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見解,南傳佛教絕對不同意,他們不同意的見解是有矛盾--那佛怎樣度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這絕對不能成立。在叁千大千世界中不只一個地球,還有無數的星球,衆生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只一個,所以佛就有色身、報身和應化身的叁身差別;阿羅漢就沒有,他入滅就了事了,不再應化了。
涅槃差別:佛與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有所差別。佛入涅槃後還可以繼續隨緣度化衆生,阿羅漢入涅槃了不能隨緣度化衆生。我們以南傳小乘佛教來說,一佛出世度化衆生,其所度化所影響
的時期有正法、象法和末法,有人說五千年,有人說一萬年左右,佛能如此長時期地度化衆生,但是阿羅漢只度化他那一生後,就結束了。所以在信仰大乘佛教區域的信徒們有說,某某人在佛入滅後還可以見到佛,見到觀世音菩薩,見到彌勒菩薩等等;但是在小乘教法中就不允許某某人見到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就是阿羅漢涅槃後不可以作用,而大乘佛法說,佛涅槃後還可以作用。這是兩者的差別。佛涅槃後的作用,其實就是佛在叁千大千世界的報身繼續隨緣應身度化有緣衆生。
證得和合智用差別:"智用"即是佛應用智慧,以種種方便、種種法門、種種方式顯現到處應化身度化衆生。"和合"是指所有的佛。任何佛成佛了都知道沒有所謂"我這一佛與他那一佛"這回事,即沒有所謂"我這佛與他那佛之別",所以大乘教法認爲佛佛平等無有差別。"證得和合智用差別"即是佛佛度化衆生所用的各種法門、方式、善巧方便都一樣,沒有差別。諸佛的這種能力是阿羅漢所沒有的。
障清淨差別:阿羅漢斷除了煩惱障,但是還沒斷煩惱障中不妨礙他生死的業習,他還有所知障--不會很多東西而障礙。在這種種法中,阿羅漢所知有限,所以不能應用自在,就有障礙。佛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
和合作業差別:佛示現度化衆生所作的種種行爲--和合,這是指與所有其他的佛一樣,沒有分別,即成佛者證悟之後,不會說:"我是釋迦牟尼佛,他是迦葉佛;這一佛是這一佛的因果所作,我這一佛所度化的是我這一佛的因果所作的。"佛沒有這種差別。在這裏我要爲你們洗腦,再解釋一下,重新了解我們對業所持的見解:首先,我們執著在業報因果輪回裏有一個"我",我在輪轉生死;當我們學習佛法後知道"無我",雖然是這樣,但是卻認爲"有我的業",即他有他的業,我有我的業,佛有佛的業,大家有各別的業,那是不是我?爲什麼我說洗腦呢?對于業的見解,首先我們要認識業是什麼?沒有所謂你我他的業,而是我們執著分別有種種的業,在業海裏抓住不放,在裏面生死輪回,是因爲我們迷惑執著。佛爲我們闡釋無我的
道理,既然無我,是誰的業?沒有人的業!你們能想通嗎?是因爲執著的人認爲這部分是我的;執著的人說"新加坡是我的國家"。當佛成佛了就很清楚:這一切業裏沒有所謂的你我他,沒有這一佛所度化的業,那一佛所度化的業。
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佛示現成道--應化身方便示現成等正覺,佛也是示現方便入般涅槃。在一些大乘經典說,佛沒有所謂的成等正覺與入般涅槃,這是站在佛以其智慧觀察:一切法都沒有差別,是衆生迷惑生起種種分別。
五種拔濟差別:拔是拔除,濟是救濟;濟拔是拔除其苦而救濟的意思。佛與阿羅漢有五種拔濟的差別:一、好像病苦,如聾、盲、啞,佛能運用神通使聾子聽到聲音,盲人看見東西,啞巴能夠說話,有些菩薩也有這種能力,但是阿羅漢絕對做不到;二、佛與阿羅漢都能夠協助衆生斷除邪見,但是佛的助緣是很快的,阿羅漢是比較慢的。即佛在度化衆生時,只要叁言兩語就能使衆生證悟初果--脫離苦,而阿羅漢就要講很多的佛法,才能使衆生破除邪見;叁、佛可放光、以其功德來度化惡道的衆生,而阿羅漢是做不到的;四、佛有能力勸導衆生轉入大乘,阿羅漢是沒有辦法做的;五、佛只要叁言兩語就能使其弟子證得阿羅漢果,甚至于在經典中講得很神奇,即佛只要講:"善來比丘,鬓發自除……"那個人的頭發就自動落下來,現比丘相,有些比丘即刻證得阿羅漢果,這是阿羅漢做不到的。
諸無量等最勝功德,何現觀攝?
這種種的無量等最殊勝功德,是由哪個現觀來完成的?
後現觀、究竟現觀攝。
在見道之後--後現觀,完成果位之後--究竟現觀,才開始有。
彼複雲何?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淨、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好、清淨、力、無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不共佛
,
法、一切種妙智;如是等功德,諸契經中處處宣說。
還有哪些殊勝功德?即所謂的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淨、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好、清淨、力、無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種妙智;這些功德,諸佛經中處處都有宣說。
無量者,謂四無量:
四無量也稱爲四無量心,即是慈(慈愛)、悲(悲愍)、喜(喜悅)、舍(行舍)四種心念,是佛所推薦修習的法門,也稱爲四梵天住。
雲何慈?
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慈是指慈無量心,即是給有情衆生樂。
雲何悲?
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離苦,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悲是指悲無量心,即是令他離苦。
雲何喜?
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與不離樂,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喜是指喜無量心,即是有情衆生在樂中,你隨喜。
雲何舍?
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利益,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舍是指舍無量心,即是以平等的心對待有情衆生。
以上的四無量心都是在靜慮中(入定)産生的。爲什麼慈無量心稱爲無量,因爲修行者在靜慮中把慈心發給無量無邊的衆生。悲、喜、舍也是一樣。在修行的法門中,南傳佛教先選定一個衆生來修,最後對待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慈悲喜舍都必須要在禅定中才能産生無量的現象,如果還沒有入定之前,只是觀想而已。佛法中說有大心與小心之別:大心是無量的,小心就沒有無量。當修行者進入初禅,其心就開始慢慢擴大,那麼,到了四禅心就擴大到很廣,稱爲大心。四禅以上的無色界,心就沒分大小。佛法說,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一般人皆從修慈無量心做起,悲喜舍很少人修。慈無量心完成了可進入叁禅,其關鍵是修行者要把樂發給對方,他就要有樂的心,因爲樂心的存在,所以不能進入四禅。因爲四禅是舍心,舍心就沒有樂的感受,因此,當修行者完成慈無量心時,會沈浸在歡喜、快樂之中,結果就無法完成四禅,最多在叁禅。
悲是觀衆生的苦而想爲其拔苦,如此入定作觀。因爲如此作觀就沒辦法完全感受到樂,所以悲無量心沒辦法達到叁禅。
喜無量心就有樂,即他看到衆生快樂,自己也快樂。喜無量心也可以上到叁禅。
舍無量心是對有情衆生保持平等心,沒有所謂的慈與悲,即僅有靜靜的平等心,這樣就能夠進入四禅。
雖然四無量心都是在靜慮中産生的,然而我們在靜坐前默念以下之巴利文篇段,思省業和果報的教法,也可以慢慢培養此品質。
現在讓我們發四無量心:
慈:
一切衆生!
願他們無仇怨之心,
願他們不互相侵害,
願他們無有身心之苦,
願他們守護自己的幸福。
悲:
一切衆生!願他們脫離衆苦。
喜:
一切衆生!
願他們不與所有的財利分離。
舍:
一切衆生!
是他們己業之主;
承繼己業;
由業而生;
與業關連;
因業支持而住;
無論造作何業,
或善或惡,他們終須自己承擔。
《清淨道論》有載,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有十一種功德:
一、安眠:即不像他人那樣展轉反側及作鼾聲的睡得不安,卻能安眠,其入眠如入定相似。
二、安寤:沒有他人那樣呻吟,欠伸,展轉反側的不安而寤的現象,猶如開的蓮花,安樂不變而寤。
叁、不見惡夢:能見吉祥之夢,如禮塔廟,作供養及聞法等。不像別人夢見自己爲盜賊所圍,圍野獸所追及墜于懸崖等。
四、爲人愛敬:爲人喜悅,如挂在胸前的珠飾,如頭飾及花鬘相似。
五、爲非人愛敬:如爲人愛敬一樣,亦爲非人愛敬。
六、諸天守護:爲諸天之所守護,如父母保護兒子一樣。
七、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
八、心得迅速等持:住于慈者,心得迅速等持,不是遲鈍的。
九、顔色光彩:他的顔色光彩,如欲離蒂而落熟了的多羅果相似。
十、臨終不昏迷:住于慈者,沒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樣的命終。
十一、不通達上位: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然而死後生于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清淨道論》更說:嗔恚的止息爲修慈的成就,産生愛著爲慈的失敗;害的止息爲悲的成就,生憂則爲悲者失敗;不樂的止息是喜的成就,發生世俗的笑則爲它的失敗;嗔恚與愛著的止息是舍的成就,發生了世俗的無智的舍是它的失敗。
解脫者,謂八解脫:
八解脫:內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無邊空處解脫、無邊識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和想受滅解脫。
雲何內有色觀諸色?
謂依止靜慮,于內未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乃至爲解脫變化障。
"見者色"是指自己的身體--我;"所見色"是指所觀的外境。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自己的身上安立觀自身的骨頭、血肉,或觀他人的身體來修不淨觀。觀內色是觀自己的身體,以此修不淨觀來破除對自身的執著;觀外色是觀他人的身體,以此修不淨觀來破除對他人身體的執著。作此觀想主要是破除對身體的執著,對色欲的執著,即解脫欲界的煩惱執著,以及…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