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的圣者随时心想"我要享受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就会生起来,他就有好像证悟到涅槃的感受快乐。
根据阿毗达磨说,如果你是初果圣者,当时你的能力只到初禅,那么,你的现法乐住是属于初禅那种类的现法乐住;如果你完成四禅,你证得初果的现法乐住是类似于你当时完成四禅的现法乐住。二果的现法乐住比初果的快乐,三果的现法乐住比二果的快乐,四果的现法乐住更加快乐。
何等思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思法阿罗汉是属于钝根性,如果游散,如果不游散,如果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如果思惟已,能不退失。意思是说,此阿罗汉圣者如果思惟解脱、涅槃、出离、死,就会慢慢恢复其现法乐住,如果他不思惟,就会退失了。
何等护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
护法阿罗汉是属于钝根性,如果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如果不游散,即能不退。此阿罗汉圣者只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就不会退失其现法乐住了。
何等住不动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
住不动阿罗汉也叫做住法阿罗汉,是属于钝根性,如果游散,
如果不游散,即使是在很乱的地方,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所谓练根,是阿罗汉圣者还能够继续往前进,加强能力。就是说,阿罗汉圣者有很多种类,佛的十大阿罗汉弟子每个的能力都不一样,他们还可以继续加强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现法乐住,他们可以保持得很安稳。
何等堪达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然堪能练根。
堪达阿罗汉是属于钝根性,如果游散,如果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然堪能练根",然而还能够继续往前进,加强各方面的能力。
何等不动法阿罗汉?
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不动法阿罗汉是属于利根性,如果游散,如果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此种阿罗汉圣者没得前进了,是最稳定的阿罗汉。
在一切有部中说,以上六种阿罗汉不退果位,仅退其种性--从比较好的根性,退到比较差的根性。
何等欲界异生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不得圣法。
所谓异生,是种种的变异而生,即有时做人,有时做非人,有时做畜生,有时做饿鬼。从初果圣者开始,就没有种种的变化了,就不叫做异生。
何等欲界有学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犹有余结。
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即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犹有余结",还有某些烦恼。
何等欲界无学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无有余结。
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即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无有余结",永断所有的烦恼。
如欲界有三,色、无色亦尔。
欲界中有异生、有学、无学;在色界、无色界中也有这三种补特伽罗。
何等欲、色界菩萨补特伽罗?
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前面说三界都有异生、有学、无学补特伽罗,但是菩萨只在欲界、色界,菩萨不要有无色界的身,他要离开无色界,不要投生到无色界。他有禅定,可以来欲界受生,或来色界受生。为什么呢?因为在无色界中不能行菩萨道。如果菩萨在色界还可从色界天下来欲界帮忙众生做事情,所以在佛法中说,大梵天王等天人很多都是菩萨。
何等欲界独觉补特伽罗?
谓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
于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为什么呢?因为在色界、无色界只是享乐,不想修行,所以他不可能成辟支佛。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
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
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是指佛。且于欲界,开始示现--安住于兜率天妙宝宫殿,然后下来人间,最后大般涅槃,在这过程
中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所谓示现,是佛知道什么时候来,佛并不是迷惑被业报带来,而是知道自己的因果成熟就来。另外,根据大乘佛法说,佛并不是在人间成道,所以叫做示现。因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多众生居住的地方,皆为一佛所度化。在我们人所居住的地球上,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在另一个众生所居住的星球上,佛也有可能在那边示现成道。
何等胜解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胜解行地中,成就菩萨下中上忍。
菩萨发心行菩萨道还未证得初地,即在登地菩萨以前,叫做胜解行,此菩萨成就了下中上忍。这就跟前面的加行道一样,成就了忍。
何等增上意乐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十地中所有菩萨。
十地中所有的菩萨,即证得果位的菩萨--初地果位或以上的菩萨。
何等有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地中所有菩萨。
此菩萨还未证得无相,所以他所修的都是有相行。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这些都是有相行菩萨。
何等无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
七、远行地中所有菩萨,都是无相行菩萨。
何等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
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中所有菩萨,都是无功用行菩萨。
佛经中有举出十地菩萨的说法,后来一些论师就将十地菩萨与小乘圣者的果位一起讨论:极喜地就是菩萨的见道位,此菩萨也断三结;离垢地就等于二果,断除二果所断的烦恼;发光地和三果一样;现前地菩萨开始有能力出入灭尽定;远行地菩萨随时能够出入灭尽定,所以说这些菩萨是无相行菩萨;不动地菩萨和阿罗汉一样。
复次如说预流果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
预流果补特伽罗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
渐出离者,如前广说。
渐出离者,如前面所广说的。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无佛世成独胜果。
修行者在证得预流果的当时,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立刻断三界的一切烦恼,即证得阿罗汉果。"品品别断唯立二果",他修行证得预流果,然后证得阿罗汉果,即没经过证得二果、三果,这种种的补特伽罗大多数在死时都证果。如果不能办到的话,由其愿力的缘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然后在无佛世时证得辟支佛果。
你们应该认识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果位的不同现象,以后你们去修行、去看,就了解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修
行人。以上的教法是根据一切有部的说法。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终)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抉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论文:云何建立现观?
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此品中的"得"是讲"得现观"--所修证的一切法。
怎样建立现观?修行者在修行中作种种观行,其心与境在接触的时候,所证悟的法,这样的过程叫做现观。现观需完成:一、具足正念与正慧,即念与慧在作用;二、其心是属在无分别取舍的心--舍心,即现观完成的当时其无分别的智慧在作用。当具足以上的条件后,看他所修的是什么法,那他就完成了那个法的现观。
建立现观略有十种,所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何等法现观?
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净信胜解,随信而行。
修行者在见道之前,对佛所讲的四圣谛道理有信心而去修,在其修行的过程中,对四圣谛的教法生起上品的信心--净信胜解,但是还没有真正观察到完全接受,这就是法现观。如果我们以资粮道、加行道来看,法现观就是圆满了资粮道。
何等义现观?
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顺抉择分位;此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
修行者对于四圣谛的教法,已得上品"谛察法忍",即对四圣谛观察生起认可--对佛法义理经过观察后,其心完全接受确实是如此。此忍居"顺抉择分位"--加行位,即此时其智慧对四圣谛教法的领悟是在加行位;在加行位的时候,修行者已进入三品,即上软--煖位、上中--顶位与忍位、上上--世第一法。
以上两种现观都还没真正地证得四圣谛的教法。
何等真现观?
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不现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
修行者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即他当时所观察的法--苦、空、无常、无我等;又见道中,"得现观边",他真正进入观行的时候,当时他对四圣谛的确定,世俗智不现在前。所谓世俗智,是世间的分别智慧。
修行者在见道的当时,对于他所观的法,不是以世俗人的有分别心来去观察,而是以无分别智来观察;无分别智就是没有世俗智现在前。意思是说,当他在见道的当时,是处在无分别智,对于他所观的法,是以无分别智来领悟,其分别的智慧就不能现前。"于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就进入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他就用种种心去分别,当时他所观的四圣谛教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时,世俗智方可现前。
何等后现观?
谓一切修道。
修行者在见道之后继续再修下去,那些所有修道的法,就叫做后现观。后现观的法…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