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15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加行道时,就要用这五种心念加强在四圣谛的教法上作观。不管用什么修法,如果当时生起信、精进、念、定、慧,他就进入五根的状态;当五根的力量越来越强,他就产生五力的状态。

  以这个道理来看,在你所修的法门中,如果不能令你生起五根、五力,那你的修法就不在"加行道"中。举个例子--念佛法门来说明:如果念佛者无法生起信、精进、念、定、慧,那么,他还是没有进入加行道;反之,那他就是进入加行道了。因为

  进入加行道要有定,即生起三昧(三摩地);同时也要有慧,以慧观察到佛法的道理。如果念佛者只是纯粹念佛,没有观察到佛法,他就缺少了慧,那他只有信、精进、念、定。再者,他是否在观察四圣谛呢?他在观佛而已,没有观苦、集、灭、道的道理,如此,他更加不在加行道。所以,从这五根中就可以判断你所修的法门,能不能带领你进入加行道。也就是说,你要有办法使信、精进、念、定、慧这五个心所生起,并且加强在四圣谛的道理上作观行。如果你完成了,就是那个修法带你进入加行道。

  七觉支所缘者:谓四圣谛如实性。

  修七觉支者的心所对的境是:真正接触到四圣谛的如实性。而四圣谛教法中所讲的如实性的重点是:苦、空、无常、无我。

  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

  七觉支的自体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为什么把其称为觉支呢?因为这是修行者要觉悟的时候,所必须具备的七件事情。也就是说,一位自称修学佛法有所觉悟者,他在觉悟的当时,要出现以上的七觉支。如果这七种心念没出现,那他只是对佛法有理解而已,并不是觉悟到佛法。

  念是所依支,

  七觉支的生起,一定要有正念现前,如果没有正念,是不可能产生七觉支,所以念是七觉支的所依支。

  择法是自体支,

  因为觉悟是靠择法--智慧的心(慧心所)在观察(择法)。

  什么叫做念觉支?比如缅甸马哈希智慧禅的修法--经行:当修行者走的时候,要知道走;站的时候,要知道站;转弯的时候,要知道转弯。当左脚跨出时,他要知道;当右脚跨出时,他也要知道;他的一切身、心的行为都被他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念觉支,即念心所生起来。

  什么叫做择法觉支?修行者要在这些身心行为中判断、观察佛

  法。如果他整天只看身、心的行为,如此的修法里面并没有佛法,只是保持正念,即只有念觉支。然而,根据四圣谛所讲的佛法去观察,才是择法。比方修行者在修禅定时知道"我要这些东西"、"我不要这些东西",他保持正念在这些东西上面,这并不是择法觉支。择法觉支是:佛说的世间真理--世间是因缘、是苦的、是无常的,他要去观察是否是如此?要看清楚它的真相,它无常在哪里?苦在哪里?什么东西因缘……如此观察,看看是不是这样?再来选择他现在要修的是什么法,这是择法。那是怎么说呢?比如观身不净,那他就得专心在修观身不净;当他在作此观行时,生起要观佛的相好庄严,那么,此修法并不是他现在所要修的法,那他就不可以去作观,这也叫做择法,但是它不属于择法觉支的范畴。所谓择法觉支,是去观察、选择佛所讲的真理,看它是否是如此?这样才能够觉悟。

  精进是出离支,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的心生起精进的心,根据佛所讲的道理作观,心越来越远离这世间的心--出离。

  喜是利益支,

  在作观的过程中,修行者会慢慢生起法喜,此法喜令他身心愉快,所以喜是利益支。

  安、定、舍是不染污支。

  "安"是轻安;"定"是三摩地,也就是定觉支;"舍"是舍觉支。这些是不染污支。当修行者的心生起轻安、定、舍的时候,他的心--烦恼就不会现前,所以它们叫做不染污。

  由此不染污故,依止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

  因为轻安、定、舍本身是不染污的,如此它们就不会使其他的染污心生起。在修行的过程中,它们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对了,七觉支的生起是有一定的次第:首先他必须生起念觉支,即他对正念掌握好,才有办法把择法觉支作好;当他作好择法觉支之后,就会生起精进心所;过后他生起喜心

  所;接着生起轻安;后产生定;最后其心不再造作--舍。当他进入舍心时,因为没有造作,其心就进入无分别的状态,如此无分别心的状态才能证果、才能够觉悟。这个无分别的舍心有强、弱,所以在不同果位的七觉支就有强、弱之别。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除了这七觉支生起,与其相应的善心、心所等也生起。

  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

  修行者对现有的境界要有远离的心,生起无欲的心、寂灭的心,心一直放弃、放弃……放弃现前所执取的一切,他才能够圆满七觉支。

  如是四句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

  根据远离、无欲、寂灭和回向舍弃这四句的次第,来观四圣谛而修习七觉支。那么,四圣谛的教法是什么?其教法的重点是在阐释:苦、空、无常、无我。也就是说,修行者出现七觉支时,当时他就要觉悟这些法。

  修果者:谓见所断烦恼,永断。

  七觉支生起就是修行者见道的时刻,他永断了"见道所断的烦恼",即证悟了初果。因此,阿毗达磨将七觉支列入见道时所完成的法。

  从前面的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到了七觉支时,没有了信,但是精进、念、定、慧还是维持的,并且多了择法、喜、轻安和舍心所。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开始是修四念住,主要处理身、受、心、法的执著,处理大随烦恼;四正断加强善心,除掉恶心;四神足加强定力--资粮道。接着进入五根、五力,此时加强信、精进、念、定、慧的心,并应用这些心在四圣谛的教法上作观--加行道。成就了以上的心念,开始进入七觉支,生起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觉支--见道。如此一步步地生起所有的心念。所以修行者

  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把佛法中所有的心、心所理解清楚,然后就知道要生长哪些心念。

  七觉支的生起是与其所修的法门无关,即不管修行者修何法门,如果修对了,必然生起七觉支。同样的,当一个人开始修行的时候,不管他修什么法门,四念住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都要一一克服,并加以接受下来。如果连这个都不能接受,那后面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心念会生起吗?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修行过程中三十七菩提分法生起的次第。

  八圣道支所缘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

  当七觉支生起之后,修行者才有能力进入八圣道,此时的他才能真正地看到四圣谛教法中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如实性,如此才能进入修道。

  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圣道的自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分别支。

  正见:修行者要分别正法。

  正思惟:是诲示他支。

  正思惟:修行者要教诲他人。

  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见戒命清净性故。

  正语、正业、正命:修行者的见、戒、命清净,才能令他人生信。

  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

  正精进:修行者因为精进,才能净化其烦恼障。

  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

  正念:如果修行者正念现前,其种种随烦恼将无法生起。

  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

  正定:是最有能力消除一切障碍。

  当修行者的七觉支生起--见道之后,他就在八圣道中过生活;如果他不在八圣道的范围里生活,那么,他就没有办法解脱。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八圣道的助伴者:是生起与其相应的心、心所等。

  修习者:如觉支说。

  八圣道所要修习者:如七觉支中所说的远离、无欲、寂灭和回向弃舍,即其心要一直加强、加强……最后完成这些事项。

  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阿毗达磨说,正见:修行者要分别正法;正思惟:修行者要教导别人;正语、正业、正命:修行者的行为要端正、清净,这样才能令他人生信;正精进:修行者净除自己的烦恼障;正念:修行者要净除自己的各种随烦恼;正定:修行者最好净除烦恼的方式。

  在这里我不详细阐释八圣道,因为在本人的拙著《佛学基本知识》、《四圣谛讲记》里已作了详尽的阐述。

  在三十七菩提分法里面,每个菩提分法的重点都是在讲心念:四念住的重点是慧心所与念心所,即加强慧心所与念心所,所以其自体是慧与念;四正断是处理已生、未生,所治、能治的心所;四神足是在加强与定心所有关的心;五根、五力是在加强信、精进、念、定、慧心所;七觉支是加强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心所。修行者要觉悟,就得视其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否生起以上的心所。八圣道就不是在讲心所,而是在处理其他的问题与烦恼。

  当你以后有机会去参学某个法门,要弄清楚这个法门能够帮忙你生起什么的心,你就可凭着这些心知道自己的修行进展,这

  是很重要的。比方说修行者以修不净观来入定,以佛法来说,这最高只能进入初禅,因为不净观的境太多,心没有那么专一;但是以修白骨观来入定,最高就能入四禅。这些都跟你的心念有关系。所以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没办法增长某些心念,你就没办法前进。好像修四念住,你在身、受、心、法中搞来搞去,那不一定能够证悟,因为这只是在资粮道,你还要修其他的法,才能有所证悟。所以在《四念处经》中不单讲四念住,还讲十八界的观法。

  认识了这些心所生起的次第后,当你修行时,如果你的心所也是依此次第生起,那你肯定是修对了;反之,那你所修的就有问题了。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