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加行道時,就要用這五種心念加強在四聖谛的教法上作觀。不管用什麼修法,如果當時生起信、精進、念、定、慧,他就進入五根的狀態;當五根的力量越來越強,他就産生五力的狀態。
以這個道理來看,在你所修的法門中,如果不能令你生起五根、五力,那你的修法就不在"加行道"中。舉個例子--念佛法門來說明:如果念佛者無法生起信、精進、念、定、慧,那麼,他還是沒有進入加行道;反之,那他就是進入加行道了。因爲
進入加行道要有定,即生起叁昧(叁摩地);同時也要有慧,以慧觀察到佛法的道理。如果念佛者只是純粹念佛,沒有觀察到佛法,他就缺少了慧,那他只有信、精進、念、定。再者,他是否在觀察四聖谛呢?他在觀佛而已,沒有觀苦、集、滅、道的道理,如此,他更加不在加行道。所以,從這五根中就可以判斷你所修的法門,能不能帶領你進入加行道。也就是說,你要有辦法使信、精進、念、定、慧這五個心所生起,並且加強在四聖谛的道理上作觀行。如果你完成了,就是那個修法帶你進入加行道。
七覺支所緣者:謂四聖谛如實性。
修七覺支者的心所對的境是:真正接觸到四聖谛的如實性。而四聖谛教法中所講的如實性的重點是:苦、空、無常、無我。
自體者:謂念、擇法、精進、喜、安、定、舍。
七覺支的自體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爲什麼把其稱爲覺支呢?因爲這是修行者要覺悟的時候,所必須具備的七件事情。也就是說,一位自稱修學佛法有所覺悟者,他在覺悟的當時,要出現以上的七覺支。如果這七種心念沒出現,那他只是對佛法有理解而已,並不是覺悟到佛法。
念是所依支,
七覺支的生起,一定要有正念現前,如果沒有正念,是不可能産生七覺支,所以念是七覺支的所依支。
擇法是自體支,
因爲覺悟是靠擇法--智慧的心(慧心所)在觀察(擇法)。
什麼叫做念覺支?比如緬甸馬哈希智慧禅的修法--經行:當修行者走的時候,要知道走;站的時候,要知道站;轉彎的時候,要知道轉彎。當左腳跨出時,他要知道;當右腳跨出時,他也要知道;他的一切身、心的行爲都被他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念覺支,即念心所生起來。
什麼叫做擇法覺支?修行者要在這些身心行爲中判斷、觀察佛
法。如果他整天只看身、心的行爲,如此的修法裏面並沒有佛法,只是保持正念,即只有念覺支。然而,根據四聖谛所講的佛法去觀察,才是擇法。比方修行者在修禅定時知道"我要這些東西"、"我不要這些東西",他保持正念在這些東西上面,這並不是擇法覺支。擇法覺支是:佛說的世間真理--世間是因緣、是苦的、是無常的,他要去觀察是否是如此?要看清楚它的真相,它無常在哪裏?苦在哪裏?什麼東西因緣……如此觀察,看看是不是這樣?再來選擇他現在要修的是什麼法,這是擇法。那是怎麼說呢?比如觀身不淨,那他就得專心在修觀身不淨;當他在作此觀行時,生起要觀佛的相好莊嚴,那麼,此修法並不是他現在所要修的法,那他就不可以去作觀,這也叫做擇法,但是它不屬于擇法覺支的範疇。所謂擇法覺支,是去觀察、選擇佛所講的真理,看它是否是如此?這樣才能夠覺悟。
精進是出離支,
在修行的過程中,修行者的心生起精進的心,根據佛所講的道理作觀,心越來越遠離這世間的心--出離。
喜是利益支,
在作觀的過程中,修行者會慢慢生起法喜,此法喜令他身心愉快,所以喜是利益支。
安、定、舍是不染汙支。
"安"是輕安;"定"是叁摩地,也就是定覺支;"舍"是舍覺支。這些是不染汙支。當修行者的心生起輕安、定、舍的時候,他的心--煩惱就不會現前,所以它們叫做不染汙。
由此不染汙故,依止不染汙故,體是不染汙故。
因爲輕安、定、舍本身是不染汙的,如此它們就不會使其他的染汙心生起。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們是怎麼生起來的呢?如果一個人的修行對了,七覺支的生起是有一定的次第:首先他必須生起念覺支,即他對正念掌握好,才有辦法把擇法覺支作好;當他作好擇法覺支之後,就會生起精進心所;過後他生起喜心
所;接著生起輕安;後産生定;最後其心不再造作--舍。當他進入舍心時,因爲沒有造作,其心就進入無分別的狀態,如此無分別心的狀態才能證果、才能夠覺悟。這個無分別的舍心有強、弱,所以在不同果位的七覺支就有強、弱之別。
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
除了這七覺支生起,與其相應的善心、心所等也生起。
修習者:謂依止遠離,依止無欲,依止寂滅回向棄舍,修念覺支。如念覺支乃至舍覺支亦爾。
修行者對現有的境界要有遠離的心,生起無欲的心、寂滅的心,心一直放棄、放棄……放棄現前所執取的一切,他才能夠圓滿七覺支。
如是四句次第顯示,緣四谛境修習覺支。
根據遠離、無欲、寂滅和回向舍棄這四句的次第,來觀四聖谛而修習七覺支。那麼,四聖谛的教法是什麼?其教法的重點是在闡釋: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說,修行者出現七覺支時,當時他就要覺悟這些法。
修果者:謂見所斷煩惱,永斷。
七覺支生起就是修行者見道的時刻,他永斷了"見道所斷的煩惱",即證悟了初果。因此,阿毗達磨將七覺支列入見道時所完成的法。
從前面的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到了七覺支時,沒有了信,但是精進、念、定、慧還是維持的,並且多了擇法、喜、輕安和舍心所。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開始是修四念住,主要處理身、受、心、法的執著,處理大隨煩惱;四正斷加強善心,除掉惡心;四神足加強定力--資糧道。接著進入五根、五力,此時加強信、精進、念、定、慧的心,並應用這些心在四聖谛的教法上作觀--加行道。成就了以上的心念,開始進入七覺支,生起念、擇法、精進、喜、安、定、舍覺支--見道。如此一步步地生起所有的心念。所以修行者
在修道的過程中,要把佛法中所有的心、心所理解清楚,然後就知道要生長哪些心念。
七覺支的生起是與其所修的法門無關,即不管修行者修何法門,如果修對了,必然生起七覺支。同樣的,當一個人開始修行的時候,不管他修什麼法門,四念住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他都要一一克服,並加以接受下來。如果連這個都不能接受,那後面的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心念會生起嗎?不可能的。所以這就是修行過程中叁十七菩提分法生起的次第。
八聖道支所緣者:謂即此後時,四聖谛如實性。
當七覺支生起之後,修行者才有能力進入八聖道,此時的他才能真正地看到四聖谛教法中的苦、空、無常、無我的如實性,如此才能進入修道。
自體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聖道的自體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是分別支。
正見:修行者要分別正法。
正思惟:是誨示他支。
正思惟:修行者要教誨他人。
正語、正業、正命:是令他信支,見戒命清淨性故。
正語、正業、正命:修行者的見、戒、命清淨,才能令他人生信。
正精進:是淨煩惱障支。
正精進:修行者因爲精進,才能淨化其煩惱障。
正念:是淨隨煩惱障支。
正念:如果修行者正念現前,其種種隨煩惱將無法生起。
正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
正定:是最有能力消除一切障礙。
當修行者的七覺支生起--見道之後,他就在八聖道中過生活;如果他不在八聖道的範圍裏生活,那麼,他就沒有辦法解脫。
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所等。
八聖道的助伴者:是生起與其相應的心、心所等。
修習者:如覺支說。
八聖道所要修習者:如七覺支中所說的遠離、無欲、寂滅和回向棄舍,即其心要一直加強、加強……最後完成這些事項。
修果者:謂分別誨示他,令他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德障淨故。
阿毗達磨說,正見:修行者要分別正法;正思惟:修行者要教導別人;正語、正業、正命:修行者的行爲要端正、清淨,這樣才能令他人生信;正精進:修行者淨除自己的煩惱障;正念:修行者要淨除自己的各種隨煩惱;正定:修行者最好淨除煩惱的方式。
在這裏我不詳細闡釋八聖道,因爲在本人的拙著《佛學基本知識》、《四聖谛講記》裏已作了詳盡的闡述。
在叁十七菩提分法裏面,每個菩提分法的重點都是在講心念:四念住的重點是慧心所與念心所,即加強慧心所與念心所,所以其自體是慧與念;四正斷是處理已生、未生,所治、能治的心所;四神足是在加強與定心所有關的心;五根、五力是在加強信、精進、念、定、慧心所;七覺支是加強念、擇法、精進、喜、安、定、舍心所。修行者要覺悟,就得視其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否生起以上的心所。八聖道就不是在講心所,而是在處理其他的問題與煩惱。
當你以後有機會去參學某個法門,要弄清楚這個法門能夠幫忙你生起什麼的心,你就可憑著這些心知道自己的修行進展,這
是很重要的。比方說修行者以修不淨觀來入定,以佛法來說,這最高只能進入初禅,因爲不淨觀的境太多,心沒有那麼專一;但是以修白骨觀來入定,最高就能入四禅。這些都跟你的心念有關系。所以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沒辦法增長某些心念,你就沒辦法前進。好像修四念住,你在身、受、心、法中搞來搞去,那不一定能夠證悟,因爲這只是在資糧道,你還要修其他的法,才能有所證悟。所以在《四念處經》中不單講四念住,還講十八界的觀法。
認識了這些心所生起的次第後,當你修行時,如果你的心所也是依此次第生起,那你肯定是修對了;反之,那你所修的就有問題了。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