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3

  ..續本文上一頁分爲:世間道與出世間道。

  何等寶現觀?

  謂于佛證淨,于法證淨,于僧證淨。

  修行者在見道的時候,對佛有絕對的信心,再也不懷疑了;對于其所修的法,知道能夠使他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絕對生起信心,絲毫沒有懷疑;對于僧--賢聖僧,即證果的聖者,也生起絕對的信心,沒有懷疑了。他相信確實有人能夠證得果位,對于能夠證得果位的出家人或居士等完全有信心,沒有懷疑。就是說,對于能夠修行證悟的這些人,他相信他們有所證悟,有這些法可以證,佛所講的這些法是真有這回事。佛自證自悟後來告訴我們,這就是寶現觀。寶現觀是指對叁寶--佛法僧有信心,絕對沒有懷疑。

  何等不行現觀?

  謂已證得無作律儀,雖居學位,而謂我今已盡那落迦、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顛墜惡趣,我不複造惡趣業,感惡趣異熟。

  不行是不可以做的事情,即是指戒律。修行者在見道之後,就有能力完成無作律儀。無作律儀即是戒律。律儀可分爲兩種:一、作律儀,是指佛規定下來可作與不可作;二、無作律儀,是佛弟子沒有根據佛的規定,自知按照因果是應該不可以作的,自己很清楚該不該作。所以佛弟子開始是持作的戒,依佛的規定作或不作,慢慢進一步修到某種程度,就完成無作律儀。無作律儀也稱爲道共戒,所以不行現觀是指戒。佛法中的戒可分爲叁種類:一、別解脫戒:是佛規定一條一條的戒,佛弟子

  不應該作;二、定共戒:修禅定者在禅定的當時,別人作的惡事,他都不作,此時他就完成了定共戒;叁、道共戒:證得初果、二果、叁果以及四果,每個果位都有不同的道共戒,在這些道共戒中最基本的是:雖居學位--初果至叁果的聖者,他知道"我持戒的行爲,今已使我盡那落迦(地獄)、已盡傍生(畜生)、已盡餓鬼、已盡顛墜叁惡道,我不複再造叁惡道衆生的報業,而感應去作叁惡道的衆生。爲什麼呢?因爲他對佛、法、僧、戒生起絕對的信心,認爲這些都是對的、正確的,再也不會犯了。從初果至叁果聖者的煩惱有差別,所以他們也是在學習中,但是他們知道自己再也不墮落叁惡趣了。如果是阿羅漢聖者,絕對不犯任何律儀;初果至叁果聖者還會犯一些律儀,但是這些律儀絕對不會使他墮落地獄、傍生和餓鬼了。

  何等究竟現觀?

  如道谛中究竟道說。

  如道谛中說的金剛喻定,就是究竟現觀。

  何等聲聞現觀?

  謂前所說七種現觀,從聞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

  從前面所說七種現觀--法現觀至究竟現觀,都是從聽聞他人的言教而證得聖果的緣故,稱爲聲聞現觀。

  何等獨覺現觀?

  謂前所說七種現觀,不由他音而證得故,名獨覺現觀。

  從前面所說七種現觀--法現觀至究竟現觀,不由聽聞他人的言教而悟道的緣故,稱爲獨覺現觀。

  何等菩薩現觀?

  謂諸菩薩于前所說七現觀中,起修習忍而不作證。然于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是名菩薩現觀。

  從前面所說七種現觀--法現觀至究竟現觀中,菩薩都去修習,都去認可,但是他都不作證--證論解脫。然而菩薩在極喜地(初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聖人種性,名爲菩薩現觀。就是說,菩薩等級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但是從初地菩薩開始才真正生起菩薩的現觀。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略說有十一種,謂境界差別、任持差別、通達差別、誓願差別、出離差別、攝受差別、建立差別、眷屬差別、勝生差別、生差別、果差別。

  此處討論在作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的過程中有什麼差別?略說有十一種:

  境界差別:在這兩種現觀所修的法的境,即其所依的修法有大乘教法與小乘教法的差別。

  任持差別:比如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聲聞現觀是在入定時專選一些衆生來作觀;菩薩現觀不僅在入定時作觀,出定後也得保持著這四無量心,這就是解脫道與菩薩道所修的四無量心的任持差別。

  通達差別: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證悟空性的深淺有差別。

  誓願差別: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所發的誓願有大小的差別--羅漢只求今生解脫,僅度今生與他有緣的人,不管以後的人;菩薩則不同,他無量劫都在度化衆生,直到成佛爲止。

  出離差別:聲聞現觀是以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如此一步步出離世間;菩薩現觀是以證得初地、二地、叁地……十地,如此一步步的出離世間。

  攝受差別:在所證悟涅槃的法方面,聲聞聖者--羅漢是進入無余涅槃;菩薩是在無住處涅槃的情況底下繼續行菩薩道。

  建立差別:解脫道的聖者不建立任何的佛土;菩薩要建立其成佛時的淨土--報身土。

  眷屬差別:眷屬是指其所攝受的衆生。羅漢只盡力度化過去與他有緣的人;菩薩要攝受很多衆生,所以其眷屬很多。密宗的攝受眷屬更甚,菩薩要修一種叫做"鈎招法",使到與他有緣的衆生來見他,讓他度化。

  勝生差別:勝生是殊勝的生。佛把其聲聞弟子--初果至四果的聖者稱爲聖弟子;把其所度化的菩薩稱爲佛子。所謂佛子,是依佛法教化,將來要成佛的,好像佛的兒子。

  生差別:羅漢與菩薩出世的場所有差別。從這點就要講大小乘佛法見解的差別:大乘佛教認爲佛在我們人間示現度化的地方,是以應化身而來,如果以佛度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佛會在叁千大千世界不同的地方度化衆生。在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小小世界而已,在其他有衆生的地方,佛也去度化,那麼,佛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時期、不同因緣示現,這是佛的應化身,此不是佛的本來面目。佛所度化的地方叫做應化土,羅漢等聲聞人就出生在佛所度化的應化土而得度。佛除了在應化土示現,還示現在佛的報身土。佛的報身土是其成佛的國土,大乘佛法說一佛度化叁千大千世界,所以佛會在叁千大千世界最殊勝的報身土示現,菩薩不只在佛的應化土出世,也會出生在佛的報身土中。然而叁千大千世界會經曆成住壞空的循環變化,最終會毀壞,前後曆時二十劫。佛在叁千大千世界裏成佛、世界毀壞等等,然後又有另外一佛應化來度化衆生,如此,這些所謂的菩薩所出生的報身土就一直不同,一直在變。在我們的娑婆世界佛有報身土,也有化身土,然而在極樂世界的佛只有報身土,沒有化身土。

  果差別:修解脫道最究竟的是證得羅漢果;修菩薩道最高得成佛果。

  其果差別複有十種,謂轉依差別、功德圓滿差別、五相差別、叁身差別、涅槃差別、證得和合智用差別、障清淨差別、和合作業差別、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五種拔濟差別。

  其果差別又有十種:

  轉依差別:唯識宗認爲一個人還沒有完全解脫之前有種種貪嗔癡的煩惱,有種種障礙,那麼,當他完全解脫的時候,他的那些煩惱障礙都沒有了。他的心原本在愚癡裏使用,當他解脫了,其心都在智慧當中使用。唯識宗依據我們在沒有解脫之前的前五識、第六、第七和第八識都被汙染,解脫後都轉成清淨,而把我們汙染的識轉成清淨的識的功能,稱爲轉依。此處是比較佛與阿羅漢汙染的心轉成清淨的心的差別。就是說,佛永斷所有的氣習,阿羅漢的心識上還有很多氣習,還沒除掉。

  功德圓滿差別:佛與阿羅漢在功德圓滿方面有很多差別,主要是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後有詳釋)佛的功德圓滿,此是阿羅漢所不及,也作不到的。我們對此要認識清楚,不然就會認爲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與佛沒差別,所以在小乘的經典中說佛就是大阿羅漢。我們不能如此簡單地認爲是這樣,因爲佛與阿羅漢的功德有很多的差別。

  五相差別:我不講解,因爲這是唯識宗另外添加的,即是在幾個差別中再加以分別。

  叁身差別:在佛教中對佛的身有很多議論。大乘佛法說,佛在世時,就以佛的色身來認定是佛。禅宗祖師以"西方老比丘"來認定是釋迦牟尼佛的色身相,後來就有一些討論,甚至在小乘教法中也有討論:佛的身體是有漏還是無漏?佛的身體到底是那個身體嗎?如此就産生了法身的見解。也因爲這樣,就討論:怎樣才能見到佛,見到佛法?根據佛法說,一個人要見到完全具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才能見到佛,見到佛法。五分法身是小乘佛法所定義的法身。那麼,這法身到底是什麼身?佛法中的"身"是聚合的意思,即某幾樣東西聚

  合成一個整體--身。五分法身,是指佛要具足戒清淨;定要具足;慧要具足圓滿;要解脫,即佛什麼都自在,所以圓滿解脫了,這是叁明六通的阿羅漢解脫所不如的,因爲他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有所障礙,而不自在;解脫知見,即對于解脫這件事情,是怎樣才能解脫?怎樣才能達到解脫?等等。你知道了這五種事情,就是你見到五分法身;你見到五分法身才能見到佛。如果你只看到佛的身體,那不算數。因爲如果那樣的身相是佛,凡人也有那樣的身相。

  大乘佛教除了認爲佛有色身、法身以外,還有報身。然後對佛的色身作進一步的解釋:佛的色身不是五蘊和合的色身而已,是佛的神通變化所顯現的,即隨著衆生與佛的因緣成熟,佛就神通變化顯現出來,那叫做應化身。所以在這叁身差別中,南傳小乘佛法所講的佛的色身--八十歲的生命身心,大乘佛法說這不過是佛的應化身。如果你指定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那個身體是佛的色身,那麼,佛就沒辦法度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佛經有載,一個時候一佛度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南傳小乘佛法認定佛就在我們的地球度化衆生,但是,在叁千大千世界中有無數的星球,所以佛在無數的星球度化衆生,就顯現無數的色身。也因爲這樣,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應化身是其千百億化身的其中一個而已。除此以外,佛還有報身,是在色界最高的天,佛就在那裏完成他的報身淨土,然後就隨因緣應化各種身到各個地方去度化有緣的衆生。這是大乘佛教對佛身…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