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20

  ..续本文上一页以坚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励他勇猛精进的修菩萨道。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此处指资粮位。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而发起软品(下品)的清净胜解,成就下品的顺解脱分(资粮道),但还没肯定生起来。他所要修的资粮道中的资粮还未肯定生起,即他有信心,但并没有肯定生起要修,即未具资粮。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而发起中品的清净胜解,成就中品的顺解脱分,即他已经开始修资粮道了。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而发起上品的清净胜解,成就上品的顺解脱分,"即此生时",即他的资粮已经生起。就是说,他开始有资粮了。

  佛经说,如果一个人对四圣谛生起信心,开始要修行,即先修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对于这些法生起清净的信解,那就是修资粮道。所谓资粮道,就是修持所有的尸罗(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进习诸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等。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就不容易堕落,他很多世会继续生于人道,但是不等于不会堕落,有时还是会堕落,只不过是不容易堕落罢了。

  又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抉择分,未定生时。

  顺抉择分是指加行位。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于诸谛中,成就下品的信心(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解脱分(加行位),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抉择分,已定生时。

  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于诸谛中,成就中品的信心,成就中品顺抉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顺抉择分,即此生时。

  有些有情众生因为观察四圣谛的法,于诸谛中,成就上品的信心,成就上品的顺抉择分,未定生时。

  此中三品顺抉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

  本论将众生分为三种类:即下中上三品的顺抉择分,是指暖法、顶法、顺谛忍法,除了世第一法。为什么呢?

  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

  因为有情众生可分为很多种,其中还没证果的有暖法、顶法、顺谛忍法三种。就是可能有个众生今生已完成了煖法,下世他

  就是属于煖法的补特伽罗。但是世第一法是不可能出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加行道的过程,如果修到了世第一法,他不会转到下一世去,必然会在这一世完成初果,因此他不能归入是一种补特伽罗。假设你今生证得世第一法,那么,你下一世不会是属于世第一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今生必然会完成初果。本论更说,"即此生时,定入现观",当世第一法生起时,修行者一定完成其所观的法。"非前位故",不是前面那几种补特伽罗。

  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

  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是有可能退的,上品的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是不可能退的。即修行者修到煖法、顶法有可能退;修到顺谛忍法就不会再退了,他的修行一直会保持前进。"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其实,修到煖法、顶法的修行者其所退的是"他现在不修,但是他的习气(想修行的心)还在,以后还会继续再修"。就是说,修行者进入加行道,完成了煖法与顶法,他修了一个时期,可能不再想修了,但过了一世或者某一世,他又再来修。但是修到顺谛忍法的修行者一定会继续向前修。"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那位修行者已经完成煖位之后,他对涅槃所生起的善根,会再重新生起煖位,即他已具有了对涅槃的法的习气,只是暂时没修而已,以后他还会继续修的。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

  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修行者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老师的教导而修四圣谛的观行。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

  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修行者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教法而自己修四圣谛的观行。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

  谓随信行已至果位。

  修行者随顺老师的教导去修行而证得果位。

  何等见至补特伽罗?

  谓随法行已至果位。

  修行者随顺佛所阐释的教法去修行而证得果位。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

  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

  诸有学--证初果、初果以上,阿罗汉果以下的圣者,已具证得八解脱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定、无边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和灭尽定,即解脱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和灭尽定。虽然他已完成了八解脱定,但是还没完成烦恼的解脱。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

  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

  修行者诸漏已尽,即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没有具足证得八解脱定,叫做慧解脱阿罗汉。

  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谓已尽诸漏,及具证得八解脱定。

  修行者诸漏已尽,即证得阿罗汉果,具证得八解脱定,叫做俱分解脱阿罗汉。换句话说,阿罗汉有二种:一种能入灭尽定,叫做俱分解脱阿罗汉;一种不能入灭尽定,叫做慧解脱阿罗汉。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

  谓住顺抉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

  修行者完成世第一法之后,他生起七觉支,但还没证果,即要开始证果时,他完成了阿毗达磨所分的四圣谛中的十六个观行中的前十五个观行,最后一个还没有作观,这就是"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这十五个心是很短的,一刹那间而已。预流向中的"向",即是将要进入初果果位之前。预流向的时间有多长?在部派的佛法中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时间很短;一种说法是会有一段长时间。任何修行者在任何果位的"向"里面,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和阿罗汉向必然要证果,在证果之前他是不会死的。假设我今年四十三岁,修道已经进入了预流向,但是我不继续修,整天四处跑,那么,我是不会死的,因为我今生一定要证果的,要等到我证果后才有可能死。经论中更说,修行者在过去世已证悟二果,从天上来回人间,今生来证阿罗汉果,他在还没证悟阿罗汉果之前是不会死的。佛经有载,有几位要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真是不可思议,别人怎样陷害他们,在还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是绝对不会死的。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

  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趣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

  修行者将四圣谛分成十六个心来作观,他完成了见道中的第十六个心,即此见道,证得预流果(初果),他肯定趣入"正性"--圣人种性,佛所讲的法现前。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见法得法"之意。

  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预流果。

  修行者如果于欲界还没远离欲界的烦恼,"后入正性决定位",他当时破除我见,得预流果。

  若于欲界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

  修行者如果于欲界位,但已开始离欲,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二果)。

  若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

  修行者如果已断了欲界的烦恼,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三果)。

  一般上说见道是证悟初果,但本论说,修行者在见道的当时,可能是初果,可能是二果,可能是三果。所谓见道,是指破除了我见--见到法,见到因缘法。见到因缘法的当时,如果那个人还没有除掉欲界的烦恼,就证得初果;如果他的烦恼已经减轻到二果的程度,在见道的当时就直接完成二果;如果他已经断除了欲界的烦恼,在见道的当时就证得三果。

  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

  如果修行者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即破除阿毗达磨所指的五种见惑--我见、边见、邪见、边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得预流果。这与前文所说的不一样。但是修行者在见道的当时,他永断了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的同时,也可能断了某些烦恼,即他断了一些欲界的烦恼,而不关见道的事情。所以部派佛教有一些争论:有些部派认为一个人的欲界的贪与嗔是在修道时所断,在世间法中是不可能有办法断除的。

  以证果的情况来看,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修行者一下子就证悟二果,有些修行者一下子就证悟阿罗汉果。这些修行者不必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然后才修道。所以他们认为修行者必须见道后,才有办法修道,但是根据证果的过程,他们的讲法是错的。也就是说,有些烦恼是凡夫都能够断的,不必是证果的圣者才能断。就好像中国道家的修行者有所谓的"斩赤龙伏白虎"断淫欲烦恼的情况。所谓"斩赤龙",是道姑修道修到月经断;所谓"伏白虎",是道士修道修到不漏精。

  所以道家的修道中也可断淫欲。在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过程中,修行者都有可能除掉欲界的烦恼。

  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

  最胜摄故。

  为什么经典中只说永断三结的预流果?因为永断三结是最殊胜,它包含了其他的烦恼。

  何故最胜?

  以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为不正出离因故。

  为什么最殊胜呢?因为一个人要发起解脱的因,即出离三界的心才会断三界。然而一般人是不发起解脱的因,所以不想出离三界。虽然他已发起出离世间的心,但是被邪师所教导的邪法所影响,而不能出离,以及他不知道要怎样修行才能够出离。因为有这几种情况障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