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这个东西",比方说他观无常,那么,任何东西都要观无常,不可选择这个东西观无常,那个东西不要观,那样就错误了。又比如观苦,也是每一件东西都要作观。所以修毗钵舍那时,心是随着境的变化而作观,心随境动时,其心不随着境生起别的心,而是生起其所观的法的心。也就是说,修行者观无常随着其心、耳朵、眼睛的作用,他都在观无常。也就是说,虽然他的心并不是保持在一个境上,当时他的心保持在其所观的法--无
常,如此即是修毗钵舍那。我们修毗钵舍那时,不是把心控制住,不随境转,而是恰恰相反,其心随着境界,境界转到哪里,其心就观到哪里。所以修毗钵舍那时简择修法,绝对没有摄心。因为修毗钵舍那是心专注在所修的法上,所以也能够入定。这种定是属于动中的定,那么,奢摩他是属于静中的定。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定。所以修行者修毗钵舍那对了,也会产生定的现象,当时他的心中有观到其所观的法,如观无常,他的心中看一切皆是无常。也就是说,虽然他心中的境界一直在变化,但是其心只看到无常这件事,如此产生了心一境性。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
修行者修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因为前后次第的差别,所以分为四种: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
第一种类的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先得到奢摩他,即进入禅定,而不是毗钵舍那;此类修行者就要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
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
第二种类的修行者开始就修毗钵舍那,而不是修奢摩他,他也能够产生心一境性;此类修行者就要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
有些人先修奢摩他,不生起念头,什么都不思,静静地在境中。有些人就不是,其心静静地在观呼吸的出入息,同时在境中观察佛法--无常、苦,观四谛中的教法,这种人是一开始就修毗钵舍那,他能够产生很强的定心所,但是却从来没有入定。
南传佛教中马哈希智慧禅的修法,就是这样,开始时先教导修行者经行--走、走……看脚步,这就是修毗钵舍那。但是,如果不懂得修的人可能会修成奢摩他,还以为自己是在修毗钵舍那呢!怎么说呢?假设修行者在来回走的时候,心很专注观
脚在走,观自己的脚提起来,然后踏下去,左、右,左、右如此作观……他当时保持正念,很清楚看着自己的一切动作,如果忽然间听到车笛声,他应该去知道、清清楚楚地观车笛声;如果他不管而排除掉车笛声,还是专注在左右脚的上下,那他就是修奢摩他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保持在一境性上,他排除了其他的境。他这样经行,修奢摩他的境界的变化很大,根本不能入定的,如此作观到一个时候,觉得脚很重,好像要跌倒。如果是修毗钵舍那,是随着现前的境界变化而作观,即经行时看到前面有东西,他要知道其心在眼睛这边作用。因为修毗钵舍那其心没有专注在一个境,所以修行者要特别小心,如果用错了心,就观错了。自己修错了可能还不知道呢。
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昏沉、掉举双修二道。
第三种类的修行者先静坐十五分钟,然后经行十五分钟;当心静下来后,静坐三十分钟,经行三十分钟。如此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两种修法交替修,这是为了克服昏沉、掉举的烦恼--以静坐克服掉举,以经行克服昏沉。也就是以修奢摩他克服掉举,以修毗钵舍那克服昏沉。如此两种修法交替来修--双修二道。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第四种类的修行者同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比如观呼吸,当他作观时,同时在呼吸的境中观苦、无常、无我等法。即他在修奢摩他时,当时也修毗钵舍那。因为是观那些法,并不是观那些境,同时其心是集中在那些境里面,也产生奢摩他。如此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二道同时双修。观呼吸的出入息,可以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二道同时进行,因为呼吸的境本身有很强烈的生灭变化,这为修行者提供了作观的好因缘,所以他在呼吸境中可观无常,又可入定。这就是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三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三根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云何未知当知根?
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
什么是未知当知根?即在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前面论文说,修行者见道时有十六种心,这些心是一刹那完成的,其最后的心不算数,因为已经见道了,所以在此处只说十五种心。
此处的诸根是指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再加上意根,以及与禅定有关的喜、乐、舍根,总共有九根。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他有一些未知以及当知的根,他应当去知道,即他应当知道以上的诸根。意思是说,修行者在修道中作观,就会分辨出什么是意根、什么是法尘。他更加知道这些心念(法尘)是由意根引起,意识知道它们。他如此分辨出这些现象。当他在修禅定的过程中,由禅定生起的喜、乐根,他要知道;他在修毗钵舍那的过程中,也生起喜、乐根,他要知道;他进入四禅时生起舍心所,他要知道;当他的七觉支生中的舍觉支生起时,他也要知道。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心念是他以前所不知道的,在其修行的过程中发生出来,而他知道。这就是未知当知。
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生起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他要知道。即修行者在加行道修得好的话,他的信心就越来越强,对其所观的法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样他作观的精进心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修道中的精进心并非是指一个人做事情很努力,或读书很努力的心,而是指一种精进心所。所谓精进心所,是现前的一个心念。接着念根、定根和慧根的生起,他都知道。
云何已知根?
谓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
什么叫做已知根?即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此处所指的诸根与上述的诸根是一样的。在未见道之前是未知当知根;见道以后,这些诸根他已知晓。即修行者见道之后,就知道喜、乐、舍根生起,还有信、精进、念、定、慧心所生起,再加上意根,这些就是所谓的已知根。
云何具知根?
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
什么叫做具知根?即修行者证悟罗汉果--无学后,所有的诸根。此时他应当知道自己的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对于欲界、色界的贪也没有了。在佛教中,南北传佛教所阐释的根有不同,北传佛教认为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所应当明白、知道的诸根有二十二种。在这里我不谈二十二种根,因为懂得有些根是没有用处的。
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修行者在初静虑修道时,即他在初静虑修毗钵舍那,当时其所得的善根,就能够包括同时也修完了欲界系所有善根。意思是说,如果修行者没入初静虑,在欲界的心态里修道所生起的种种善法(善根),那么,如果另一修行者能够进入初静虑,他也在修道,他就同时完成了欲界所完成的事情。比方说,修行者在欲界中修不净观,如果他入初静虑修不净观(在初静虑是能够修不净观的,但是在第二静虑则不能),他在初静虑修不净观所完成的东西,那些在欲界中的修行者修不净观所能完成的事项,他都能够完成。也就是说,在初静虑中修不净观比在欲界心态中修还要殊胜。修行者在欲界中修不净观所得到的善
根,是没办法完成在初静虑中所完成的。为什么呢?因为修行者能够在初静虑中修他所修的法,他在欲界心态的时候修,他一定能够作到。就是说,修行者的心在欲界的心所修所得到的善法,如果他能够在初静虑中修,更加殊胜。因为他在初静虑能够在欲界很自在作得到。
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同样的,能进入第二静虑的修行者就比能进入初静虑者更加殊胜,他在第二静虑所能够完成的事情,在初静虑一定作得到。而这不是指修禅定,而是指修道。就是说,他在第二静虑中所得到种种善的心,他去除所有种种恶的法,他在初静虑一定作得到。
何等究竟道?
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
什么是究竟道?修行者进入金刚喻定,出来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金刚喻定是阿罗汉圣者所入的定。佛法把此定形容犹如金刚,因为它能破除所有的烦恼。北传佛教把此定称为金刚喻定,南传佛教的《大空经小空经》中把它称为无相定,也叫做入空定。因为修行者进入此定即可证悟空、无相、无愿,从此定出来的圣者即证悟到"涅槃的真谛",即一切法本性空;他也放下一切心愿,即证到无愿;同时也证悟到一切法无相可得。在《清净道论》中说,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最后所要进入的这个无相定,是其果定。
所以究竟道,是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下面会进一步解释粗重、系得、离系得;"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无生智、十无
学法等。
何等为十?
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什么是十无学法?即是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还有"无学正解脱"--证到解脱和"无学正智"--解脱知见。简单的说,八圣道加上解脱、解脱知见,称为十无学法。这些法叫做究竟道。
云何名为一切粗重?
略说有二十四种:
什么叫做一切粗重?我们众生背负着很重的担子,很苦。此处用粗重来形容这个担子。略说有二十四种(这不一定是二十四种,也包括不同粗重的分类):
谓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