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24

  ..续本文上一页的见解,南传佛教绝对不同意,他们不同意的见解是有矛盾--那佛怎样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这绝对不能成立。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只一个地球,还有无数的星球,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只一个,所以佛就有色身、报身和应化身的三身差别;阿罗汉就没有,他入灭就了事了,不再应化了。

  涅槃差别:佛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有所差别。佛入涅槃后还可以继续随缘度化众生,阿罗汉入涅槃了不能随缘度化众生。我们以南传小乘佛教来说,一佛出世度化众生,其所度化所影响

  的时期有正法、象法和末法,有人说五千年,有人说一万年左右,佛能如此长时期地度化众生,但是阿罗汉只度化他那一生后,就结束了。所以在信仰大乘佛教区域的信徒们有说,某某人在佛入灭后还可以见到佛,见到观世音菩萨,见到弥勒菩萨等等;但是在小乘教法中就不允许某某人见到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就是阿罗汉涅槃后不可以作用,而大乘佛法说,佛涅槃后还可以作用。这是两者的差别。佛涅槃后的作用,其实就是佛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报身继续随缘应身度化有缘众生。

  证得和合智用差别:"智用"即是佛应用智慧,以种种方便、种种法门、种种方式显现到处应化身度化众生。"和合"是指所有的佛。任何佛成佛了都知道没有所谓"我这一佛与他那一佛"这回事,即没有所谓"我这佛与他那佛之别",所以大乘教法认为佛佛平等无有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即是佛佛度化众生所用的各种法门、方式、善巧方便都一样,没有差别。诸佛的这种能力是阿罗汉所没有的。

  障清净差别: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没断烦恼障中不妨碍他生死的业习,他还有所知障--不会很多东西而障碍。在这种种法中,阿罗汉所知有限,所以不能应用自在,就有障碍。佛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

  和合作业差别:佛示现度化众生所作的种种行为--和合,这是指与所有其他的佛一样,没有分别,即成佛者证悟之后,不会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迦叶佛;这一佛是这一佛的因果所作,我这一佛所度化的是我这一佛的因果所作的。"佛没有这种差别。在这里我要为你们洗脑,再解释一下,重新了解我们对业所持的见解:首先,我们执著在业报因果轮回里有一个"我",我在轮转生死;当我们学习佛法后知道"无我",虽然是这样,但是却认为"有我的业",即他有他的业,我有我的业,佛有佛的业,大家有各别的业,那是不是我?为什么我说洗脑呢?对于业的见解,首先我们要认识业是什么?没有所谓你我他的业,而是我们执著分别有种种的业,在业海里抓住不放,在里面生死轮回,是因为我们迷惑执著。佛为我们阐释无我的

  道理,既然无我,是谁的业?没有人的业!你们能想通吗?是因为执著的人认为这部分是我的;执著的人说"新加坡是我的国家"。当佛成佛了就很清楚:这一切业里没有所谓的你我他,没有这一佛所度化的业,那一佛所度化的业。

  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佛示现成道--应化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佛也是示现方便入般涅槃。在一些大乘经典说,佛没有所谓的成等正觉与入般涅槃,这是站在佛以其智慧观察:一切法都没有差别,是众生迷惑生起种种分别。

  五种拔济差别:拔是拔除,济是救济;济拔是拔除其苦而救济的意思。佛与阿罗汉有五种拔济的差别:一、好像病苦,如聋、盲、哑,佛能运用神通使聋子听到声音,盲人看见东西,哑巴能够说话,有些菩萨也有这种能力,但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二、佛与阿罗汉都能够协助众生断除邪见,但是佛的助缘是很快的,阿罗汉是比较慢的。即佛在度化众生时,只要三言两语就能使众生证悟初果--脱离苦,而阿罗汉就要讲很多的佛法,才能使众生破除邪见;三、佛可放光、以其功德来度化恶道的众生,而阿罗汉是做不到的;四、佛有能力劝导众生转入大乘,阿罗汉是没有办法做的;五、佛只要三言两语就能使其弟子证得阿罗汉果,甚至于在经典中讲得很神奇,即佛只要讲:"善来比丘,鬓发自除……"那个人的头发就自动落下来,现比丘相,有些比丘即刻证得阿罗汉果,这是阿罗汉做不到的。

  诸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摄?

  这种种的无量等最殊胜功德,是由哪个现观来完成的?

  后现观、究竟现观摄。

  在见道之后--后现观,完成果位之后--究竟现观,才开始有。

  彼复云何?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净、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不共佛

  ,

  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诸契经中处处宣说。

  还有哪些殊胜功德?即所谓的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净、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这些功德,诸佛经中处处都有宣说。

  无量者,谓四无量:

  四无量也称为四无量心,即是慈(慈爱)、悲(悲愍)、喜(喜悦)、舍(行舍)四种心念,是佛所推荐修习的法门,也称为四梵天住。

  云何慈?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慈是指慈无量心,即是给有情众生乐。

  云何悲?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悲是指悲无量心,即是令他离苦。

  云何喜?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喜是指喜无量心,即是有情众生在乐中,你随喜。

  云何舍?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舍是指舍无量心,即是以平等的心对待有情众生。

  以上的四无量心都是在静虑中(入定)产生的。为什么慈无量心称为无量,因为修行者在静虑中把慈心发给无量无边的众生。悲、喜、舍也是一样。在修行的法门中,南传佛教先选定一个众生来修,最后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慈悲喜舍都必须要在禅定中才能产生无量的现象,如果还没有入定之前,只是观想而已。佛法中说有大心与小心之别:大心是无量的,小心就没有无量。当修行者进入初禅,其心就开始慢慢扩大,那么,到了四禅心就扩大到很广,称为大心。四禅以上的无色界,心就没分大小。佛法说,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般人皆从修慈无量心做起,悲喜舍很少人修。慈无量心完成了可进入三禅,其关键是修行者要把乐发给对方,他就要有乐的心,因为乐心的存在,所以不能进入四禅。因为四禅是舍心,舍心就没有乐的感受,因此,当修行者完成慈无量心时,会沉浸在欢喜、快乐之中,结果就无法完成四禅,最多在三禅。

  悲是观众生的苦而想为其拔苦,如此入定作观。因为如此作观就没办法完全感受到乐,所以悲无量心没办法达到三禅。

  喜无量心就有乐,即他看到众生快乐,自己也快乐。喜无量心也可以上到三禅。

  舍无量心是对有情众生保持平等心,没有所谓的慈与悲,即仅有静静的平等心,这样就能够进入四禅。

  虽然四无量心都是在静虑中产生的,然而我们在静坐前默念以下之巴利文篇段,思省业和果报的教法,也可以慢慢培养此品质。

  现在让我们发四无量心:

  慈:

  一切众生!

  愿他们无仇怨之心,

  愿他们不互相侵害,

  愿他们无有身心之苦,

  愿他们守护自己的幸福。

  悲:

  一切众生!愿他们脱离众苦。

  喜:

  一切众生!

  愿他们不与所有的财利分离。

  舍:

  一切众生!

  是他们己业之主;

  承继己业;

  由业而生;

  与业关连;

  因业支持而住;

  无论造作何业,

  或善或恶,他们终须自己承担。

  《清净道论》有载,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有十一种功德:

  一、安眠:即不像他人那样展转反侧及作鼾声的睡得不安,却能安眠,其入眠如入定相似。

  二、安寤:没有他人那样呻吟,欠伸,展转反侧的不安而寤的现象,犹如开的莲花,安乐不变而寤。

  三、不见恶梦:能见吉祥之梦,如礼塔庙,作供养及闻法等。不像别人梦见自己为盗贼所围,围野兽所追及坠于悬崖等。

  四、为人爱敬:为人喜悦,如挂在胸前的珠饰,如头饰及花鬘相似。

  五、为非人爱敬:如为人爱敬一样,亦为非人爱敬。

  六、诸天守护:为诸天之所守护,如父母保护儿子一样。

  七、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

  八、心得迅速等持:住于慈者,心得迅速等持,不是迟钝的。

  九、颜色光彩:他的颜色光彩,如欲离蒂而落熟了的多罗果相似。

  十、临终不昏迷:住于慈者,没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样的命终。

  十一、不通达上位:慈定不能证得阿罗汉的上位,然而死后生于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清净道论》更说:嗔恚的止息为修慈的成就,产生爱着为慈的失败;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者失败;不乐的止息是喜的成就,发生世俗的笑则为它的失败;嗔恚与爱著的止息是舍的成就,发生了世俗的无智的舍是它的失败。

  解脱者,谓八解脱:

  八解脱:内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无边空处解脱、无边识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和想受灭解脱。

  云何内有色观诸色?

  谓依止静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乃至为解脱变化障。

  "见者色"是指自己的身体--我;"所见色"是指所观的外境。修行者修禅定产生了力量,于自己的身上安立观自身的骨头、血肉,或观他人的身体来修不净观。观内色是观自己的身体,以此修不净观来破除对自身的执著;观外色是观他人的身体,以此修不净观来破除对他人身体的执著。作此观想主要是破除对身体的执著,对色欲的执著,即解脱欲界的烦恼执著,以及…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