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行相与此相违,出世行相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
如果是出世间行相那就与世间行相相反,出世行相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当修行者证悟无常,"然不依名言戏论
门,见此是无常义。"就是说,修行者当时是以出世间的心来观察这十六行相,他知道是无常,但是他绝对不会用思惟、语言来认为是无常。即是证悟无常的人,他不会用思惟来认为是无常的。我举例说明:当我对你说:"这咖啡很苦。"怎么会苦呢?因为放不够糖,或放咖啡粉太多……你就去想象、思惟,这就是用思惟分别了。又如果我用一枚针刺你,你觉得痛,知道那种痛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思惟。所以当修行者见道--见到无常的时候,他知道是无常,但是他一点都不思惟无常这件事。当他在思惟时就是世间道。所以本论说,修四圣谛的十六行相时,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一起在进行。
如无常行相于无常义,余行相于余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四圣谛十六行相中的无常行相是这个样子,其他的行相也是这个样子,来观察是世间或是出世间。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终)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抉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论文:云何得抉择?略说有二种:一、建立补特伽罗故,二、建立现观故。
此品中的得是讲得果位。
修行者修行就得到果位,其所得的果位有种种的差别。什么叫做得抉择?略说有二种:一、建立补特伽罗故:补特伽罗是有情的意思,即有生命活动的生命体;二、建立现观故:种种修行的次第与得有关,假设修行者得到初果,接下来他要修些什么呢?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应知建立补特伽罗。
略有七种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病行差别故?
此有七种,谓:贪行、嗔行、痴行、慢行、寻思行、等分行、薄尘行。补特伽罗差别故。
有七种病行差别。
云何出离差别?
此有三种,谓:声闻乘、独觉乘、大乘。补特伽罗
差别故。
有三种出离差别。
云何任持差别?
此有三种,谓:未具资粮、已具未具资粮、已具资粮。补特伽罗差别故。
有三种任持差别。
云何方便差别?
此有二种,谓:随信行、随法行。补特伽罗差别故。
有二种方便差别。
云何果差别?
此有二十七种,谓: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补特伽罗差别故。
有二十七种果差别。
云何界差别?
谓欲界:异生、有学、无学。
有三界的种种差别。欲界中有异生、有学、无学。
如欲界有三,色、无色界亦尔。
如欲界有异生、有学、无学三种差别,色界、无色界也有这三
种差别。
又有欲、色界菩萨。又有欲界独觉及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差别故。
欲界和色界有菩萨,无色界是没有菩萨的。欲界有证得独觉的圣者以及不可思议如来。
云何修行差别?
略有五种:一、胜解行菩萨,二、增上意乐行菩萨,三、有相行菩萨,四、无相行菩萨,五、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差别故。
有五种菩萨道的差别。
接下来分别解释论文中的各种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生命是怎样结束,怎样解脱的。
何等贪行补特伽罗?
谓有猛利长时贪欲。如是嗔行、痴行、慢行及寻思行补特伽罗,皆有猛利长时差别。
我们的境界可分为上中下品,而我们所起的心也可分为上中下品,比如:当你听到别人讲你不好的话,你心中生起一念的嗔心,这是属于下品嗔的境界。又比如你给别人打后,你受不了起嗔心,而跟他大打出手,被打而起嗔心的境界是比较重;或别人杀死了你的父亲,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非报不可,所以你起嗔心杀死他。这些就是境界的差别。
贪行补特伽罗对贪的境,不管是上中下品的,都生起猛利长时贪的烦恼;嗔行补特伽罗对上中下品嗔的境界,都生起猛利长时嗔的烦恼;痴行、慢行补特伽罗也是一样;寻思行补特伽罗的脑筋每每动来动去,即思潮起伏,不能停留,整天就在思惟种种境界,这种寻思也分为上中下品,即其散乱、掉举烦恼很强烈。
何等等分行补特伽罗?
谓住自性位烦恼。
当你生起的境界是属于上品的时候,你生起上品的烦恼;当境界是中品的时候,你生起中品的烦恼;当境界是下品的时候,你生起下品的烦恼,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位烦恼。众生生起的烦恼与其所对的境界一样,称为等分行补特伽罗。
何等薄尘行补特伽罗?
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
不管是在上中下品的境界中,众生的烦恼都很微薄,称为薄尘行补特伽罗。
以上是以烦恼的强弱,来说明有这几种不同的补特伽罗。
何等声闻乘补特伽罗?
谓住声闻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钝根。
根据大乘佛法说,众生可分为声闻种性、独觉种性和菩萨种性。只有大乘佛教才这样分类,南传佛教小乘佛法中根本不承认有大乘,所以它没有把众生作如此的分类。
修行者的根器是属于声闻法性,若定,即此人绝对是属于声闻乘;若不定,即此人可回小向大,不一定是声闻乘。"性是钝根",此处的钝根并不是指在修行上是属于钝根,是依菩萨道来说的。因为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声闻的智慧比较差,独觉的智慧比较高,菩萨的智慧更高,依此来分钝根、中根和利根。声闻乘者属于钝根,因为他比独觉差。
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
声闻种性者自求解脱,发弘正愿,此处的正愿是指正确的愿--解脱,心想厌离这世间,厌离烦恼,以解脱为快乐。
以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尽苦际。
根据大乘佛教说,佛法可分为菩萨藏和声闻藏。声闻藏包括了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教法,菩萨藏是指菩萨道的教法。声闻乘的修行者依据声闻藏来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即依佛所教导的法来修,才能证得解脱苦。
何等独觉乘补特伽罗?
谓住独觉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
修行者的根器是属于独觉种性,若定,即此人绝对是属于独觉乘;若不定,即此人也可能回小向大,不一定是独觉乘。独觉乘者是属于中根。
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
独觉种性者也是自求解脱,发弘正愿,其正愿是解脱,心想厌离这世间,厌离烦恼,以解脱为快乐。但是,当时他是自己一个人修行,也想证悟。
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
独觉乘者所修的也是声闻藏的教法,此处所指的并非他是依声闻藏而修,而是他所修的佛法,所证悟的境界与声闻藏相同。他精进地修行,"法随法行",即根据观因缘--十二因缘的道理而悟道。
或先未起顺抉择分,或先已起顺抉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
此修行者今世是独觉乘,而在过去世可能还未起顺抉择分(加行道),或已生起加行道;或在其过去世还未证果,或已证果。所谓证果,是指证得初果、二果。独觉乘者出生在没有佛法的时候,其内心观察、思惟而证道。在证道中有二种:单独一个人住,没有同伴、或还有其他的一群同修。如此证悟辟支佛,而证得解脱苦。
佛法说,独觉乘者在过去世都是修道人,到他证悟辟支佛时是没有佛法住世的。也因为这样,这些独觉乘者或未在加行道,或已在加行道;或未证果,或已证果--只能是初果、二果圣者,因为三果圣者已不来人间了,而独觉乘者一定要在人间证悟。他在证悟时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或者有一些人与他同时证悟。佛经有载,曾经有五百位修行者同时证悟辟支佛。所以辟支佛也叫做缘觉--观因缘而觉悟,但是有时此圣者也称为独觉,即独自一个人证悟而已。
凡是独觉都没有老师的教导,自己证悟。因为他们不会说佛陀所能圆满阐释的四谛法,所以他们没有弟子。
何等大乘补特伽罗?
谓住菩萨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
大乘是指菩萨种性,若定,即已不会退转了;若不定,即还会退转。"性是利根",菩萨种性是利根。认为菩萨是利根,声闻是钝根,这是偏见,这不一定。
为求解脱一切有情,发弘正愿,修无住处涅槃意乐。
菩萨种性者为求解脱一切有情,其所发的正愿并不是自求证入无余涅槃,而是修无住涅槃。所谓无余涅槃,是修行者断烦恼后,就能觉悟到没有生死可得,称为悟无生。虽悟无生,但是此生还未死,也称为证有余涅槃,余是指余下身心活动。所谓无住处涅槃,是当菩萨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是清净涅槃时,此菩萨就不会执着:出离生死、要入涅槃。此菩萨进一步修道,最后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就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就证悟了无住处涅槃。
以菩萨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成熟众生,修净佛土,得受大记,证成无上正等菩提。
大乘佛法认为有菩萨藏,小乘佛法则否定有。菩萨种性者是依据菩萨藏中佛所教导的教法来精进修行。其所要完成的两件事
情是:成熟众生和成就庄严佛土。得到另一佛的授记,最后证得佛果。所谓授记,是当一位菩萨行者修到具足成佛因缘时,就会遇到佛来清楚地告诉他,将来在什么时候,在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做什么,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像法、末法多少年,父母种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被授记的菩萨都是已证悟的菩萨,其成佛的因果势力已决定。然而在大乘经典,如《妙法莲华经》中,佛也为回小向大的阿罗汉预先记别,…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