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变化障",即神通变化的障碍。我们众生没办法做神通变化是对色法(物质)有执著,当修行者破除了色法的执著,就能生起神通变化。
不净观的修法有很多种:一、观自身中的三十二不净、观他人身体中的三十二不净;二、观自己是一副骷髅,或观他人是一副骷髅。作以上的观法就能够入定,所以"依止静虑",修行者进入初禅,当时他的心才能解脱欲界,即八解脱的第一解脱,是当时的心脱离了欲界。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谓依止静虑,于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见者"是我自己的身体;我所观的东西是"所见"。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心中起无我的见解,就安立无色想--色身没有实在,然后观外在的东西。此修行者作此观进入初禅之后,如果他继续依不净的想去作观,例如作白骨观,他必须在其前建立起一副白骨,然后依止此白骨继续修定--观所见色住,即心中作观想。为什么说是心中作观想呢?因为修行者入了定之后,眼睛是闭着的,没有打开眼睛看东西,只在心中作观想。那么,所见色是指什么呢?根据其他部派的论著中说,这都是指不净观所修的境,如白骨观。根据一些论著中白骨观的修法说,修白骨观成就后,白骨会发光,称为白骨流光。这是属于色的变化范畴。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
因为前面的两种观法都是观不净,此处是指修行者观净,即他观色法,不管是观净或不净,最后都观成是净的,如修白骨观,修成就后就见到一副很漂亮会发光的白骨,这就是净解脱。修作形象的观想,如果作得不好,其所观想的境是普通像墙壁一样的色彩;如果作得好,其所观的境会发光,很美丽。
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内净不净(其实不只内净,内外都观不净),白骨是指不净;净是指观青黄赤白,这四种颜色也属于净解脱的部分。"身作证具足",即他从那里证得其心摆脱了色法的执著。此作观除了解脱净不净,还解脱"变化烦恼
生起障",即解脱变化生起的障碍,以及烦恼生起的障碍。修行者通过修禅定,要做到在定境中解脱所有的色法,才叫做解脱,即他在定境中所观的种种境界,所生起种种法,其内心要知道"我没有在里面执著了"。就是说,一个人不管用什么方法修禅定而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假设他入了三禅,他会执著在其中,以后不想进入二禅。为什么呢?因为三禅快乐,他执著嘛。那样他就不是修八解脱中的解脱。所以修行者要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四禅,知道自己不执著从初禅到四禅中的色法,这样才叫做解脱。如此修行者就成就了不净观,破除了淫欲的烦恼。所以不净观要证得净解脱才完成。
云何无边空处解脱?
谓于随顺解脱无边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
修行者进入无边空处定,他在定中要生起解脱,即心中要很清楚"我对这个定一点也不执著",然后就朝向无边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作更进一步的解脱。其实修八解脱的不净观成就后就进入初禅,所以它开始依止静虑(初禅)来修。内有色观诸色、内无色想观外诸色都在初禅、二禅、三禅中修,到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就进入四禅,更进一步就上到无色界定,乃至为"解脱寂静",即出离了初禅到四禅;"解脱无滞碍障",四无色的定还是有滞碍,全都要解脱,即是要解脱无边空处定、无边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你们要去实修这些定,才会了解,不是从听闻中能够知道的。
云何想受灭解脱?
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
于似真解脱,住具足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
想受灭解脱就是灭受想定。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即修行者的身心不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具足"真解脱",那么,在入灭尽定的当时,他暂时没有身心的作用,然后从灭尽定出来,才觉得入此定后知觉全都没有,这样叫做住于"似真解脱",即是住在灭尽定中。当他住在灭尽定的时候,心、心所--六个识当时都不活动(灭),这样解脱想受灭障,就是解脱了受与想。
修行者完成了想受灭解脱后,才能说他具足了八解脱。证得阿罗汉的圣者具足了这八解脱,那他就是三明六通阿罗汉。八解脱只不过是一种方式的解脱次第。
胜处者,谓八胜处,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后四胜处由一解脱所建立。此中解脱是意解所缘,胜处是胜伏所缘,自在转故。依有情数、非有情数说色少多,依净、不净说色好恶,依人与天说色劣胜,如余解脱中说。
内有色观多、观少,内无色观多、观少,就是四个胜处,即内有色观诸色解脱是第一、第二个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是为第三、第四个胜处,后四胜处就是青、黄、赤、白,由一解脱所建立,是指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是指修行者的心当时对其所观的境不执著;胜处是他已经进入了那些定,能够在那些境里面降伏某些烦恼,如此他能够在境中胜知胜解。所谓色的多少,是根据众生身上的色来看,那个色就不多;根据"非有情",即其他的东西来看,就有很多种色。在八胜处的前四个胜处有说颜色的好坏,那是根据净不净来说,好像观我们身体的色清净不清净来说好坏。依人或依天人说颜色的劣胜,即人身上的色是没有光明的劣等色;天人身上的色是有光明的优等色,天人有不同的层次,越高的天的天人就越明亮,越好
看。其余的如八解脱中说。
胜伏所缘故名胜处。
遍处者,谓十遍处所缘,遍满故名遍处。于其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是名遍处。
遍处就是一切入,共有十遍处;十遍处也称为十一切入,即四大--地、水、火、风,四色--青、黄、赤、白,再加上空和识。
十遍处的修法在中国佛教早已失传,南传佛教现今还有修行者,我就依据南传佛教的《解脱道论》来为诸位解释。《解脱道论》是南传佛教中很著名的论著,它是《清净道论》的前身,其重点是在阐释禅定,约占了至少四分之三的篇幅,从十一切入说起。什么叫做一切入,怎样修呢?修行者在静坐的时候,要作一个观法,所观的东西要遍满整个空间,遍满整个世间,这才叫做一切入。当他所作的观想遍满完成了,在静坐时就可用它来入定。
根据《解脱道论》中的教导,首先,修行者要做一个所要修的境界--曼陀罗,即在墙壁上弄一个圆圈。如果要观青色,就在墙壁上弄一个青色的圆圈;如果要观白色,就在墙壁上弄一个白色的圆圈;如果要观地,就拿一些泥土搅拌均匀,因为泥土有黏性,就涂在墙上弄成一个圆圈。十一切入中的地、水、青、黄、赤、白都可以做成曼陀罗。
我以修地一切入为例来说明:经典中教导修一切入没有提到曼陀罗,随意观一块田地即可。当你观田地时,不可观泥沙、颗粒、田地上有草,仅观整片泥土,但可观大片或小片的泥土,要观泥土的坚固,心中作"地、地、地"的观想。这样去修,如此从观地中慢慢使心定下来,慢慢扩大地的相,扩大到你闭着眼睛统统都是泥土的相,如此就完成了地一切入。因为后人有很多烦恼,干扰很多,不能做到直接观地,论师就教导作曼陀罗,即在墙壁上画一个圆圈。然而这个圆圈有规格,不可以太
大,应该比洗脸盆小一些;不可放得太高或太低,大约与眼睛处在同个水平线上即可;曼陀罗所放的地方不可太亮,也不可太暗,光线要适中。静坐时观看曼陀罗,是让你建立起作观想的形相--取相,即取曼陀罗的相。当你完成了取相的作观后,就舍去曼陀罗,以后你在任何场所静坐,闭上眼睛就出现地的曼陀罗形相--实相。实相与取相有个差别:取相是用人工做出来的,它有缺点;你完成的实相是很圆满的。当你心中得到了实相之后,在静坐时,你的心在面前发射出一个圆圈,如果是修地一切入就观地,用它来修禅定,观它来入定。
当你要修水一切入,就拿一个圆盆的水放在前面,观那盆水,心中作"水、水、水"的观想,然后就闭上眼睛,水在前面出现。
如果是观青一切入,就在墙壁上画一个青色的圆圈来作观,心中作"青、青、青"的观想。
修一切入是利用单一的境来入禅定,而这个境开始时是小的,然后慢慢扩大,扩大到无量无边,所以叫做遍处,即一切地方都有这个法,也叫做一切入。
修行者要作火一切入时,可拿蜡烛的火来作观,先由小的烛火观起。观火是最危险的,眼睛看火的曼陀罗会受伤,而且在开始取相观火的时候,你会慢慢加大火势,观到眼睛冒火,很痛,虚火上身……观火有这些毛病。当你观火一切入时,火是会闪动的,完成时是没有动的一团静静的火。
修一切入都是闭着眼睛,心中作观想。完成了观想后,遍所有的虚空都充满着同样的一个法。
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
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余随所应如解脱说,如是遍处能成满解脱。
由此遍处观"所依",即作观时的境界;"能依",即作观的身心,皆遍满。也就是说,如果修行者观青一切入,观完成后,打开眼睛看一切都是青色;观完成火一切入后,眼睛看哪里需要火,
哪里就有火出现;观水也是一样。但是对于外人看来就不一样:当他在房子里观火,在房子外面的人看见房子着火了;如果他观水,在外人看他所处的地方全都是水。论中有载,曾经有一位修水一切入的人,有人打开他所修行的房门来看,里面全都是水,就把一些石头丢进里面,当那个人出了禅定,他觉得心痛。"能依所依皆遍满",即修禅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