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5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變化障",即神通變化的障礙。我們衆生沒辦法做神通變化是對色法(物質)有執著,當修行者破除了色法的執著,就能生起神通變化。

  不淨觀的修法有很多種:一、觀自身中的叁十二不淨、觀他人身體中的叁十二不淨;二、觀自己是一副骷髅,或觀他人是一副骷髅。作以上的觀法就能夠入定,所以"依止靜慮",修行者進入初禅,當時他的心才能解脫欲界,即八解脫的第一解脫,是當時的心脫離了欲界。

  雲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謂依止靜慮,于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見者"是我自己的身體;我所觀的東西是"所見"。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心中起無我的見解,就安立無色想--色身沒有實在,然後觀外在的東西。此修行者作此觀進入初禅之後,如果他繼續依不淨的想去作觀,例如作白骨觀,他必須在其前建立起一副白骨,然後依止此白骨繼續修定--觀所見色住,即心中作觀想。爲什麼說是心中作觀想呢?因爲修行者入了定之後,眼睛是閉著的,沒有打開眼睛看東西,只在心中作觀想。那麼,所見色是指什麼呢?根據其他部派的論著中說,這都是指不淨觀所修的境,如白骨觀。根據一些論著中白骨觀的修法說,修白骨觀成就後,白骨會發光,稱爲白骨流光。這是屬于色的變化範疇。

  雲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謂依止靜慮,于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于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乃至爲解脫淨不淨,變化煩惱生起障。

  因爲前面的兩種觀法都是觀不淨,此處是指修行者觀淨,即他觀色法,不管是觀淨或不淨,最後都觀成是淨的,如修白骨觀,修成就後就見到一副很漂亮會發光的白骨,這就是淨解脫。修作形象的觀想,如果作得不好,其所觀想的境是普通像牆壁一樣的色彩;如果作得好,其所觀的境會發光,很美麗。

  修行者修禅定産生了力量,于內淨不淨(其實不只內淨,內外都觀不淨),白骨是指不淨;淨是指觀青黃赤白,這四種顔色也屬于淨解脫的部分。"身作證具足",即他從那裏證得其心擺脫了色法的執著。此作觀除了解脫淨不淨,還解脫"變化煩惱

  生起障",即解脫變化生起的障礙,以及煩惱生起的障礙。修行者通過修禅定,要做到在定境中解脫所有的色法,才叫做解脫,即他在定境中所觀的種種境界,所生起種種法,其內心要知道"我沒有在裏面執著了"。就是說,一個人不管用什麼方法修禅定而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假設他入了叁禅,他會執著在其中,以後不想進入二禅。爲什麼呢?因爲叁禅快樂,他執著嘛。那樣他就不是修八解脫中的解脫。所以修行者要知道自己已經進入四禅,知道自己不執著從初禅到四禅中的色法,這樣才叫做解脫。如此修行者就成就了不淨觀,破除了淫欲的煩惱。所以不淨觀要證得淨解脫才完成。

  雲何無邊空處解脫?

  謂于隨順解脫無邊空處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如無邊空處解脫,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爾,乃至爲解脫寂靜,解脫無滯礙障。

  修行者進入無邊空處定,他在定中要生起解脫,即心中要很清楚"我對這個定一點也不執著",然後就朝向無邊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作更進一步的解脫。其實修八解脫的不淨觀成就後就進入初禅,所以它開始依止靜慮(初禅)來修。內有色觀諸色、內無色想觀外諸色都在初禅、二禅、叁禅中修,到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就進入四禅,更進一步就上到無色界定,乃至爲"解脫寂靜",即出離了初禅到四禅;"解脫無滯礙障",四無色的定還是有滯礙,全都要解脫,即是要解脫無邊空處定、無邊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你們要去實修這些定,才會了解,不是從聽聞中能夠知道的。

  雲何想受滅解脫?

  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余寂靜解脫,住

  于似真解脫,住具足中心、心所滅,爲解脫想受滅障。

  想受滅解脫就是滅受想定。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余寂靜解脫,住于"似真解脫",即修行者的身心不再起任何作用的時候,具足"真解脫",那麼,在入滅盡定的當時,他暫時沒有身心的作用,然後從滅盡定出來,才覺得入此定後知覺全都沒有,這樣叫做住于"似真解脫",即是住在滅盡定中。當他住在滅盡定的時候,心、心所--六個識當時都不活動(滅),這樣解脫想受滅障,就是解脫了受與想。

  修行者完成了想受滅解脫後,才能說他具足了八解脫。證得阿羅漢的聖者具足了這八解脫,那他就是叁明六通阿羅漢。八解脫只不過是一種方式的解脫次第。

  勝處者,謂八勝處,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後四勝處由一解脫所建立。此中解脫是意解所緣,勝處是勝伏所緣,自在轉故。依有情數、非有情數說色少多,依淨、不淨說色好惡,依人與天說色劣勝,如余解脫中說。

  內有色觀多、觀少,內無色觀多、觀少,就是四個勝處,即內有色觀諸色解脫是第一、第二個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是爲第叁、第四個勝處,後四勝處就是青、黃、赤、白,由一解脫所建立,是指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是指修行者的心當時對其所觀的境不執著;勝處是他已經進入了那些定,能夠在那些境裏面降伏某些煩惱,如此他能夠在境中勝知勝解。所謂色的多少,是根據衆生身上的色來看,那個色就不多;根據"非有情",即其他的東西來看,就有很多種色。在八勝處的前四個勝處有說顔色的好壞,那是根據淨不淨來說,好像觀我們身體的色清淨不清淨來說好壞。依人或依天人說顔色的劣勝,即人身上的色是沒有光明的劣等色;天人身上的色是有光明的優等色,天人有不同的層次,越高的天的天人就越明亮,越好

  看。其余的如八解脫中說。

  勝伏所緣故名勝處。

  遍處者,謂十遍處所緣,遍滿故名遍處。于其遍滿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心、心所法,是名遍處。

  遍處就是一切入,共有十遍處;十遍處也稱爲十一切入,即四大--地、水、火、風,四色--青、黃、赤、白,再加上空和識。

  十遍處的修法在中國佛教早已失傳,南傳佛教現今還有修行者,我就依據南傳佛教的《解脫道論》來爲諸位解釋。《解脫道論》是南傳佛教中很著名的論著,它是《清淨道論》的前身,其重點是在闡釋禅定,約占了至少四分之叁的篇幅,從十一切入說起。什麼叫做一切入,怎樣修呢?修行者在靜坐的時候,要作一個觀法,所觀的東西要遍滿整個空間,遍滿整個世間,這才叫做一切入。當他所作的觀想遍滿完成了,在靜坐時就可用它來入定。

  根據《解脫道論》中的教導,首先,修行者要做一個所要修的境界--曼陀羅,即在牆壁上弄一個圓圈。如果要觀青色,就在牆壁上弄一個青色的圓圈;如果要觀白色,就在牆壁上弄一個白色的圓圈;如果要觀地,就拿一些泥土攪拌均勻,因爲泥土有黏性,就塗在牆上弄成一個圓圈。十一切入中的地、水、青、黃、赤、白都可以做成曼陀羅。

  我以修地一切入爲例來說明:經典中教導修一切入沒有提到曼陀羅,隨意觀一塊田地即可。當你觀田地時,不可觀泥沙、顆粒、田地上有草,僅觀整片泥土,但可觀大片或小片的泥土,要觀泥土的堅固,心中作"地、地、地"的觀想。這樣去修,如此從觀地中慢慢使心定下來,慢慢擴大地的相,擴大到你閉著眼睛統統都是泥土的相,如此就完成了地一切入。因爲後人有很多煩惱,幹擾很多,不能做到直接觀地,論師就教導作曼陀羅,即在牆壁上畫一個圓圈。然而這個圓圈有規格,不可以太

  大,應該比洗臉盆小一些;不可放得太高或太低,大約與眼睛處在同個水平線上即可;曼陀羅所放的地方不可太亮,也不可太暗,光線要適中。靜坐時觀看曼陀羅,是讓你建立起作觀想的形相--取相,即取曼陀羅的相。當你完成了取相的作觀後,就舍去曼陀羅,以後你在任何場所靜坐,閉上眼睛就出現地的曼陀羅形相--實相。實相與取相有個差別:取相是用人工做出來的,它有缺點;你完成的實相是很圓滿的。當你心中得到了實相之後,在靜坐時,你的心在面前發射出一個圓圈,如果是修地一切入就觀地,用它來修禅定,觀它來入定。

  當你要修水一切入,就拿一個圓盆的水放在前面,觀那盆水,心中作"水、水、水"的觀想,然後就閉上眼睛,水在前面出現。

  如果是觀青一切入,就在牆壁上畫一個青色的圓圈來作觀,心中作"青、青、青"的觀想。

  修一切入是利用單一的境來入禅定,而這個境開始時是小的,然後慢慢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所以叫做遍處,即一切地方都有這個法,也叫做一切入。

  修行者要作火一切入時,可拿蠟燭的火來作觀,先由小的燭火觀起。觀火是最危險的,眼睛看火的曼陀羅會受傷,而且在開始取相觀火的時候,你會慢慢加大火勢,觀到眼睛冒火,很痛,虛火上身……觀火有這些毛病。當你觀火一切入時,火是會閃動的,完成時是沒有動的一團靜靜的火。

  修一切入都是閉著眼睛,心中作觀想。完成了觀想後,遍所有的虛空都充滿著同樣的一個法。

  何故于遍處建立地等?

  由此遍處,觀所依能依色,皆遍滿故,余隨所應如解脫說,如是遍處能成滿解脫。

  由此遍處觀"所依",即作觀時的境界;"能依",即作觀的身心,皆遍滿。也就是說,如果修行者觀青一切入,觀完成後,打開眼睛看一切都是青色;觀完成火一切入後,眼睛看哪裏需要火,

  哪裏就有火出現;觀水也是一樣。但是對于外人看來就不一樣:當他在房子裏觀火,在房子外面的人看見房子著火了;如果他觀水,在外人看他所處的地方全都是水。論中有載,曾經有一位修水一切入的人,有人打開他所修行的房門來看,裏面全都是水,就把一些石頭丟進裏面,當那個人出了禅定,他覺得心痛。"能依所依皆遍滿",即修禅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