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18

  ..续本文上一页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上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

  "一切遍行戏论粗重","戏论"是指语言分别。我们的心整天在一切境界中以语言分别,此种心是很粗的,是一个重担。

  "领受粗重",我们的心在接触任何境界的时候,它都在受--接受那些境界,然后心就感受喜、怒、哀、乐。就是说,我们接触境界后,就受,就想,就思,即生起想、思种种的心,这是我们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的作用。然而阿罗汉已放下了这个粗重,即他接受境界的时候,没有生起接受的

  心,不再生起想、思种种的心,但并不是其受已灭,而是阿罗汉进入灭受想定的当时,受不生起。

  "烦恼粗重",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烦恼,如六根本烦恼等等。

  "业粗重",我们有很多业的重担。

  "异熟粗重","异熟"是指下一生的果报,即我们下一生的果报很重,这些果报都等着我们。

  "烦恼障粗重",我们的烦恼障碍我们修道。

  "业障粗重",有些业会障碍我们,使我们不能修道。

  "异熟障粗重",我们有一些"异熟果"--不是今生受报,要等到来世才受报的业。"异熟障粗重",是我们有一些业,等着我们下一生去受报,一些业会障碍我们修道。比方说,今生你开始修资粮道,不久就死了,下一生投胎作蛇,此业就障碍你修道。

  "盖粗重","盖"是指五盖--贪、嗔、睡眠、掉举和疑,我们的这些烦恼很重。

  "寻思粗重",我们的心整天在找寻,然后采取反应--思。

  "饮食粗重",我们因为饮食而身心失调。

  "交会粗重",我们有淫欲的种种烦恼。

  "梦粗重",我们因有种种的梦干扰而起烦恼。

  "病粗重",我们有病的粗重。

  "老粗重",我们有老的粗重。

  "死粗重",我们有死的粗重。

  "劳倦粗重",我们有身心疲劳的粗重。

  "坚固粗重",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不肯放舍。

  然而我们的粗重又可分为上、中、细三种:

  "上粗重",这是指非常重的欲界的粗重。

  "中粗重",这是指中等的色界的粗重。

  "细粗重",这是指细微的无色界的粗重。

  粗重也可分为:

  "烦恼障粗重",因为有种种烦恼给予我们的障碍。

  "定障粗重",即定给予我们的障碍。因为有一些因缘障碍,使

  得我们没办法进入一些定,叫做定障。甚至于阿罗汉也有一些定障,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脱离了定障,即一些阿罗汉没办法入灭尽定,他们没除尽定障。

  "所知障粗重",我们对于很多所知的东西,还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有障碍。

  本论说,阿罗汉远离了以上各种的粗重,但是,他们是否完全远离了呢?并不一定,好像前面所说,一些阿罗汉并没有完全远离"定障粗重"。

  云何系得?

  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什么叫做系得?我们有以上种种的业、烦恼等,而使我们造业、去积集。因为我们的心念执著(系)在里面,就得到那些果报、因缘、因果,这就是系得。

  佛法中的得,是一个很古怪的名词,它的意思并不是你拿到那些东西,而是你得了那个法。比方说,你造了一个业,就得了那个业的因果。

  云何离系得?

  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

  什么叫做离系得?当我们的烦恼执著放下了,叫做离系得。

  云何金刚喻定?

  云何金刚喻定?北传佛教不同的部派对金刚喻定的生起有两种说法:一、只在证阿罗汉果的无间道里生起;二、在无间道之前的加行道已经生起了。

  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

  金刚喻定是三摩地。所谓三摩地,是一种定心,即心在一个境里面,但是并不是四禅八定。如果一个人在近行定时有三摩地,

  在安止定时也有三摩地。也因为这样,当修行者在修毗钵舍那时都在近行定,那里也有三摩地。修行者在修道的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即在当时所有的近行定,"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

  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碍,能破一切障。

  修行者进入金刚喻定,不为一切障所碍,能破除很多障碍。

  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

  修行者在无间道的当时生起尽智与无生智。也就是说,在此处的加行道并不是指在加行道,而是指修行者修阿罗汉向的加行,当时他能够除掉一切的障碍,然后进一步证得尽智和无生智。

  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

  修行者在三摩地的当时,没有任何的法能够影响他--无间坚固。就是说,有些修行者生起三摩地可能受种种外界影响,但是,进入金刚喻定三摩地的修行者,外境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影响他,他从里面出来或在里面不出来,跟外境无关。"一昧遍满":修行者当时的心不起任何的分别--一昧;他在金刚喻定的时候,起心观察苦、空、无常、无我,当他证悟苦、空、无常、无我,即他在此定中产生的智慧,就知道一切法皆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遍满。

  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

  "薄伽梵"是佛的另一个称号。为了说明金刚喻定的意义,佛说:好像大石山,没有残破、没有裂缝、没有洞穴,十分完善圆满,十方的猛风都不能吹动它。

  佛在经典中没有对此金刚喻定作任何的解释。有嘛,都是后人所作的。为什么呢?因为此定是不可能比喻与解释的。

  关于修行者完成无学道最后证果解脱的这个定,南传佛教把它

  叫做入空定,也叫做入无相定。然而在阿毗达磨中把它叫做金刚喻定。在其他的大乘佛教,比如密宗等等的说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修行者在证悟的最后是处在一片光明里面。但是我要在此处声明:佛没有说,是后人说的。

  云何名为无间转依?

  谓已证得无学道者,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

  什么叫做无间转依?"转依"是唯识宗的教法,即修行者从修道到见道,再到证得阿罗汉果,需要完成三种转依。哪三种呢?

  一、心转依:从污染心转成清净心,证得心性清净。

  二、道转依:从原本的世间道转成出世间道。

  三、粗重转依:从有种种的烦恼转成没有烦恼。

  云何尽智?

  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

  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他必须生起两种智慧--尽智和以下的无生智。所谓尽智,是他知道过去所造种种的业因全都没有了,即他再也不去作这些事情了。就是说,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心造种种的业、因果,这些业使我们来世再受生;阿罗汉知道他再也不作这些事情了,此叫做因尽。尽智是指断集的智慧。

  云何无生智?

  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

  无生智是指证灭的智慧。即修行者证得无生,证得一切法没有生灭可得,他也证悟到"我没有下一生了"。"果断"中的"果"是来生,即他知道自己没有来生了。

  阿罗汉对这两件事要很清楚:一是我今生再也不造任何的业因,使我再来生死轮回;二是我没有下一生了。如此生起这两种智慧。

  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说。

  佛法中的蕴,有时也叫做身,是指很多东西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戒蕴是指戒;定蕴是指定;慧蕴是指慧;解脱蕴,是指有解脱的种种心,即他很清楚自己真的是解脱了;解脱知见蕴,是指他知道解脱的种种道理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说,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他就具足了十无学法--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这里只有五项,怎么说是十无学法呢?原来戒、定、慧蕴是指八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于定学;正见、正思惟是属于慧学;再加上解脱和解脱知见,总共为十无学法。

  如是道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在四圣谛中,每个圣谛都分为四种行相,那么,道谛也有四种行相的差别:即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云何道相?

  因此寻求真实义故。

  什么叫做道相?修道者所证悟道的道路,即证悟真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步一步证悟的道路,叫做道相。

  云何如相?

  以能对治诸烦恼故。

  什么叫做如相?修行者在道谛中知道如何对治种种的烦恼,降伏烦恼使其不生,则可如如不动,叫做如相。

  云何行相?

  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

  什么叫做行相?善能让修行者修办其心,使其心不颠倒,叫做

  行相。

  云何出相?

  趣真常迹故。

  什么叫做出相?即出离世间,趣入"真常迹"。为什么叫做真常迹呢?因为大乘佛法称涅槃为"真如常住不变"的意思。

  于诸谛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有何差别?

  四圣谛中的十六行相是:苦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谛,即因集生跟缘;灭谛,即灭尽妙离;道谛,即道如行触。在这四圣谛的十六行相中,皆通世间与出世间,那么,世间与出世间有什么差别?

  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

  当修行者修道时观察四圣谛中的十六行相,就会产生世间道与出世间道的差别。与所知境中分为:不善悟入、善悟入;有障、无障;有分别、无分别的差别。

  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相,不善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

  为什么呢?如果修行者在四圣谛的十六行相中,没有证悟到一分的真如性,那么,他就是于这些法中不善通达真如性。另外,当时有种种烦恼障碍他,即是所谓的有障、无障。当时他根据各种语言去作种种的推论、推理而生起戏论,如此叫做世间。…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