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6

  ..續本文上一頁的色身都變成其所觀的東西了。"余隨所應如解脫說,如是遍處能成滿解脫",一個人修十遍處能夠入很深的定,就會減輕其煩惱,也不會令他起煩惱。

  其實,此處的八解脫、八勝處和十遍處之間都有一點關系。就是說,其中有一些是根據色法來修,如八解脫,他要從色法中解脫,所以有些論更進一步把八解脫解釋爲不只他作觀想而已,他還在裏面神通自在。比如修行者觀水遍處,一切都變成水,這就是他的神通自在。

  在十遍處以外,還有一種遍處,是觀光明,叫做光明一切入。其實,它是從觀白一切入轉成的,即修行者起初觀白一切入,當完成作觀時,白發亮變成光明。有些論師認爲白一切入最殊勝,因爲白一切入修得好,很容易修到天眼。因爲他心想哪裏光明,哪裏就呈現一片光明,當他要看東西,就將光明安放在那個地方,就可以看到了。這就是八解脫中說修行者對色法解脫自在,即他能夠神通變化。

  此外,青、黃、赤、白一切入修法是有關連的,一般上修得青一切入的人,很容易轉到黃、赤、白一切入,當他完成一個一切入,其他的也能夠做到。

  修行者成就了這些修法很容易引發神通,他就可從曼陀羅中觀到未來和過去。所以有些佛經說,觀色解脫自在,最後不是看到現前的色,而是看到未來和過去的色。根據一切有部的說法,有些未來和過去的色,就是天眼所看到的無表色,如此天眼就可看到他人的未來、過去所做的業,如此他就有種種的能力。所以那些愛修神通的人,多數修十一切入。也因爲他修這些法,就在色裏面得到解脫,如此一步一步解脫。在這八解脫中前叁解脫--內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和淨解脫

  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是屬于色法的;再往前進就是無色界的解脫,直到最後想受滅解脫。如果此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那他就是叁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如果少任何一種解脫,他就不能完成叁明六通大阿羅漢。所以慧解脫與俱解脫的差別就在這八解脫裏面。

  以上的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不只是修解脫道者所應完成的法,也是菩薩要成佛所應完成的法。

  無诤者,謂依止靜慮,于防護他所應起煩惱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就能夠防護他所應生起的煩惱。"諸心"是指六識;"心所"是指心所生的法。佛有無淨叁昧,阿羅漢也有無诤叁昧,但是兩者之間有差別。菩薩也要完成無诤。如果修行者經常都處在四禅裏,其心經常都處在舍心的狀態,那麼,他在生活中就不愛跟別人爭論--無诤,就不會爲了爭論的事情而生起種種的煩惱。

  願智者,謂依止靜慮,于爲了所知願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心中所要想知道的東西都能夠知道。比如古代的仙人、道士和出家人要知道一些事情,只要入定作觀,就能夠知道,這就是願智。願智強者更能在心中預先想知道某人的事情而知道,比如古代某些師父的徒弟下山後出了事,師父都能即時趕來搭救,這也是一種願智。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

  無礙解有四種: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和辯才無礙解。佛有四無礙解,菩薩行者也應該具有。

  雲何法無礙解?

  謂依止靜慮,于一切法,名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對于一切法的名差別都能夠知道。就是說,一個法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他都知道。

  雲何義無礙解?

  謂依止靜慮,于諸相及意趣,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諸相"是指法的內容,這包括法的自相和共相;"意趣"是指對一個東西的不同講法與解釋。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佛所講的法,如生死輪回、解脫等,都能解釋無礙。佛能夠隨著佛所要講的意思無礙地解釋,菩薩也要具有這樣的能力。

  雲何訓詞無礙解?

  謂依止靜慮,于諸方言音及訓釋諸法言詞,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諸方言,如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等,以及各種方言中的語言詞彙運用無礙。即種種的法所用的名詞,所用的方言,他都能夠講出來。比如新加坡人所說的"孩子",四川人叫做"娃娃";當我到了四川聽到人家講娃娃,我要知道那是說孩子;當我要問候人家的孩子時就得問:"你的娃娃好嗎?"

  雲何辯才無礙解?

  謂依止靜慮,于諸法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對于一切法的種種差別,與別人辯論時辯才無礙。

  神通者,謂六神通:

  神通有六種:神境通、天耳通、心差別通、宿住隨念通、死生通和漏盡通。

  雲何神境通?

  謂依止靜慮,于種種神變,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神境通就是神足通。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種種神變,威德具足。經典常說神變十八種,這看起來好像還輸給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其實這十八神變就包括了七十二變。神通十八變是:身體出水、出火、同時出水出火;可以在空中飛來飛去;身體變大變小、變有變沒有等等。這些神通變化是由八解脫引發出來的。

  雲何天耳通?

  謂依止靜慮,于隨聞種種音聲,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能聽得懂各種衆生講的話。有天耳通的人可聽得懂鳥語、人話和天人的話,而且多遠多近都沒有隔礙,都可以聽得到。

  雲何心差別通?

  謂依止靜慮,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心差別通就是他心通。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就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有各種不同。有此能力的人能感應到他人的心情等等,而且有些人還能夠知道他人心中想些什麼事情。佛教中說,如果釋迦牟尼佛不生起世間心,一切天龍鬼神都不知道佛在做什麼;如果佛生起世間心,任何有他心通的人就能夠知道佛在做什麼。就是說,你有他心通,比你的他心通更厲害的人可以把他的心收起來,不讓你知道。中國禅宗有位洞山禅師,在某處住了十多年,那個地方的護法鬼神都找不到他,一直到有一天禅師生起世間的心,那些護法鬼神才找到他。你們會覺得很

  奇怪:人間的人看得見他,但鬼神卻找不到他!原來鬼神看人是有別與人所看的樣子,是看另一個物質--人身上的光;鬼神要知道人的心就用他心通。洞山禅師把心收起來,使鬼神不知道,甚至于它們也看不到他身上的光,就找不到他啰。

  雲何宿住隨念通?

  謂依止靜慮,于隨念前際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宿住隨念通就是宿命通。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就知道過去世的東西。佛經有載,最厲害的外道的宿命通能夠知道八萬劫。二十小劫即是一個中劫,那麼,世間的成住壞空這個大循環需時一個大劫,即八十小劫。外道的修行者能夠知道八萬劫,也因爲這樣,他就認爲"我知道世間的一切",八萬劫以外他不懂,就以爲沒有了。佛的每位阿羅漢弟子的宿命通都不一樣,所知的劫數也就不一樣;菩薩的宿命通也不一樣,有些能知道很遙遠的過去世,有些只知道一小段的過去世而已。

  雲何死生通?

  謂依止靜慮,于觀有情死生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死生通是屬于天眼通的一部分。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知道衆生今世死了,下一世投生到哪裏。佛法說,我們每個人造業的行爲都會形成業力,一切有部說,業力是在無表色中,有天眼通的人能夠看到無表色,那他就能夠看到我們的業,就能夠看到我們下一生投胎到哪一道去,這是很高明的天眼通所見。此是一切有部的看法,有些部派可能沒能力知道,所以不同意。比較差的天眼通只能看透牆壁、在黑暗之處能夠看到東西;更厲害的天眼通能夠看到他方世界。

  雲何漏盡通?

  謂依止靜慮,于漏盡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修解脫道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知道自己有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如果是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不但知道自己是否解脫,還能夠知道他人有沒有解脫。根據經典說,菩薩也有漏盡通,但是他知道自己還有煩惱沒有除掉,也能夠知道別人的煩惱沒有了。

  相隨好者,謂依止靜慮,于相隨好莊嚴所依,示現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並彼所起異熟。

  菩薩要修叁十二大丈夫相以及八十隨形好。

  清淨者,謂四清淨:

  清淨有四種:依止清淨、境界清淨、心清淨和智清淨。

  雲何依止清淨?

  謂依止靜慮,于隨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雲何境界清淨?

  謂依止靜慮,于隨所欲境界變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雲何心清淨?

  謂依止靜慮,于如所欲叁摩地門,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雲何智清淨?

  謂依止靜慮,于隨所欲陀羅尼門,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力者,謂如來十力:

  南北傳大小乘佛教都有闡明如來十力。所謂如來十力,是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即: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禅定解脫叁摩地叁摩缽提智力、根差別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戒智力、遍趣行智力、宿命智力、死生智力和漏盡智力。這是阿羅漢所欠缺的。

  雲何處非處智力?

  謂依止靜慮,于一切種處非處,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一、處非處智力:也叫做是處非處智力,從禅定力中得來,于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變化,裏面的種種因果,哪個是對的,哪個是不對的,佛有智慧知道,這是有定有慧與種種心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就是說,佛知道一切因果所決定的相,比如你做了這樣的因緣,會得到這樣的果報,不會得到那樣的果報;或者說,你是這樣這樣的,不能那樣那樣。又比方說,如果一個人還有五蓋,就沒辦法生起七覺支,沒辦法證得阿羅漢果,更何況是證佛果。所以說,有五蓋的人證佛果是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