佛知道任何一件事物之後,其心都處在舍覺支的狀況。此處的舍並不是慈悲喜舍中的舍--平等的心,也並不是入了四禅,生起舍的心念,因爲這兩個舍的心念不能在行住坐臥中産生。
根據佛法說,佛身上的光無時無刻都可照明一丈(十尺)遠,這就是佛無時無刻都在叁摩地裏面。古代人們雕塑佛像,佛頭
上有個圓形光圈,另外還有一道從頭頂射上天空的光,你可以從泰國佛像中看到佛的頭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緬甸的佛像的頭上有一團火,這表示佛無時無刻都在定心中,也在舍心中。
七、欲無減:佛想度衆生的心,絕對沒有減退、放松,稱爲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在修種種善法、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等種種行爲上,佛都很努力地做,稱爲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佛無時無刻都在正念中,稱爲念無減。
十、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無時無刻都現前,稱爲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無時無刻都處在解脫心中,稱爲解脫無減。一個人的心對世間的一切,不會生起苦的感受,而不要它,這就是解脫心;如果他的心有苦的感受,當時其心就不自在,就叫做解脫減。阿羅漢有時還會生起苦的感受。對此一些佛教部派有不同的看法:大約在佛滅後二百年,有個阿羅漢在夢中喊苦,有些部派的阿羅漢認爲他如此的不自在,就不是阿羅漢。在現實生活中,阿羅漢不會叫苦連天,但是會生起不想要這、不想要那的心,這就是某些東西使他覺得不自在,所以他要趕快出離世間。因此,當佛涅槃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不想留在人間,就以叁昧真火自焚入滅了。這就是解脫有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和道理,稱爲解脫知見無減。有些人僅修某些法而證得阿羅漢果,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甚至有些人只聽聞一句佛法就解脫了,這造成他不會很多東西,不知道解脫知見。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調伏衆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衆生使其解脫證果,稱爲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稱爲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滅除衆生的無明迷惑,稱爲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佛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衆生;阿羅漢就不一定,他只要保持
正念,對于好或不好的東西可以生起智慧,對于沒有所謂好壞的事物,他可以不管。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關于以上的叁世無礙,大小乘佛法的說法不一樣:因爲小乘佛法都集中在我們這個人間來說;大乘佛法就不只說我們的人間,佛經有載:叁千大千世界中過去、未來、現在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樣發生,佛要知道,都能夠知道,這就是佛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種種法無礙。這叁種智慧稱爲正遍知,即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是無所不知,稱爲一切智智。
以上的十八不共法,可參考本人的拙著《佛學基本知識》和《普賢行願品講記》,或者《大智度論》。
一切種妙智者,謂于蘊界處一切種,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一切種妙智,也稱爲一切種智,即佛能夠知道任何的一個法。大乘佛法說,佛與阿羅漢的智慧有差別,即佛與阿羅漢都知道苦、空、無常和無我,然而佛知道的比阿羅漢深;不但如此,怎樣把這一切一切不同的法分門別類,佛都能分別清楚,阿羅漢卻做不到的。佛能夠清楚說明一切法的共相、差別相,叫做一切種智。
雲何引發如是等功德?
謂依止清淨四靜慮,若外道、若聲聞、若菩薩等,引發四無量、五神通,多分依止邊際第四靜慮。
怎樣引發這些功德?依止清淨第四靜慮,外道、聲聞、菩薩都
能引發四無量、五神通等功德;第四靜慮以上的禅定不會引發這些功德。就是說,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如果要修得神通,在禅定方面就要修到第四靜慮,而且經常出入第四靜慮,就可以引發四無量、五神通、八勝處等法。在第四靜慮以上的無色界定,就不能引發這些功德,所以第四靜慮稱爲邊際。爲什麼呢?因爲所有種種的神通,都有其所作用的境界,而這些境界多數在色界發生的;如果修行者進入無色界,就不能引發這些神通。
若聲聞、若菩薩、若如來等,引發所余功德。
前面所舉的種種功德,有些是聲聞人的,有些是菩薩的,有些是佛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哪些聖者具有那些功德:四無量心是外道(凡夫)也可以有的功德;八解脫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其最後的想受滅解脫,是叁果或以上的聖者才有的功德;八勝處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十遍處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願智是從阿…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