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种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从此处开始就不属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在道谛中,根据修行者根器的利钝分为: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四种正行。
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一种修行者属于钝根,其修行缓慢,还没得初静虑或初静虑以上,称为苦迟通行。
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二种修行者是属于利根,也还没有得初静虑或初静虑以上,称为苦速通行。
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
第三种修行者是属于钝根,但是已得初静虑,称为乐迟通行。
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
第四种修行者是属于利根,已得初静虑,称为乐速通行。
此处是指修行者在证果时有四种人:一、修行者证悟初果,不但根器钝,而且没有办法进入初静虑;二、修行者根器很利,很快就证悟初果,但是却没有进入初静虑……如此分别修行者
根器的利钝与证果的快慢。分别根器的利钝是依修行进展的快慢,分别苦乐是依禅定。
四种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
在道谛中,修行者所要完成是:无贪、无嗔、正念、正定--四种法迹。
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
无贪、无嗔能完成戒学清净。
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
正念能完成心学清净。
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
正定能完成慧学清净。
修行者先要有戒,然后正念去完成定(心学),正定就能够完成慧学清净。此处的心学是指四禅八定;正定不一定是四禅八定,它还包括七觉支中的定觉支。然而定觉支不一定要入禅定,即使是在近行定,也可算数。
从以上的论文看来,谈论四正行与四法迹都环绕在"根本静虑"上,即有些修行者没办法进入初静虑,但是他能够证悟初果。根据阿毗达磨说,证悟初果的圣者,最少当时要入欲界未到地定(初静虑中的近行定),即还没有进入初静虑之前,他就证果了。
在四法迹的教法中,修行者在道谛中应该完成戒、定、慧所要学的事项。
在道谛中,修行者要分别清楚其所修的是奢摩他或是毗钵舍那,而这两种修法都能够引发起定心所。在道谛中,从头到尾都要与念心所、定心所、慧心所等善心所有关系。即在开始生起五根、五力的时候,就有念根、定根、慧根。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资粮道的时候,就要训练起其正念、正知、定。也因为这样,在其修道的过程中,都会面对两种极其重要的道--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
奢摩他是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九住心。这九住心仅出现在唯识宗的论著,如:《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中,其他佛教的部派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修行者的心在一个境中保持不动,叫做奢摩他。根据无著菩萨所造的《显扬圣教论》中的教导,修定有如此的次第:
一、令住:修行者强逼或指挥心集中在一个地方。
二、等住:修行者不必强逼,其心就能够保持集中在一个地方。
三、安住:心已经能够跑回来集中在一个地方了。就是说,修行者开始修定时,心到处乱跑,胡思乱想,现在其心能够跑回头了。
四、近住:修行者能够降伏其心,令其不乱跑了。
五、调顺:修行者很容易令其心定下来了。
六、寂静:修行者的心开始定下来了。
七、最极寂静:修行者的心能够更加地定下来了。
八、专注一趣:修行者进入心一境性,但是还没有进入根本定。也就是说,入定与入定之前都有专注一趣。
九、平等摄持:修行者入定了。
前面已讲过,禅定可分为南传佛教所说的近行定和安止定,即所谓北传佛教所说的中间定或者未到地定和根本定。
以上是以修行者的心态来说明入定的九种心。为什么修禅定者会有这些现象呢?根据佛法说,任何人修禅定,一定要心一境性,即修行者的心与境要配合在一起,如此则有心与境两件事。也就是说,在修禅定时,修行者要掌握其心在一个境里面,那么,那是一个怎样的境呢?即其心住在一个境里面。我举个例子:比如以修出入息观来入定,修行者开始观呼吸,他注意的呼吸范围就是其所修的境。又比如缅甸马哈希部派的智慧禅,修行者把心集中在丹田观呼吸,那么,其心所对的境就是丹田
周围(肚皮)上下的活动。但是根据经典的教导,是观呼吸的出、入息,即观鼻尖的呼吸,其心所对的境就在鼻尖的前面,他必须保持在那个境里面不动,才能够入定。但是有些人作不到,那就教导他们先随息,即观呼吸的气息进入鼻孔,进入喉咙,进入肺部,再充满丹田;然后再观气息由丹田、肺部、喉咙、鼻孔出去。修行者如此观呼吸的过程,是不能入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观的境很多,心念多变化、很粗,不能修成心一境性。但是对于心很乱的人,其心要做很多事情,才能逐步进入修定,所以后来的祖师教导他们随息。如果连随息也做不到,那就更退一步教导修行者数息,即数呼息或吸息,从一数到十,这是祖师为后学者所开的方便法门。如果根据佛陀所教的观出入息法门,绝对不是如此,即佛绝对没有教导随息、数息。后来此出入息观传到中国佛教演变成所谓的六妙门:即开始数息,然后随息,后来止……如此的修定次第。这个数息、随息绝对不是佛所教导的。
南传佛教中修奢摩他的方法有四十多种,但是有些能够入定,有些则不能。比如六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和念死,这个修法根本不能入定。为什么呢?因为它没办法使修行者的心维持在一境性中。如果修不净观,修行者各别观其五脏六腑,这也不能生起很强烈的心一境性。因此,修不净观最高只能进入初禅。如果修白骨观成就了,修行者一作观时,眼前就出现一副很清晰的白骨,如此他就能够完成心一境性。所以要了解我们所修的修法能不能令我们完成心一境性,这是很重要的。又比如以观佛像来入定的人,他一作观时,就要整尊佛像出现,然后心静静地在观佛像,如此才能入定。如果他观佛像时,只有佛像的头出现,没有脚;观到手的时候,没有头。如此也不能完成心一境性。
所以当修行者修出入息观,就要选择其呼吸管道的其中一个部位来修,那么,佛的教导是在鼻子的前面。南传佛教的马哈希部派的教导是观肚皮,此处的运动量很大,比较难入定。如果是观鼻尖的出入息,其运动量小,就容易入定。所以奢摩他有
很多种修法,修行者要选择适合自己根器的修法,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修行者在修定的时候,其心要维持在一个境里面,那么,他能在那个境里面作什么呢?根据心一境性原理,他可在境中起很多心念,可在境中观察那个境,在那个境中作思惟,都能够完成心一境性。也就是说,只要其心不离开,都在同一个境里面,就是心一境性。比方说,现在我观呼吸,观呼吸的冷热、冷热……即是我的心在鼻尖感觉空气的冷热;过后我观呼吸的长短、长短……当时观呼吸的冷热,后来观呼吸的长短,这都在呼吸中作观。虽然我所观的法不一样,但是我的心所对的境是一样的,如此就能够完成心一境性。
如果修行者在作出入息观,是在其中观无常、苦,他所对的境还是在呼吸中,这样也能够完成心一境性。修出入息观,其心是以触觉为主,如果他在观呼吸时想起一件事情,心念跑到意根去想东西,其心不在触觉;或心念离开触觉,跑去看眼前的光,当时心就不是一个,是分为两个了;其心所对的是另外一个境,原来是触觉的境,现在变成是光明的境,这就不是心一境性了。所以当修行者在作观时,要确定自己是否完成心一境性。
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
毗钵舍那就是"简择诸法",即修行者根据佛所教导的一些观行的修法去判断、选择。比如观名色,修行者选择其心当时是在观名色,还是在观别的东西。有些修行者观名色,心念转成观无常,接着生起贪心,喜欢看那些意识里出现的境。这些他要去分别,去选择哪些该作,哪些是不该作的,哪些法是他要的……
"最极简择",修行者观到最后,最终最重要要观的是苦、空、无常、无我。
"普遍寻思",修行者在开始修观的时候,是用思惟心去想,认为那个符合佛法,这个对;那个不符合佛法,那个不对;那个是我要的;那个我不要……如此的想(寻思)。
"周审观察",修行者不再作寻思了,心静静地看(观察)那个法是如此吗?
"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修行者对治一些粗重的烦恼,如掉举、散乱等。
"为欲制伏诸颠倒故",我们有四颠倒--常、乐、我、净,所以在修毗钵舍那时要观苦、空、无常、无我、不净。
"令无倒心善安住故",修行者要生起观察苦、无常、无我的心,使其安定下来,静静地在作观。
修行者修毗钵舍那时并不是维持在心一境性,其实是选择法来作观。比如修行者观名色,其眼睛可以看前面,观他所要观的东西,随着境界的生起、变化而作观。如果修行者没有分辨清楚,就会把这两种修法混乱,即当他修毗钵舍那时,却跑去修奢摩他。比如他以一朵花来作毗钵舍那观行,他观到最后,就产生一种心理--将所有的境界排除掉,不要那些境,心专注在那朵花上,如此就产生了心一境性,他就朝向修奢摩他。作毗钵舍那是简择诸法,即选择所要观的法,如果要观无常,那就要观一切法的无常,不能只观那朵花的无常,其他的不要理、不管,那样他就不是观无常了。其实,他是在那朵花里修奢摩他,在同时又参进修毗钵舍那,形成这种现象,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入定的感觉,就慢慢入了禅定,他就如此修错了。
当修行者修毗钵舍那时要很小心,即他不能说"我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