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色身都变成其所观的东西了。"余随所应如解脱说,如是遍处能成满解脱",一个人修十遍处能够入很深的定,就会减轻其烦恼,也不会令他起烦恼。
其实,此处的八解脱、八胜处和十遍处之间都有一点关系。就是说,其中有一些是根据色法来修,如八解脱,他要从色法中解脱,所以有些论更进一步把八解脱解释为不只他作观想而已,他还在里面神通自在。比如修行者观水遍处,一切都变成水,这就是他的神通自在。
在十遍处以外,还有一种遍处,是观光明,叫做光明一切入。其实,它是从观白一切入转成的,即修行者起初观白一切入,当完成作观时,白发亮变成光明。有些论师认为白一切入最殊胜,因为白一切入修得好,很容易修到天眼。因为他心想哪里光明,哪里就呈现一片光明,当他要看东西,就将光明安放在那个地方,就可以看到了。这就是八解脱中说修行者对色法解脱自在,即他能够神通变化。
此外,青、黄、赤、白一切入修法是有关连的,一般上修得青一切入的人,很容易转到黄、赤、白一切入,当他完成一个一切入,其他的也能够做到。
修行者成就了这些修法很容易引发神通,他就可从曼陀罗中观到未来和过去。所以有些佛经说,观色解脱自在,最后不是看到现前的色,而是看到未来和过去的色。根据一切有部的说法,有些未来和过去的色,就是天眼所看到的无表色,如此天眼就可看到他人的未来、过去所做的业,如此他就有种种的能力。所以那些爱修神通的人,多数修十一切入。也因为他修这些法,就在色里面得到解脱,如此一步一步解脱。在这八解脱中前三解脱--内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和净解脱
身作证具足住解脱,是属于色法的;再往前进就是无色界的解脱,直到最后想受灭解脱。如果此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那他就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如果少任何一种解脱,他就不能完成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以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差别就在这八解脱里面。
以上的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不只是修解脱道者所应完成的法,也是菩萨要成佛所应完成的法。
无诤者,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就能够防护他所应生起的烦恼。"诸心"是指六识;"心所"是指心所生的法。佛有无净三昧,阿罗汉也有无诤三昧,但是两者之间有差别。菩萨也要完成无诤。如果修行者经常都处在四禅里,其心经常都处在舍心的状态,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不爱跟别人争论--无诤,就不会为了争论的事情而生起种种的烦恼。
愿智者,谓依止静虑,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心中所要想知道的东西都能够知道。比如古代的仙人、道士和出家人要知道一些事情,只要入定作观,就能够知道,这就是愿智。愿智强者更能在心中预先想知道某人的事情而知道,比如古代某些师父的徒弟下山后出了事,师父都能即时赶来搭救,这也是一种愿智。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
无碍解有四种: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和辩才无碍解。佛有四无碍解,菩萨行者也应该具有。
云何法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法,名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对于一切法的名差别都能够知道。就是说,一个法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他都知道。
云何义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相及意趣,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诸相"是指法的内容,这包括法的自相和共相;"意趣"是指对一个东西的不同讲法与解释。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佛所讲的法,如生死轮回、解脱等,都能解释无碍。佛能够随着佛所要讲的意思无碍地解释,菩萨也要具有这样的能力。
云何训词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方言音及训释诸法言词,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诸方言,如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等,以及各种方言中的语言词汇运用无碍。即种种的法所用的名词,所用的方言,他都能够讲出来。比如新加坡人所说的"孩子",四川人叫做"娃娃";当我到了四川听到人家讲娃娃,我要知道那是说孩子;当我要问候人家的孩子时就得问:"你的娃娃好吗?"
云何辩才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对于一切法的种种差别,与别人辩论时辩才无碍。
神通者,谓六神通:
神通有六种:神境通、天耳通、心差别通、宿住随念通、死生通和漏尽通。
云何神境通?
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神境通就是神足通。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经典常说神变十八种,这看起来好像还输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其实这十八神变就包括了七十二变。神通十八变是:身体出水、出火、同时出水出火;可以在空中飞来飞去;身体变大变小、变有变没有等等。这些神通变化是由八解脱引发出来的。
云何天耳通?
谓依止静虑,于随闻种种音声,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能听得懂各种众生讲的话。有天耳通的人可听得懂鸟语、人话和天人的话,而且多远多近都没有隔碍,都可以听得到。
云何心差别通?
谓依止静虑,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心差别通就是他心通。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就能够知道别人的心有各种不同。有此能力的人能感应到他人的心情等等,而且有些人还能够知道他人心中想些什么事情。佛教中说,如果释迦牟尼佛不生起世间心,一切天龙鬼神都不知道佛在做什么;如果佛生起世间心,任何有他心通的人就能够知道佛在做什么。就是说,你有他心通,比你的他心通更厉害的人可以把他的心收起来,不让你知道。中国禅宗有位洞山禅师,在某处住了十多年,那个地方的护法鬼神都找不到他,一直到有一天禅师生起世间的心,那些护法鬼神才找到他。你们会觉得很
奇怪:人间的人看得见他,但鬼神却找不到他!原来鬼神看人是有别与人所看的样子,是看另一个物质--人身上的光;鬼神要知道人的心就用他心通。洞山禅师把心收起来,使鬼神不知道,甚至于它们也看不到他身上的光,就找不到他啰。
云何宿住随念通?
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宿住随念通就是宿命通。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就知道过去世的东西。佛经有载,最厉害的外道的宿命通能够知道八万劫。二十小劫即是一个中劫,那么,世间的成住坏空这个大循环需时一个大劫,即八十小劫。外道的修行者能够知道八万劫,也因为这样,他就认为"我知道世间的一切",八万劫以外他不懂,就以为没有了。佛的每位阿罗汉弟子的宿命通都不一样,所知的劫数也就不一样;菩萨的宿命通也不一样,有些能知道很遥远的过去世,有些只知道一小段的过去世而已。
云何死生通?
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死生通是属于天眼通的一部分。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知道众生今世死了,下一世投生到哪里。佛法说,我们每个人造业的行为都会形成业力,一切有部说,业力是在无表色中,有天眼通的人能够看到无表色,那他就能够看到我们的业,就能够看到我们下一生投胎到哪一道去,这是很高明的天眼通所见。此是一切有部的看法,有些部派可能没能力知道,所以不同意。比较差的天眼通只能看透墙壁、在黑暗之处能够看到东西;更厉害的天眼通能够看到他方世界。
云何漏尽通?
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修解脱道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知道自己有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不但知道自己是否解脱,还能够知道他人有没有解脱。根据经典说,菩萨也有漏尽通,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烦恼没有除掉,也能够知道别人的烦恼没有了。
相随好者,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并彼所起异熟。
菩萨要修三十二大丈夫相以及八十随形好。
清净者,谓四清净:
清净有四种:依止清净、境界清净、心清净和智清净。
云何依止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境界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境界变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心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如所欲三摩地门,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智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陀罗尼门,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力者,谓如来十力:
南北传大小乘佛教都有阐明如来十力。所谓如来十力,是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即: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提智力、根差别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戒智力、遍趣行智力、宿命智力、死生智力和漏尽智力。这是阿罗汉所欠缺的。
云何处非处智力?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一、处非处智力:也叫做是处非处智力,从禅定力中得来,于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变化,里面的种种因果,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佛有智慧知道,这是有定有慧与种种心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就是说,佛知道一切因果所决定的相,比如你做了这样的因缘,会得到这样的果报,不会得到那样的果报;或者说,你是这样这样的,不能那样那样。又比方说,如果一个人还有五盖,就没办法生起七觉支,没办法证得阿罗汉果,更何况是证佛果。所以说,有五盖的人证佛果是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