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堅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勵他勇猛精進的修菩薩道。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
謂緣谛增上法爲境,發起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
此處指資糧位。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而發起軟品(下品)的清淨勝解,成就下品的順解脫分(資糧道),但還沒肯定生起來。他所要修的資糧道中的資糧還未肯定生起,即他有信心,但並沒有肯定生起要修,即未具資糧。
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
謂緣谛增上法爲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
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而發起中品的清淨勝解,成就中品的順解脫分,即他已經開始修資糧道了。
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
謂緣谛增上法爲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
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而發起上品的清淨勝解,成就上品的順解脫分,"即此生時",即他的資糧已經生起。就是說,他開始有資糧了。
佛經說,如果一個人對四聖谛生起信心,開始要修行,即先修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他對于這些法生起清淨的信解,那就是修資糧道。所謂資糧道,就是修持所有的屍羅(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等。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心,就不容易墮落,他很多世會繼續生于人道,但是不等于不會墮落,有時還是會墮落,只不過是不容易墮落罷了。
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谛增上法爲境,于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抉擇分,未定生時。
順抉擇分是指加行位。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于諸谛中,成就下品的信心(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順解脫分(加行位),未定生時。
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谛增上法爲境,于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抉擇分,已定生時。
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于諸谛中,成就中品的信心,成就中品順抉擇分,已定生時。
已具資糧者,謂:緣谛增上法爲境,于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抉擇分,即此生時。
有些有情衆生因爲觀察四聖谛的法,于諸谛中,成就上品的信心,成就上品的順抉擇分,未定生時。
此中叁品順抉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
本論將衆生分爲叁種類:即下中上叁品的順抉擇分,是指暖法、頂法、順谛忍法,除了世第一法。爲什麼呢?
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
因爲有情衆生可分爲很多種,其中還沒證果的有暖法、頂法、順谛忍法叁種。就是可能有個衆生今生已完成了煖法,下世他
就是屬于煖法的補特伽羅。但是世第一法是不可能出現的。爲什麼呢?因爲"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續",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加行道的過程,如果修到了世第一法,他不會轉到下一世去,必然會在這一世完成初果,因此他不能歸入是一種補特伽羅。假設你今生證得世第一法,那麼,你下一世不會是屬于世第一法的人。爲什麼呢?因爲你今生必然會完成初果。本論更說,"即此生時,定入現觀",當世第一法生起時,修行者一定完成其所觀的法。"非前位故",不是前面那幾種補特伽羅。
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抉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複新發起故。
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抉擇分是有可能退的,上品的順解脫分、順抉擇分是不可能退的。即修行者修到煖法、頂法有可能退;修到順谛忍法就不會再退了,他的修行一直會保持前進。"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其實,修到煖法、頂法的修行者其所退的是"他現在不修,但是他的習氣(想修行的心)還在,以後還會繼續再修"。就是說,修行者進入加行道,完成了煖法與頂法,他修了一個時期,可能不再想修了,但過了一世或者某一世,他又再來修。但是修到順谛忍法的修行者一定會繼續向前修。"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複新發起故",那位修行者已經完成煖位之後,他對涅槃所生起的善根,會再重新生起煖位,即他已具有了對涅槃的法的習氣,只是暫時沒修而已,以後他還會繼續修的。
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
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谛現觀。
修行者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老師的教導而修四聖谛的觀行。
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
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谛增上法,修谛現觀。
修行者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教法而自己修四聖谛的觀行。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
謂隨信行已至果位。
修行者隨順老師的教導去修行而證得果位。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
謂隨法行已至果位。
修行者隨順佛所闡釋的教法去修行而證得果位。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
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
諸有學--證初果、初果以上,阿羅漢果以下的聖者,已具證得八解脫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無邊空處定、無邊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和滅盡定,即解脫色界的定、無色界的定和滅盡定。雖然他已完成了八解脫定,但是還沒完成煩惱的解脫。
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
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
修行者諸漏已盡,即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沒有具足證得八解脫定,叫做慧解脫阿羅漢。
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脫定。
修行者諸漏已盡,即證得阿羅漢果,具證得八解脫定,叫做俱分解脫阿羅漢。換句話說,阿羅漢有二種:一種能入滅盡定,叫做俱分解脫阿羅漢;一種不能入滅盡定,叫做慧解脫阿羅漢。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
謂住順抉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刹那位。
修行者完成世第一法之後,他生起七覺支,但還沒證果,即要開始證果時,他完成了阿毗達磨所分的四聖谛中的十六個觀行中的前十五個觀行,最後一個還沒有作觀,這就是"住見道十五心刹那位"。這十五個心是很短的,一刹那間而已。預流向中的"向",即是將要進入初果果位之前。預流向的時間有多長?在部派的佛法中有二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時間很短;一種說法是會有一段長時間。任何修行者在任何果位的"向"裏面,即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和阿羅漢向必然要證果,在證果之前他是不會死的。假設我今年四十叁歲,修道已經進入了預流向,但是我不繼續修,整天四處跑,那麼,我是不會死的,因爲我今生一定要證果的,要等到我證果後才有可能死。經論中更說,修行者在過去世已證悟二果,從天上來回人間,今生來證阿羅漢果,他在還沒證悟阿羅漢果之前是不會死的。佛經有載,有幾位要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真是不可思議,別人怎樣陷害他們,在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之前是絕對不會死的。
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
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見道,亦名趣入正性決定,亦名于法現觀。
修行者將四聖谛分成十六個心來作觀,他完成了見道中的第十六個心,即此見道,證得預流果(初果),他肯定趣入"正性"--聖人種性,佛所講的法現前。這就是經中所說的"見法得法"之意。
若于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預流果。
修行者如果于欲界還沒遠離欲界的煩惱,"後入正性決定位",他當時破除我見,得預流果。
若于欲界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
修行者如果于欲界位,但已開始離欲,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二果)。
若已離欲界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
修行者如果已斷了欲界的煩惱,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叁果)。
一般上說見道是證悟初果,但本論說,修行者在見道的當時,可能是初果,可能是二果,可能是叁果。所謂見道,是指破除了我見--見到法,見到因緣法。見到因緣法的當時,如果那個人還沒有除掉欲界的煩惱,就證得初果;如果他的煩惱已經減輕到二果的程度,在見道的當時就直接完成二果;如果他已經斷除了欲界的煩惱,在見道的當時就證得叁果。
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
如果修行者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即破除阿毗達磨所指的五種見惑--我見、邊見、邪見、邊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得預流果。這與前文所說的不一樣。但是修行者在見道的當時,他永斷了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的同時,也可能斷了某些煩惱,即他斷了一些欲界的煩惱,而不關見道的事情。所以部派佛教有一些爭論:有些部派認爲一個人的欲界的貪與嗔是在修道時所斷,在世間法中是不可能有辦法斷除的。
以證果的情況來看,這是錯誤的。爲什麼呢?因爲有些修行者一下子就證悟二果,有些修行者一下子就證悟阿羅漢果。這些修行者不必經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然後才修道。所以他們認爲修行者必須見道後,才有辦法修道,但是根據證果的過程,他們的講法是錯的。也就是說,有些煩惱是凡夫都能夠斷的,不必是證果的聖者才能斷。就好像中國道家的修行者有所謂的"斬赤龍伏白虎"斷淫欲煩惱的情況。所謂"斬赤龍",是道姑修道修到月經斷;所謂"伏白虎",是道士修道修到不漏精。
所以道家的修道中也可斷淫欲。在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過程中,修行者都有可能除掉欲界的煩惱。
何故但言永斷叁結得預流果?
最勝攝故。
爲什麼經典中只說永斷叁結的預流果?因爲永斷叁結是最殊勝,它包含了其他的煩惱。
何故最勝?
以于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複爲邪出離因故,及爲不正出離因故。
爲什麼最殊勝呢?因爲一個人要發起解脫的因,即出離叁界的心才會斷叁界。然而一般人是不發起解脫的因,所以不想出離叁界。雖然他已發起出離世間的心,但是被邪師所教導的邪法所影響,而不能出離,以及他不知道要怎樣修行才能夠出離。因爲有這幾種情況障礙…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