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21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断三结是很殊胜的。

  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

  又三结--我见、戒禁取见和疑,都是迷"所知境"--佛法说,能知的是心,所知的是境,而境里有色法与心法,色法是指我们的身体,心法是指我们的法尘。那么。一个人迷所知境,即是对所知境迷惑不知道。佛法说,作观行,观到因缘,即观到此为一切因缘所生,就不会迷惑。"迷见因故",迷见的原因,"迷对治因故",他不知道怎样去对治。就是说,一个人会修到见道,即是他已经会对治了某些烦恼,那么,没有见道的人,他不懂得怎样对治。然而断三结的人能够完成这些事,所以是最殊胜的。在另外一些部派的阿毗达磨中说,整个重点在破我见,修行者观见因缘,即观见在一切因缘中没有我,如此就破了我见。破除我见者就不会有戒禁取见,因为他懂得因缘法,他知道持什么戒会有因缘、因果产生,再也不会产生戒禁取见。所谓戒禁取见,是守持一些没有因果的戒。当他见到一切都是

  因缘,没有我在里面,就对佛法僧生起信心;他对于佛所讲的戒律如五戒等,这也是因果法则,能够令修行者朝向解脱,他也生起信心,如此而得四不坏信,就断了疑的烦恼。这是北传阿毗达磨的解释,因为它将烦恼分成十个根本烦恼:我见、边见、邪见、边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叫做见惑;贪、嗔、痴、慢和疑,叫做思惑。它要讲断见惑,但是,经中没有这样分,只说断三结。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称为一来向补特伽罗。根据阿毗达磨把欲界的烦恼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又分上中下三品,中品又分上中下三品,下品又分上中下三品,总共是九品。一来向断除了欲界九品烦恼中的五品烦恼,那么,五品烦恼是多少?不知道。但是经中却说:断三结,欲贪与嗔薄弱。那么,薄弱到什么程度?没说,也不知道。

  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称为一来果补特伽罗。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根据阿毗达磨说,修道所断的烦恼分为欲界的烦恼、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称为不还向补特伽罗。

  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称为不还果补特伽罗。

  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

  修行者如果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以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还没断除色界与无色界的烦恼,得不还果。为什么还要说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五顺下分结是指我见、戒禁取见、贪、嗔和疑。

  最胜摄故。何故最胜?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

  因为最殊胜的缘故。为什么是最殊胜?因为这五顺下分结能为下趣下界的胜因故。佛法把善道叫做上趣,恶道叫做下趣;上界是指无色界,中界是指色界,下界是指欲界。这五顺下分结欲界独有,所以叫做下分结,它是恶道与欲界的因。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有顶"中的"有"是指三界,三界的顶是非想非非想天。已永断有顶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称为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

  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称为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

  如果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为什么经中说,永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五顺上分结是:色界取(对色界境界的贪)、无色界取(对无色界境界的贪)、掉举(心念回忆事情)、我

  慢和无明。

  最胜摄故。何故最胜?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因为最殊胜故。为什么最殊胜?"取"是执著;"舍"是不愿意放舍;"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意思是,五顺上分结使修行者执著色界与无色界,所以佛说永断这些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何等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谓即预流果,于人天生往来杂受,极至七返得尽苦际。

  即预流果,简单说得初果的圣者最多七次往来,本论称之为极七返有,即初果圣者最多生七次天上人间,"七有"就是再生七次,生于天上一次是一个有,生于人间一次是一个有,并不是生于天上人间为一个有,如果生于天上人间才算一个有,就有十四有。初果圣者最多在天上人间来回七生,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解脱苦际。

  何等家家补特伽罗?

  谓即预流果,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即预流果,或于天上,从这一家生到那一家,或于人中,从这一家生到那一家,证得解脱苦际。意思是说,预流果并不是从天上下生人间,又从人间生到天上,如此七次往来,他或者只生天上,从这一家生到那一家,或在人间,从这一家生到那一家。

  何等一间补特伽罗?

  谓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苦际。

  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又回来人间,证得解脱苦际。但是,有

  时二果圣者只生天上一次,就在天上继续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

  何等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

  "生结已断",三果圣者已经不会再投胎转世,"起结未断",转成中阴身的状态就进入涅槃,即生之前死之后叫做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或三果圣者死了,中阴身才刚出现,即便圣道现前--进入了涅槃,证得解脱苦际。

  或中有才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或三果圣者在中阴身的状态会投生到色界,在未到色界之前,就起思惟,思惟法,即便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

  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或三果圣者转入中阴身要投胎到色界去,到了色界还未出世,即便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

  何等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二结"是指生结与起结。即三果圣者的生结与起结都还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

  何等无行般涅槃?

  谓生彼已,不由加行,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三果圣者生到色界已,没有继续修行,到他死时,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

  何等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生彼已,由加行力,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三果圣者生到色界已,再努力继续修行,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

  《善人往经》中有载: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好像一个人打铁锤,火花飞堕到少许的草上,草起烟烧完了才灭;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好像一个人打铁锤,火花从空中堕在很多的草上,然后燃烧完了才灭。此比喻让我们知道谁的功夫好。

  本论认为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不用在色界修行,就证得阿罗汉果;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到了色界,还要修行才证得。所以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比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到了色界还会继续修行,把烦恼除掉后才证;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到了色界不会修行,到死时自然证。所以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比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厉害。本论的解释放颠倒是错误的。

  何等上流补特伽罗?

  谓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三果圣者死后投生于色界,在色界中的五净居天,一层天一层天地往上(上流)转生,乃至最后入色究竟,在那边无漏圣道现前,证得解脱苦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不还果圣者只剩下一生,这不一定,可能还有五生让他在五净居天中一层天一层天地往上受生呢。

  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有些三果圣者乃至上流转生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天,圣道现

  前,证得解脱苦际。

  又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胜品修,五、上级品修。

  又有些三果圣者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胜品修,五、上级品修。

  由此五品杂修第四静虑故,如其次第生五净居。

  三果圣者修第四静虑的能力差别,使其投生到不同的五净居天中,即最低的一层天到最高的一层天。

  何等退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从初果到阿罗汉果是否会不会退法?在部派佛教中有很多争论,有些说会退,有些说不会退。本论是无著菩萨所编著,其所学的唯识佛法是从一切有部中发展出来的,所以他对阿罗汉所持的见解是这一部派的见解。

  退法阿罗汉是属于钝根性,如果他"游散",即他像世间人一样,整天与人接触、做很多事情,没有一个静处好让他静修,如果他不游散;如果他思惟出离、解脱、死,如果他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我们要小心看"退法阿罗汉",即使已经退法了,还把他叫做阿罗汉。也就是说,虽然他已经退法,但是还承认他是阿罗汉。他到底退了什么?他退了"现法乐住"。即证得阿罗汉的圣者,没两下子就退了现法乐住。什么是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住,是指修行者当时证果时的心生起来,那么,证果的心里面有七觉支的心,这些心要重复翻滚出来。当修行者完成第四静虑、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都可享受其所证的果的快乐,即进入第四静虑者也可享受第四静虑的现法乐住、初果圣者可

  享受初果的现法乐住……四果圣者可享受四果的现法乐住,总共有五种类的现法乐住。当证…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