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27

  ..续本文上一页可能的,这叫做非处。或者佛经说,女人不能成佛,即女人成佛"无有是处",即是非处。或者说,身为佛的母亲去世后一定生天,唯有是处--生天;如果佛的母亲会堕落,是无有是处--处非处。佛很清楚一切事情的真相、因果的前后关系,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样,所以佛知道如果是这样,不可能是那样。佛经中说:"……无有是处。"这是佛的处非处智力所能够知道的。

  云何自业智力?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二、自业智力:从禅定力中得来,于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变化,里面的种种"自业"--业本身的前因后果,佛有智慧知道。就是说,佛知道众生从过去造业乃至现在造业,什么时候会得到果报。比如佛知道你过去造了某个业,使你过去世做人、今世做人、下一世也来做人。又比如你曾经在过去世供养一位阿罗汉,那么,你连续五世来做人。即佛知道众生做一个业有怎样的果报延续下去,或今生做一个业,今生受果报而已;或过去世做了一个业,过去世、今世受,下一世没受果报了。佛知道种种受业报的前因后果,受多少次果报等等。

  余力随应,当知亦尔。

  除了以上二种力用外,也应当知道其余的,本论没有阐述,我补充如下:

  三、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提智力:心定在一个境里,叫做三摩地。如果一个人有三摩地,他不一定入禅定。三摩地可分为:毗婆舍那的三摩地、奢摩他的三摩地。什么是三摩钵提呢?修行者入了一些定,而那个定也是三摩地,这叫做三摩钵提。比如有人进入了灭尽定,而灭尽定就是称为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包括了三摩地,三摩地不一定包括三摩钵提。三摩地也译为三昧。佛知道世间各种各样的禅定、各种禅定的名称、各种禅定的作用。然而修各种各样的禅定的过程中能够解脱哪些烦恼?完全解脱,还是暂时解脱?哪些人可以修禅定而得到解脱,哪些人不能?哪些人能够入定,能够在定里面?哪些人容易修成这种禅定……佛的智力都能够知道。在小乘佛法中说有很多种三摩地,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还有更多更多菩萨的三摩地,是阿罗汉所不知晓的,而佛知道所有的三摩地。三摩钵提--一个人进入定中,在里面有种种的三摩地,这种种不同的定,佛也知道。三摩钵提是不是禅定呢?三摩钵提不一定是禅定,根据

  大乘佛法说,菩萨所修的很多种禅定,并不是世间的四禅八定,比如密宗就有很多与修解脱道完全不一样的修定方法,这是阿罗汉所不知道的。

  四、根差别智力:所谓根,是指众生的根性,可分为上根、中根和下根;上根叫做利根,下根称为钝根。众生的根性使其在修行的时候有快、慢,智慧有高低等差别。佛知道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性,阿罗汉就不一定有此能力。比方佛在涅槃之前,有一位外道要出家,佛的阿罗汉弟子认为他不可能解脱,而阻止不让他见佛。佛有神通知道了,就收他为弟子,当晚为他说法,他即刻证阿罗汉果,得三明六通、神通十八变,以三昧真火自焚入了涅槃。原因是:佛的神通力知道他在久远的过去世与佛法有缘,那些阿罗汉就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佛会观察众生的根性,当众生的因缘成熟,佛就会去度化他。

  五、种种胜解智力:也作种种欲智力。众生有种种的信仰、喜好,佛都能够知道,就根据其所好来教导。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坐禅,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多闻等,佛就依其习性、爱好来指导他们修行。

  六、种种戒智力:也作种种种性智力。种性原本是指印度的四种阶级,即贱民、商人、刹利(贵族)和婆罗门(修道人)。佛法中的种性,是指一个人无量劫接触佛法修行过程中,修到什么程度,以其修行方向分为:声闻种性、缘觉种性以及菩萨种性;此外还有今世来证初果的人,称为初果种性……佛知道众生的种种种性,就知道他是否可度化。为什么呢?因为这众生可能还不能得度,还要多过几生才可得度;或今生可证初果;或今生只能进入加行道。佛就根据其能力而为他说法。种性是众生在过去世修行带来今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够完成某种道业。佛凭什么知道众生的种性?依论来说,佛根据修行者有没有具备五根、五力,来决定于他能不能进入修道--加行道;他具备了七觉支等法,再看他有没有机会修到哪个果位等等,来判断众生的种性。种性中除了有以上的善法,还有恶法--如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即其内心的行为。佛法中把修行人分

  为: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在这三种类的修行人中,有些人又贪又痴……种种烦恼混杂等差别。比方说,嗔行人一听到修行,就丢掉所有的东西,统统都不要了,形成了这样的业习;贪行人一讲到修行,他要拥有很多东西才来修。每个人的需要有别,佛就根据其种性去度化他。

  七、遍趣行智力:修行人的种性有所谓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不只知道他要朝向哪一乘,还知道在三乘的不同法中,能够引导他修到哪个方向去、能进展到什么程度;甚至于佛知道某修行人在将来的哪世、什么时候成佛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佛的遍趣行智力。

  八、宿命智力:宿命是过去世。其实知道过去世叫做宿命通。有宿命通的人知道他人在过去的某一世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宿命通更加强的能力,叫做宿命明,有此能力的人知道众生在那一生所发生的前因后果。比如今世我是出家人,有宿命明的人,就可知道我在过去世作了什么因而造成的。

  九、死生智力:佛不但知道众生死后投生到哪里,在那边做什么事,而且知道那一生是什么原因、多少原因造成的,这是天眼通的能力。如果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他去那边,去那边做什么,这不叫做死生智力。

  十、无漏智力:佛法把烦恼的断除分为二种类:一是断除烦恼障,二是断除所知障。烦恼障能够障碍你,使你轮转生死;如果断除了烦恼障的人,就不会再来轮回生死,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所知障。有些阿罗汉有漏尽通,还有漏尽明,即他能够知道这个人有没有断除烦恼、有没有证阿罗汉果;有些阿罗汉就没此能力,只能知道自己没有烦恼,没办法知道别人。佛能够知道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断除的程度;阿罗汉就只能知道烦恼障,而不知道所知障。所以佛与阿罗汉的漏尽智力不一样。

  十力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所以有些经典中把佛的弟子称为十力弟子。

  无畏者,谓四无畏:

  无畏有四种:正等觉无畏、漏尽无畏、障法无畏、出苦道无畏。四无畏也称为四无所畏。

  云何正等觉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阿罗汉称为觉,佛称为正等觉。佛自称"我是佛",一点也不害怕,叫做正等觉无畏。佛经处处宣说:佛自称为佛,一切天魔外道、一切众生都不能否定,佛有这个决定心。

  佛依禅定力,对于自己的一切利益,于阿赖耶识(心)中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正等觉"--觉悟圆满,自称各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无畏,称为正等觉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佛依禅定力,对于自己的一切利益,于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烦恼障、所知障皆已断尽,自称各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无畏,称为漏尽无畏。依小乘的教法,阿罗汉断除了全部的烦恼,所以他也具有漏尽无畏;但是依大乘的教法,阿罗汉还有所知障。

  云何障法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所谓障法,是指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佛依禅定力,为了他人的利益,于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一切法,"说障碍法"--说障碍解脱的种种修法,自称各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无畏,称为障法无畏。因为佛住世时有很多外道修行人,都认为他们所修的法能够解脱,佛绝对知道那些修法是不能解脱的,就能指出他们修行中的弊端、有什么障碍,而认为没办法解脱。

  云何出苦道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出苦道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佛教导众生修行"出苦"--出离三界;"道",是指修行的道路。佛依禅定力,为了他人的利益,于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一切法,说出修行出离三界的道路,自称各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无畏,称为出苦道无畏。佛一点也不害怕,对其所教导众生修行解脱的正法有所错误。就是说,阿罗汉不会的东西,就请教佛。佛说,在佛所有的阿罗汉弟子当中,唯有舍利佛尊者智慧第一,对于佛所阐释的种种教法,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统统都能通晓。佛对自己所讲的种种修行解脱的道法,有绝对的信心,认为绝对是对的,一点也不害怕别人说他说错。

  此四无畏皆依禅定力得来,唯佛具有,阿罗汉所欠缺。但因小乘教法中没谈论所知障,而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断除了所有的烦恼,所以阿罗汉也具有漏尽无畏。

  念住者,即三念住:

  佛有三种念住:一、佛在教导佛法时,有些人闻即信受,且修行有所成就,佛不会因此而失去正念,特别欢喜;二、佛对于听闻佛法后不生敬仰,或生敬仰而不修行的人,佛都不会觉得无可奈何,还是很清醒地念念分明,正念现前;三、佛在说法

  时,有整群人在听法,有些人很恭敬很有信心而修行,有些人的态度与反应恰恰相反,佛对他们都没怎样,心念还是清清楚楚。

  这三种念住是阿罗汉所欠缺的。如果阿罗汉劝导人,他们不听从,他就没兴趣走了。这并不是烦恼,劝导他…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