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18

  ..續本文上一頁切遍行戲論粗重、領受粗重、煩惱粗重、業粗重、異熟粗重、煩惱障粗重、業障粗重、異熟障粗重、蓋粗重、尋思粗重、飲食粗重、交會粗重、夢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勞倦粗重、堅固粗重,上粗重、中粗重、細粗重,煩惱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

  "一切遍行戲論粗重","戲論"是指語言分別。我們的心整天在一切境界中以語言分別,此種心是很粗的,是一個重擔。

  "領受粗重",我們的心在接觸任何境界的時候,它都在受--接受那些境界,然後心就感受喜、怒、哀、樂。就是說,我們接觸境界後,就受,就想,就思,即生起想、思種種的心,這是我們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的作用。然而阿羅漢已放下了這個粗重,即他接受境界的時候,沒有生起接受的

  心,不再生起想、思種種的心,但並不是其受已滅,而是阿羅漢進入滅受想定的當時,受不生起。

  "煩惱粗重",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煩惱,如六根本煩惱等等。

  "業粗重",我們有很多業的重擔。

  "異熟粗重","異熟"是指下一生的果報,即我們下一生的果報很重,這些果報都等著我們。

  "煩惱障粗重",我們的煩惱障礙我們修道。

  "業障粗重",有些業會障礙我們,使我們不能修道。

  "異熟障粗重",我們有一些"異熟果"--不是今生受報,要等到來世才受報的業。"異熟障粗重",是我們有一些業,等著我們下一生去受報,一些業會障礙我們修道。比方說,今生你開始修資糧道,不久就死了,下一生投胎作蛇,此業就障礙你修道。

  "蓋粗重","蓋"是指五蓋--貪、嗔、睡眠、掉舉和疑,我們的這些煩惱很重。

  "尋思粗重",我們的心整天在找尋,然後采取反應--思。

  "飲食粗重",我們因爲飲食而身心失調。

  "交會粗重",我們有淫欲的種種煩惱。

  "夢粗重",我們因有種種的夢幹擾而起煩惱。

  "病粗重",我們有病的粗重。

  "老粗重",我們有老的粗重。

  "死粗重",我們有死的粗重。

  "勞倦粗重",我們有身心疲勞的粗重。

  "堅固粗重",我們對某些東西執著,不肯放舍。

  然而我們的粗重又可分爲上、中、細叁種:

  "上粗重",這是指非常重的欲界的粗重。

  "中粗重",這是指中等的色界的粗重。

  "細粗重",這是指細微的無色界的粗重。

  粗重也可分爲:

  "煩惱障粗重",因爲有種種煩惱給予我們的障礙。

  "定障粗重",即定給予我們的障礙。因爲有一些因緣障礙,使

  得我們沒辦法進入一些定,叫做定障。甚至于阿羅漢也有一些定障,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脫離了定障,即一些阿羅漢沒辦法入滅盡定,他們沒除盡定障。

  "所知障粗重",我們對于很多所知的東西,還不知道;因爲不知道,所以有障礙。

  本論說,阿羅漢遠離了以上各種的粗重,但是,他們是否完全遠離了呢?並不一定,好像前面所說,一些阿羅漢並沒有完全遠離"定障粗重"。

  雲何系得?

  謂于粗重積集,假立系得性。

  什麼叫做系得?我們有以上種種的業、煩惱等,而使我們造業、去積集。因爲我們的心念執著(系)在裏面,就得到那些果報、因緣、因果,這就是系得。

  佛法中的得,是一個很古怪的名詞,它的意思並不是你拿到那些東西,而是你得了那個法。比方說,你造了一個業,就得了那個業的因果。

  雲何離系得?

  謂于粗重離散,假立離系得性。

  什麼叫做離系得?當我們的煩惱執著放下了,叫做離系得。

  雲何金剛喻定?

  雲何金剛喻定?北傳佛教不同的部派對金剛喻定的生起有兩種說法:一、只在證阿羅漢果的無間道裏生起;二、在無間道之前的加行道已經生起了。

  謂居修道最後,斷結道位所有叁摩地,或加行道攝,或無間道攝。

  金剛喻定是叁摩地。所謂叁摩地,是一種定心,即心在一個境裏面,但是並不是四禅八定。如果一個人在近行定時有叁摩地,

  在安止定時也有叁摩地。也因爲這樣,當修行者在修毗缽舍那時都在近行定,那裏也有叁摩地。修行者在修道的最後,"斷結道位所有叁摩地",即在當時所有的近行定,"或加行道攝,或無間道攝"。

  加行道攝者:謂從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礙,能破一切障。

  修行者進入金剛喻定,不爲一切障所礙,能破除很多障礙。

  無間道攝者:謂從此無間,盡智、無生智生。

  修行者在無間道的當時生起盡智與無生智。也就是說,在此處的加行道並不是指在加行道,而是指修行者修阿羅漢向的加行,當時他能夠除掉一切的障礙,然後進一步證得盡智和無生智。

  又此叁摩地,無間堅固,一味遍滿;

  修行者在叁摩地的當時,沒有任何的法能夠影響他--無間堅固。就是說,有些修行者生起叁摩地可能受種種外界影響,但是,進入金剛喻定叁摩地的修行者,外境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影響他,他從裏面出來或在裏面不出來,跟外境無關。"一昧遍滿":修行者當時的心不起任何的分別--一昧;他在金剛喻定的時候,起心觀察苦、空、無常、無我,當他證悟苦、空、無常、無我,即他在此定中産生的智慧,就知道一切法皆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遍滿。

  爲顯此義薄伽梵說:如大石山,無缺、無隙、無穴一段,極善圓滿,十方猛風所不動轉。

  "薄伽梵"是佛的另一個稱號。爲了說明金剛喻定的意義,佛說:好像大石山,沒有殘破、沒有裂縫、沒有洞穴,十分完善圓滿,十方的猛風都不能吹動它。

  佛在經典中沒有對此金剛喻定作任何的解釋。有嘛,都是後人所作的。爲什麼呢?因爲此定是不可能比喻與解釋的。

  關于修行者完成無學道最後證果解脫的這個定,南傳佛教把它

  叫做入空定,也叫做入無相定。然而在阿毗達磨中把它叫做金剛喻定。在其他的大乘佛教,比如密宗等等的說法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修行者在證悟的最後是處在一片光明裏面。但是我要在此處聲明:佛沒有說,是後人說的。

  雲何名爲無間轉依?

  謂已證得無學道者,叁種轉依。何等爲叁?謂心轉依、道轉依、粗重轉依。

  什麼叫做無間轉依?"轉依"是唯識宗的教法,即修行者從修道到見道,再到證得阿羅漢果,需要完成叁種轉依。哪叁種呢?

  一、心轉依:從汙染心轉成清淨心,證得心性清淨。

  二、道轉依:從原本的世間道轉成出世間道。

  叁、粗重轉依:從有種種的煩惱轉成沒有煩惱。

  雲何盡智?

  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爲境。

  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他必須生起兩種智慧--盡智和以下的無生智。所謂盡智,是他知道過去所造種種的業因全都沒有了,即他再也不去作這些事情了。就是說,我們在生死輪回中心造種種的業、因果,這些業使我們來世再受生;阿羅漢知道他再也不作這些事情了,此叫做因盡。盡智是指斷集的智慧。

  雲何無生智?

  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爲境。

  無生智是指證滅的智慧。即修行者證得無生,證得一切法沒有生滅可得,他也證悟到"我沒有下一生了"。"果斷"中的"果"是來生,即他知道自己沒有來生了。

  阿羅漢對這兩件事要很清楚:一是我今生再也不造任何的業因,使我再來生死輪回;二是我沒有下一生了。如此生起這兩種智慧。

  十無學法,當知依止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說。

  佛法中的蘊,有時也叫做身,是指很多東西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戒蘊是指戒;定蘊是指定;慧蘊是指慧;解脫蘊,是指有解脫的種種心,即他很清楚自己真的是解脫了;解脫知見蘊,是指他知道解脫的種種道理是怎麼一回事。就是說,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之後,他就具足了十無學法--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這裏只有五項,怎麼說是十無學法呢?原來戒、定、慧蘊是指八聖道--正語、正業、正命是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屬于定學;正見、正思惟是屬于慧學;再加上解脫和解脫知見,總共爲十無學法。

  如是道谛總有四種行相差別:謂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在四聖谛中,每個聖谛都分爲四種行相,那麼,道谛也有四種行相的差別:即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雲何道相?

  因此尋求真實義故。

  什麼叫做道相?修道者所證悟道的道路,即證悟真理--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一步一步證悟的道路,叫做道相。

  雲何如相?

  以能對治諸煩惱故。

  什麼叫做如相?修行者在道谛中知道如何對治種種的煩惱,降伏煩惱使其不生,則可如如不動,叫做如相。

  雲何行相?

  善能成辦心令不顛倒故。

  什麼叫做行相?善能讓修行者修辦其心,使其心不顛倒,叫做

  行相。

  雲何出相?

  趣真常迹故。

  什麼叫做出相?即出離世間,趣入"真常迹"。爲什麼叫做真常迹呢?因爲大乘佛法稱涅槃爲"真如常住不變"的意思。

  于諸谛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間出世間有何差別?

  四聖谛中的十六行相是:苦谛,即苦、空、無常、無我;集谛,即因集生跟緣;滅谛,即滅盡妙離;道谛,即道如行觸。在這四聖谛的十六行相中,皆通世間與出世間,那麼,世間與出世間有什麼差別?

  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無分別性差別故。

  當修行者修道時觀察四聖谛中的十六行相,就會産生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差別。與所知境中分爲:不善悟入、善悟入;有障、無障;有分別、無分別的差別。

  所以者何?于諸谛中,無常苦等十六世間行相,不善通達真如性故,煩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

  爲什麼呢?如果修行者在四聖谛的十六行相中,沒有證悟到一分的真如性,那麼,他就是于這些法中不善通達真如性。另外,當時有種種煩惱障礙他,即是所謂的有障、無障。當時他根據各種語言去作種種的推論、推理而生起戲論,如此叫做世間。…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