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2

  ..續本文上一頁果的聖者隨時心想"我要享受現法樂住",現法樂住就會生起來,他就有好像證悟到涅槃的感受快樂。

  根據阿毗達磨說,如果你是初果聖者,當時你的能力只到初禅,那麼,你的現法樂住是屬于初禅那種類的現法樂住;如果你完成四禅,你證得初果的現法樂住是類似于你當時完成四禅的現法樂住。二果的現法樂住比初果的快樂,叁果的現法樂住比二果的快樂,四果的現法樂住更加快樂。

  何等思法阿羅漢?

  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思法阿羅漢是屬于鈍根性,如果遊散,如果不遊散,如果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如果思惟已,能不退失。意思是說,此阿羅漢聖者如果思惟解脫、涅槃、出離、死,就會慢慢恢複其現法樂住,如果他不思惟,就會退失了。

  何等護法阿羅漢?

  謂鈍根性,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即能不退。

  護法阿羅漢是屬于鈍根性,如果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如果不遊散,即能不退。此阿羅漢聖者只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就不會退失其現法樂住了。

  何等住不動阿羅漢?

  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

  住不動阿羅漢也叫做住法阿羅漢,是屬于鈍根性,如果遊散,

  如果不遊散,即使是在很亂的地方,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所謂練根,是阿羅漢聖者還能夠繼續往前進,加強能力。就是說,阿羅漢聖者有很多種類,佛的十大阿羅漢弟子每個的能力都不一樣,他們還可以繼續加強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現法樂住,他們可以保持得很安穩。

  何等堪達阿羅漢?

  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

  堪達阿羅漢是屬于鈍根性,如果遊散,如果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然而還能夠繼續往前進,加強各方面的能力。

  何等不動法阿羅漢?

  謂利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不動法阿羅漢是屬于利根性,如果遊散,如果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此種阿羅漢聖者沒得前進了,是最穩定的阿羅漢。

  在一切有部中說,以上六種阿羅漢不退果位,僅退其種性--從比較好的根性,退到比較差的根性。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

  謂于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

  所謂異生,是種種的變異而生,即有時做人,有時做非人,有時做畜生,有時做餓鬼。從初果聖者開始,就沒有種種的變化了,就不叫做異生。

  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

  謂于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余結。

  于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即證得初果、二果、叁果的聖者,"猶有余結",還有某些煩惱。

  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

  謂于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余結。

  于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即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無有余結",永斷所有的煩惱。

  如欲界有叁,色、無色亦爾。

  欲界中有異生、有學、無學;在色界、無色界中也有這叁種補特伽羅。

  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

  謂與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前面說叁界都有異生、有學、無學補特伽羅,但是菩薩只在欲界、色界,菩薩不要有無色界的身,他要離開無色界,不要投生到無色界。他有禅定,可以來欲界受生,或來色界受生。爲什麼呢?因爲在無色界中不能行菩薩道。如果菩薩在色界還可從色界天下來欲界幫忙衆生做事情,所以在佛法中說,大梵天王等天人很多都是菩薩。

  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

  謂無佛出世時生于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于無佛出世時生于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爲什麼呢?因爲在色界、無色界只是享樂,不想修行,所以他不可能成辟支佛。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

  謂且于欲界,始從示現,安住睹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

  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是指佛。且于欲界,開始示現--安住于兜率天妙寶宮殿,然後下來人間,最後大般涅槃,在這過程

  中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所謂示現,是佛知道什麼時候來,佛並不是迷惑被業報帶來,而是知道自己的因果成熟就來。另外,根據大乘佛法說,佛並不是在人間成道,所以叫做示現。因爲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有很多衆生居住的地方,皆爲一佛所度化。在我們人所居住的地球上,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在另一個衆生所居住的星球上,佛也有可能在那邊示現成道。

  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

  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

  菩薩發心行菩薩道還未證得初地,即在登地菩薩以前,叫做勝解行,此菩薩成就了下中上忍。這就跟前面的加行道一樣,成就了忍。

  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

  謂十地中所有菩薩。

  十地中所有的菩薩,即證得果位的菩薩--初地果位或以上的菩薩。

  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

  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

  此菩薩還未證得無相,所以他所修的都是有相行。一、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這些都是有相行菩薩。

  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

  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

  七、遠行地中所有菩薩,都是無相行菩薩。

  何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

  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

  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中所有菩薩,都是無功用行菩薩。

  佛經中有舉出十地菩薩的說法,後來一些論師就將十地菩薩與小乘聖者的果位一起討論:極喜地就是菩薩的見道位,此菩薩也斷叁結;離垢地就等于二果,斷除二果所斷的煩惱;發光地和叁果一樣;現前地菩薩開始有能力出入滅盡定;遠行地菩薩隨時能夠出入滅盡定,所以說這些菩薩是無相行菩薩;不動地菩薩和阿羅漢一樣。

  複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

  預流果補特伽羅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

  漸出離者,如前廣說。

  漸出離者,如前面所廣說的。

  頓出離者,謂入谛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叁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于現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無佛世成獨勝果。

  修行者在證得預流果的當時,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立刻斷叁界的一切煩惱,即證得阿羅漢果。"品品別斷唯立二果",他修行證得預流果,然後證得阿羅漢果,即沒經過證得二果、叁果,這種種的補特伽羅大多數在死時都證果。如果不能辦到的話,由其願力的緣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然後在無佛世時證得辟支佛果。

  你們應該認識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果位的不同現象,以後你們去修行、去看,就了解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修

  行人。以上的教法是根據一切有部的說法。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終)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抉擇分中得品第叁之二

  論文:雲何建立現觀?

  略有十種,謂法現觀、義現觀、真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

  此品中的"得"是講"得現觀"--所修證的一切法。

  怎樣建立現觀?修行者在修行中作種種觀行,其心與境在接觸的時候,所證悟的法,這樣的過程叫做現觀。現觀需完成:一、具足正念與正慧,即念與慧在作用;二、其心是屬在無分別取舍的心--舍心,即現觀完成的當時其無分別的智慧在作用。當具足以上的條件後,看他所修的是什麼法,那他就完成了那個法的現觀。

  建立現觀略有十種,所謂法現觀、義現觀、真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

  何等法現觀?

  謂于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淨信勝解,隨信而行。

  修行者在見道之前,對佛所講的四聖谛道理有信心而去修,在其修行的過程中,對四聖谛的教法生起上品的信心--淨信勝解,但是還沒有真正觀察到完全接受,這就是法現觀。如果我們以資糧道、加行道來看,法現觀就是圓滿了資糧道。

  何等義現觀?

  謂于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順抉擇分位;此由叁種如理作意所顯發故,複成叁品,謂上軟、上中、上上。

  修行者對于四聖谛的教法,已得上品"谛察法忍",即對四聖谛觀察生起認可--對佛法義理經過觀察後,其心完全接受確實是如此。此忍居"順抉擇分位"--加行位,即此時其智慧對四聖谛教法的領悟是在加行位;在加行位的時候,修行者已進入叁品,即上軟--煖位、上中--頂位與忍位、上上--世第一法。

  以上兩種現觀都還沒真正地證得四聖谛的教法。

  何等真現觀?

  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聖道;又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谛世俗智,不現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現前。

  修行者已得見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聖道",即他當時所觀察的法--苦、空、無常、無我等;又見道中,"得現觀邊",他真正進入觀行的時候,當時他對四聖谛的確定,世俗智不現在前。所謂世俗智,是世間的分別智慧。

  修行者在見道的當時,對于他所觀的法,不是以世俗人的有分別心來去觀察,而是以無分別智來觀察;無分別智就是沒有世俗智現在前。意思是說,當他在見道的當時,是處在無分別智,對于他所觀的法,是以無分別智來領悟,其分別的智慧就不能現前。"于修道位",修行者見道後,就進入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現前",他就用種種心去分別,當時他所觀的四聖谛教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時,世俗智方可現前。

  何等後現觀?

  謂一切修道。

  修行者在見道之後繼續再修下去,那些所有修道的法,就叫做後現觀。後現觀的法…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