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14

  ..续本文上一页对治的烦恼;善法是修行者所要令其生起的善心,而这些善心能够对治烦恼。

  所以,四正断的所缘是: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所谓所治,是指修行者所要对治的烦恼;所谓能治,是指修行者所要令其生起来的善心。正如前面指四念住所修的境是:身、受、心、法;而四正断所修的境是:所要对治的大随烦恼,以及要令其生起的种种善心。所以在修四正断时,要尽量在这些境中观察,让它生让它灭。

  修习者:如契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

  持心。

  如契经中所说,生欲:修行者要对以上的心念生起"我要去做、去完成"的愿望;策励:是要去克服它,即鞭策自己的意思;发起正勤:是生起很精进的心;策心:是发动心去改革自己不对的心;持心:是保持那些善心。

  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

  契经中所讲的那几句话,其实就是讲解修正勤与其所依止的。

  所依止者:谓欲。

  修四正断所依止的就是欲心,即用"想要修的心"去推动它。

  正勤者:谓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中,为欲损减昏沉、掉举、发起正勤故,次说言策心、持心。

  正勤就是策励--精进的心。修行者在开始修行时,心有三种状态:一、止(昏沉):心不理、不管外境,胡里胡涂;二、举(掉举):心在外境中跑来跑去,即在外境中拼命运用心;三、舍:心属于平等的状态。

  如果修行者的心是属于"止"的状态,那就用"举"来对治;

  心是在"举"的状态时,就用"止"来对治。意思是说,当心属于什么都不理的状态--止,修行者的心要多做一些事情--举;反之,心是属于举--心在外境中跑来跑去的状态,其心就要收回来--止。一种是心向外跑时,后内收--举与止,"舍"不向外也不向内,是一种平等的心。修行者在修行时,心在三种相中作意:有时候要把心念提醒起来,有时候要把心收回来,有时候心则静静地在那边平等不动。

  当心止时,那就要以举来对治;当心举时,那就要以止来对治,努力地去克服这些烦恼。当对治了以上的烦恼后,就要舍弃对治的心,保持一种没有对治的心--持心。

  修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

  修四正断的目的,是为了放弃所要对治的大随烦恼,如果能得

  到、增长这些能对治的善心所--正念、正知、精进等,是四正断的修果。即修行者努力地观察已生的善、已生的恶、未生的善、未生的恶,如此就能够放弃所要对治的烦恼,生起所要的善心所。

  四正断本身并不是修法,只不过是修行者在修行中,要有这些心去对治那些烦恼罢了。

  四神足所缘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

  当修行者圆满了修定所作的事情,就会生起四神足(神通)。因为修道有戒、定、慧的次第,当修行者完成了定所要修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修定的副产品--神通。修四神足者的心所对的境是:修定所要作的一切事。

  自体者:谓三摩地。

  修四神足的自体是:三摩地,即是三昧的心(定心)。此处的三摩地是指定心所。

  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四神足的助伴者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以及与其所相应的心、心所等。因为修欲、勤、心、观这四样心就会生起神通。

  云何欲三摩地:谓由殷重方便,触心一境性。

  修行者的心想要达到某某定--欲,然后尽量完成那个定。

  云何勤三摩地:谓由无间方便,触心一境性。

  修行者很努力,一个接着一个的心,不令其间断地修--勤,以完成那个定。

  云何心三摩地:谓由先修三摩地力,触心一境性。

  修行者的心保持在定境里面。

  云何观三摩地: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触心一境性。

  因为修观三摩地时有次第、有变化,所以修行者要根据其教法来修,比如观佛,就以观佛像来入定。又比如观青黄赤白,就

  以观那些颜色来入定。

  又欲三摩地者:谓由生欲,触心一境性。

  因为修行者有欲的心,令其朝向定。

  勤三摩地者:谓由策励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

  因为修行者有精进的心,令其朝向定。

  心三摩地者:谓由持心,触心一境性。

  因为修行者的心维持在一个境里面不要离开--持心,令其朝向定。

  观三摩地者:谓由策心,触心一境性。

  因为修行者要作种种的观行--策心,比如观白一切入,那他就要做一个白色的曼陀罗,然后观那个相,要观其变大变小、远近等。

  修习者:谓数修习八种断行,何等为八?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

  修四神足者要修八种断行,哪八种断行呢?修行者要生起这八种心,即要有这些心在作用。

  一、欲:即欲心所,就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中的欲心所。

  二、精进:善心所。

  三、信:善心所。

  四、安:善心所。

  五、正念:不但是善心所,还必须具有念心所。

  六、正知:不但是善心所,还要具有慧心所。

  七、思:即是造作的心,它是遍行五中的思心所。

  八、舍:善心所。

  当修禅者成就了以上的八种心念,才能断除某些烦恼,如此他就能很快地入定。

  如是八种略摄为四,谓:加行、摄受、继属、对治。

  这八种心念略摄为四:

  一、加行:是指欲、精进和信。即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加强

  欲心、精进心和信心。如果他对自己所修的法没有信心,那么,他肯定修不成。

  二、摄受:当修行者真正得到修行的利益时,轻安心所生起。

  三、继属:修行者产生轻安后,正念、正知则相继而来。四、对治:当修行者相继生起正念、正知后,接着产生思和舍心所。因为修行者以思和舍的心所来对治其他的烦恼。

  又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并因缘聚散远离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

  又欲、勤、心、观,有二种修法:一、修行者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从因缘的聚散中,一步一步地去远离而修。也就是说,在修行时观察心是在何因何缘之下使它散掉了,何因何缘使它聚中起来,从中慢慢地远离、远离……如此因缘聚散远离修;二、修行者要依靠心不下劣,要非常专注不散乱地修。一个人要修神通,其心要专注在定境中,保持心一境性。

  为什么把修神通的四神足归入修道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呢?四神足的重点,并不是为了修神通,而是在于修三摩地。以很强烈的心修定,会附带产生神通,因为这样,所以把它归入修道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中。

  修果者: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

  修行者修禅定并不是清除烦恼,而是成就三摩地,其控制心的能力很强,如此就能"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产生神通;因为他有这种能力,"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即他对于其他的法,也能够自在地修成;"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意思是说,通过修习四神足,能够加强心的力量,因此能够完成很多事情。修解脱道者应有掌握控制心的力量,所以他必需修四神

  足。

  阿毗达磨都把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归纳为资粮道的下品、中品和上品。为什么这样分类呢?因为修行者在修四念住时,他清理了一些最基本的烦恼--对身、对受、对心和对法的执著。当以上的烦恼减轻了,就更进一步修四正断,生起更多的善心,把更多的恶心除掉,然后他才有能力进入种种的定。所以完成四神足的人,要修四念住、四正断是轻而易举的事;反之,四念住修得很好的人,不见得能够修成四神足。因此阿毗达磨就把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作以上的分类。

  五根所缘者:谓四圣谛。

  修五根者的心所对的境是:四圣谛。修行者进入加行道时,才对四圣谛作深入的观行。

  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

  五根的自体者是: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心所。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五根的助伴者是:与信、精进、念、定、慧心所相应生起的心、心所等。

  修习者:

  五根的修习者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修习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

  "忍"是认同的意思。修习信根,就是修行者认同四圣谛的道理。

  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

  修行者认同了四圣谛的道理后,为了觉悟的缘故,而更精进地修行。

  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系念起不忘失行。

  修行者对四圣谛的道理发起精进地修行以后,心中一直观察四圣谛的教法。

  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

  修行者于观察四圣谛的道理中生起定。

  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

  修行者于观察四圣谛的道理,心已得定以后,作选择性的观察,如要作什么东西等等。

  修行者在加行道的时候,要加强五根、五力,如此才能进入觉悟。所以加行道中的"加行",即是加行"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心念。

  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及能修治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

  修行者成就五根、五力后所得到的果,是很快就能发起四圣谛的观行,及能修治煖、顶、忍、世第一法。就因为从"能修治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这句话,悉知本论把五根、五力归入加行道。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

  如五根,五力也是一样。它们的差别是: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心念开始生起时,叫做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当这五种心念有力量能对治其他的障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屈伏时,叫做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五根、五力并不是修法,而是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所生起的心念。

  这五根生起时,修行者的心所对的境是:四圣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