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为:世间道与出世间道。
何等宝现观?
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
修行者在见道的时候,对佛有绝对的信心,再也不怀疑了;对于其所修的法,知道能够使他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绝对生起信心,丝毫没有怀疑;对于僧--贤圣僧,即证果的圣者,也生起绝对的信心,没有怀疑了。他相信确实有人能够证得果位,对于能够证得果位的出家人或居士等完全有信心,没有怀疑。就是说,对于能够修行证悟的这些人,他相信他们有所证悟,有这些法可以证,佛所讲的这些法是真有这回事。佛自证自悟后来告诉我们,这就是宝现观。宝现观是指对三宝--佛法僧有信心,绝对没有怀疑。
何等不行现观?
谓已证得无作律仪,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那落迦、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恶趣,我不复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
不行是不可以做的事情,即是指戒律。修行者在见道之后,就有能力完成无作律仪。无作律仪即是戒律。律仪可分为两种:一、作律仪,是指佛规定下来可作与不可作;二、无作律仪,是佛弟子没有根据佛的规定,自知按照因果是应该不可以作的,自己很清楚该不该作。所以佛弟子开始是持作的戒,依佛的规定作或不作,慢慢进一步修到某种程度,就完成无作律仪。无作律仪也称为道共戒,所以不行现观是指戒。佛法中的戒可分为三种类:一、别解脱戒:是佛规定一条一条的戒,佛弟子
不应该作;二、定共戒:修禅定者在禅定的当时,别人作的恶事,他都不作,此时他就完成了定共戒;三、道共戒: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四果,每个果位都有不同的道共戒,在这些道共戒中最基本的是:虽居学位--初果至三果的圣者,他知道"我持戒的行为,今已使我尽那落迦(地狱)、已尽傍生(畜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三恶道,我不复再造三恶道众生的报业,而感应去作三恶道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佛、法、僧、戒生起绝对的信心,认为这些都是对的、正确的,再也不会犯了。从初果至三果圣者的烦恼有差别,所以他们也是在学习中,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再也不堕落三恶趣了。如果是阿罗汉圣者,绝对不犯任何律仪;初果至三果圣者还会犯一些律仪,但是这些律仪绝对不会使他堕落地狱、傍生和饿鬼了。
何等究竟现观?
如道谛中究竟道说。
如道谛中说的金刚喻定,就是究竟现观。
何等声闻现观?
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从前面所说七种现观--法现观至究竟现观,都是从听闻他人的言教而证得圣果的缘故,称为声闻现观。
何等独觉现观?
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从前面所说七种现观--法现观至究竟现观,不由听闻他人的言教而悟道的缘故,称为独觉现观。
何等菩萨现观?
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习忍而不作证。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从前面所说七种现观--法现观至究竟现观中,菩萨都去修习,都去认可,但是他都不作证--证论解脱。然而菩萨在极喜地(初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圣人种性,名为菩萨现观。就是说,菩萨等级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但是从初地菩萨开始才真正生起菩萨的现观。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略说有十一种,谓境界差别、任持差别、通达差别、誓愿差别、出离差别、摄受差别、建立差别、眷属差别、胜生差别、生差别、果差别。
此处讨论在作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的过程中有什么差别?略说有十一种:
境界差别:在这两种现观所修的法的境,即其所依的修法有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差别。
任持差别:比如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声闻现观是在入定时专选一些众生来作观;菩萨现观不仅在入定时作观,出定后也得保持着这四无量心,这就是解脱道与菩萨道所修的四无量心的任持差别。
通达差别: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证悟空性的深浅有差别。
誓愿差别: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所发的誓愿有大小的差别--罗汉只求今生解脱,仅度今生与他有缘的人,不管以后的人;菩萨则不同,他无量劫都在度化众生,直到成佛为止。
出离差别:声闻现观是以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此一步步出离世间;菩萨现观是以证得初地、二地、三地……十地,如此一步步的出离世间。
摄受差别:在所证悟涅槃的法方面,声闻圣者--罗汉是进入无余涅槃;菩萨是在无住处涅槃的情况底下继续行菩萨道。
建立差别:解脱道的圣者不建立任何的佛土;菩萨要建立其成佛时的净土--报身土。
眷属差别:眷属是指其所摄受的众生。罗汉只尽力度化过去与他有缘的人;菩萨要摄受很多众生,所以其眷属很多。密宗的摄受眷属更甚,菩萨要修一种叫做"钩招法",使到与他有缘的众生来见他,让他度化。
胜生差别:胜生是殊胜的生。佛把其声闻弟子--初果至四果的圣者称为圣弟子;把其所度化的菩萨称为佛子。所谓佛子,是依佛法教化,将来要成佛的,好像佛的儿子。
生差别:罗汉与菩萨出世的场所有差别。从这点就要讲大小乘佛法见解的差别:大乘佛教认为佛在我们人间示现度化的地方,是以应化身而来,如果以佛度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佛会在三千大千世界不同的地方度化众生。在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小小世界而已,在其他有众生的地方,佛也去度化,那么,佛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期、不同因缘示现,这是佛的应化身,此不是佛的本来面目。佛所度化的地方叫做应化土,罗汉等声闻人就出生在佛所度化的应化土而得度。佛除了在应化土示现,还示现在佛的报身土。佛的报身土是其成佛的国土,大乘佛法说一佛度化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佛会在三千大千世界最殊胜的报身土示现,菩萨不只在佛的应化土出世,也会出生在佛的报身土中。然而三千大千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的循环变化,最终会毁坏,前后历时二十劫。佛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成佛、世界毁坏等等,然后又有另外一佛应化来度化众生,如此,这些所谓的菩萨所出生的报身土就一直不同,一直在变。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佛有报身土,也有化身土,然而在极乐世界的佛只有报身土,没有化身土。
果差别:修解脱道最究竟的是证得罗汉果;修菩萨道最高得成佛果。
其果差别复有十种,谓转依差别、功德圆满差别、五相差别、三身差别、涅槃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障清净差别、和合作业差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五种拔济差别。
其果差别又有十种:
转依差别:唯识宗认为一个人还没有完全解脱之前有种种贪嗔痴的烦恼,有种种障碍,那么,当他完全解脱的时候,他的那些烦恼障碍都没有了。他的心原本在愚痴里使用,当他解脱了,其心都在智慧当中使用。唯识宗依据我们在没有解脱之前的前五识、第六、第七和第八识都被污染,解脱后都转成清净,而把我们污染的识转成清净的识的功能,称为转依。此处是比较佛与阿罗汉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心的差别。就是说,佛永断所有的气习,阿罗汉的心识上还有很多气习,还没除掉。
功德圆满差别:佛与阿罗汉在功德圆满方面有很多差别,主要是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后有详释)佛的功德圆满,此是阿罗汉所不及,也作不到的。我们对此要认识清楚,不然就会认为佛就是阿罗汉,阿罗汉与佛没差别,所以在小乘的经典中说佛就是大阿罗汉。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认为是这样,因为佛与阿罗汉的功德有很多的差别。
五相差别:我不讲解,因为这是唯识宗另外添加的,即是在几个差别中再加以分别。
三身差别:在佛教中对佛的身有很多议论。大乘佛法说,佛在世时,就以佛的色身来认定是佛。禅宗祖师以"西方老比丘"来认定是释迦牟尼佛的色身相,后来就有一些讨论,甚至在小乘教法中也有讨论:佛的身体是有漏还是无漏?佛的身体到底是那个身体吗?如此就产生了法身的见解。也因为这样,就讨论:怎样才能见到佛,见到佛法?根据佛法说,一个人要见到完全具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才能见到佛,见到佛法。五分法身是小乘佛法所定义的法身。那么,这法身到底是什么身?佛法中的"身"是聚合的意思,即某几样东西聚
合成一个整体--身。五分法身,是指佛要具足戒清净;定要具足;慧要具足圆满;要解脱,即佛什么都自在,所以圆满解脱了,这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解脱所不如的,因为他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有所障碍,而不自在;解脱知见,即对于解脱这件事情,是怎样才能解脱?怎样才能达到解脱?等等。你知道了这五种事情,就是你见到五分法身;你见到五分法身才能见到佛。如果你只看到佛的身体,那不算数。因为如果那样的身相是佛,凡人也有那样的身相。
大乘佛教除了认为佛有色身、法身以外,还有报身。然后对佛的色身作进一步的解释:佛的色身不是五蕴和合的色身而已,是佛的神通变化所显现的,即随着众生与佛的因缘成熟,佛就神通变化显现出来,那叫做应化身。所以在这三身差别中,南传小乘佛法所讲的佛的色身--八十岁的生命身心,大乘佛法说这不过是佛的应化身。如果你指定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那个身体是佛的色身,那么,佛就没办法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佛经有载,一个时候一佛度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南传小乘佛法认定佛就在我们的地球度化众生,但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无数的星球,所以佛在无数的星球度化众生,就显现无数的色身。也因为这样,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应化身是其千百亿化身的其中一个而已。除此以外,佛还有报身,是在色界最高的天,佛就在那里完成他的报身净土,然后就随因缘应化各种身到各个地方去度化有缘的众生。这是大乘佛教对佛身…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