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1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斷叁結是很殊勝的。

  又此叁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

  又叁結--我見、戒禁取見和疑,都是迷"所知境"--佛法說,能知的是心,所知的是境,而境裏有色法與心法,色法是指我們的身體,心法是指我們的法塵。那麼。一個人迷所知境,即是對所知境迷惑不知道。佛法說,作觀行,觀到因緣,即觀到此爲一切因緣所生,就不會迷惑。"迷見因故",迷見的原因,"迷對治因故",他不知道怎樣去對治。就是說,一個人會修到見道,即是他已經會對治了某些煩惱,那麼,沒有見道的人,他不懂得怎樣對治。然而斷叁結的人能夠完成這些事,所以是最殊勝的。在另外一些部派的阿毗達磨中說,整個重點在破我見,修行者觀見因緣,即觀見在一切因緣中沒有我,如此就破了我見。破除我見者就不會有戒禁取見,因爲他懂得因緣法,他知道持什麼戒會有因緣、因果産生,再也不會産生戒禁取見。所謂戒禁取見,是守持一些沒有因果的戒。當他見到一切都是

  因緣,沒有我在裏面,就對佛法僧生起信心;他對于佛所講的戒律如五戒等,這也是因果法則,能夠令修行者朝向解脫,他也生起信心,如此而得四不壞信,就斷了疑的煩惱。這是北傳阿毗達磨的解釋,因爲它將煩惱分成十個根本煩惱:我見、邊見、邪見、邊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叫做見惑;貪、嗔、癡、慢和疑,叫做思惑。它要講斷見惑,但是,經中沒有這樣分,只說斷叁結。

  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

  謂于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稱爲一來向補特伽羅。根據阿毗達磨把欲界的煩惱分爲上中下叁品,上品又分上中下叁品,中品又分上中下叁品,下品又分上中下叁品,總共是九品。一來向斷除了欲界九品煩惱中的五品煩惱,那麼,五品煩惱是多少?不知道。但是經中卻說:斷叁結,欲貪與嗔薄弱。那麼,薄弱到什麼程度?沒說,也不知道。

  何等一來果補特伽羅?

  謂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稱爲一來果補特伽羅。

  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

  謂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

  根據阿毗達磨說,修道所斷的煩惱分爲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和無色界的煩惱。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稱爲不還向補特伽羅。

  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

  謂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

  于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稱爲不還果補特伽羅。

  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

  修行者如果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以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還沒斷除色界與無色界的煩惱,得不還果。爲什麼還要說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五順下分結是指我見、戒禁取見、貪、嗔和疑。

  最勝攝故。何故最勝?能爲下趣下界勝因故。

  因爲最殊勝的緣故。爲什麼是最殊勝?因爲這五順下分結能爲下趣下界的勝因故。佛法把善道叫做上趣,惡道叫做下趣;上界是指無色界,中界是指色界,下界是指欲界。這五順下分結欲界獨有,所以叫做下分結,它是惡道與欲界的因。

  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

  "有頂"中的"有"是指叁界,叁界的頂是非想非非想天。已永斷有頂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稱爲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何等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

  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稱爲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若阿羅漢永斷叁界一切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

  如果阿羅漢永斷叁界一切煩惱,爲什麼經中說,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五順上分結是:色界取(對色界境界的貪)、無色界取(對無色界境界的貪)、掉舉(心念回憶事情)、我

  慢和無明。

  最勝攝故。何故最勝?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因爲最殊勝故。爲什麼最殊勝?"取"是執著;"舍"是不願意放舍;"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意思是,五順上分結使修行者執著色界與無色界,所以佛說永斷這些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

  謂即預流果,于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

  即預流果,簡單說得初果的聖者最多七次往來,本論稱之爲極七返有,即初果聖者最多生七次天上人間,"七有"就是再生七次,生于天上一次是一個有,生于人間一次是一個有,並不是生于天上人間爲一個有,如果生于天上人間才算一個有,就有十四有。初果聖者最多在天上人間來回七生,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解脫苦際。

  何等家家補特伽羅?

  謂即預流果,或于天上,或于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

  即預流果,或于天上,從這一家生到那一家,或于人中,從這一家生到那一家,證得解脫苦際。意思是說,預流果並不是從天上下生人間,又從人間生到天上,如此七次往來,他或者只生天上,從這一家生到那一家,或在人間,從這一家生到那一家。

  何等一間補特伽羅?

  謂即一來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

  即一來果,或于天上,又回來人間,證得解脫苦際。但是,有

  時二果聖者只生天上一次,就在天上繼續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

  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

  "生結已斷",叁果聖者已經不會再投胎轉世,"起結未斷",轉成中陰身的狀態就進入涅槃,即生之前死之後叫做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或中有才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或叁果聖者死了,中陰身才剛出現,即便聖道現前--進入了涅槃,證得解脫苦際。

  或中有才起已,爲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或叁果聖者在中陰身的狀態會投生到色界,在未到色界之前,就起思惟,思惟法,即便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

  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或叁果聖者轉入中陰身要投胎到色界去,到了色界還未出世,即便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

  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謂二結俱未斷,才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二結"是指生結與起結。即叁果聖者的生結與起結都還未斷,才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

  何等無行般涅槃?

  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叁果聖者生到色界已,沒有繼續修行,到他死時,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

  何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叁果聖者生到色界已,再努力繼續修行,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

  《善人往經》中有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好像一個人打鐵錘,火花飛墮到少許的草上,草起煙燒完了才滅;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好像一個人打鐵錘,火花從空中墮在很多的草上,然後燃燒完了才滅。此比喻讓我們知道誰的功夫好。

  本論認爲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不用在色界修行,就證得阿羅漢果;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到了色界,還要修行才證得。所以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比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強。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到了色界還會繼續修行,把煩惱除掉後才證;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到了色界不會修行,到死時自然證。所以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比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厲害。本論的解釋放顛倒是錯誤的。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

  謂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于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叁果聖者死後投生于色界,在色界中的五淨居天,一層天一層天地往上(上流)轉生,乃至最後入色究竟,在那邊無漏聖道現前,證得解脫苦際。所以千萬不要以爲不還果聖者只剩下一生,這不一定,可能還有五生讓他在五淨居天中一層天一層天地往上受生呢。

  複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有些叁果聖者乃至上流轉生到有頂--非想非非想天,聖道現

  前,證得解脫苦際。

  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叁、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級品修。

  又有些叁果聖者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叁、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級品修。

  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

  叁果聖者修第四靜慮的能力差別,使其投生到不同的五淨居天中,即最低的一層天到最高的一層天。

  何等退法阿羅漢?

  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

  從初果到阿羅漢果是否會不會退法?在部派佛教中有很多爭論,有些說會退,有些說不會退。本論是無著菩薩所編著,其所學的唯識佛法是從一切有部中發展出來的,所以他對阿羅漢所持的見解是這一部派的見解。

  退法阿羅漢是屬于鈍根性,如果他"遊散",即他像世間人一樣,整天與人接觸、做很多事情,沒有一個靜處好讓他靜修,如果他不遊散;如果他思惟出離、解脫、死,如果他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

  我們要小心看"退法阿羅漢",即使已經退法了,還把他叫做阿羅漢。也就是說,雖然他已經退法,但是還承認他是阿羅漢。他到底退了什麼?他退了"現法樂住"。即證得阿羅漢的聖者,沒兩下子就退了現法樂住。什麼是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住,是指修行者當時證果時的心生起來,那麼,證果的心裏面有七覺支的心,這些心要重複翻滾出來。當修行者完成第四靜慮、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聖者都可享受其所證的果的快樂,即進入第四靜慮者也可享受第四靜慮的現法樂住、初果聖者可

  享受初果的現法樂住……四果聖者可享受四果的現法樂住,總共有五種類的現法樂住。當證…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