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27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的,這叫做非處。或者佛經說,女人不能成佛,即女人成佛"無有是處",即是非處。或者說,身爲佛的母親去世後一定生天,唯有是處--生天;如果佛的母親會墮落,是無有是處--處非處。佛很清楚一切事情的真相、因果的前後關系,是什麼原因會造成這樣,所以佛知道如果是這樣,不可能是那樣。佛經中說:"……無有是處。"這是佛的處非處智力所能夠知道的。

  雲何自業智力?

  謂依止靜慮,于一切種自業,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二、自業智力:從禅定力中得來,于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變化,裏面的種種"自業"--業本身的前因後果,佛有智慧知道。就是說,佛知道衆生從過去造業乃至現在造業,什麼時候會得到果報。比如佛知道你過去造了某個業,使你過去世做人、今世做人、下一世也來做人。又比如你曾經在過去世供養一位阿羅漢,那麼,你連續五世來做人。即佛知道衆生做一個業有怎樣的果報延續下去,或今生做一個業,今生受果報而已;或過去世做了一個業,過去世、今世受,下一世沒受果報了。佛知道種種受業報的前因後果,受多少次果報等等。

  余力隨應,當知亦爾。

  除了以上二種力用外,也應當知道其余的,本論沒有闡述,我補充如下:

  叁、禅定解脫叁摩地叁摩缽提智力:心定在一個境裏,叫做叁摩地。如果一個人有叁摩地,他不一定入禅定。叁摩地可分爲:毗婆舍那的叁摩地、奢摩他的叁摩地。什麼是叁摩缽提呢?修行者入了一些定,而那個定也是叁摩地,這叫做叁摩缽提。比如有人進入了滅盡定,而滅盡定就是稱爲叁摩缽提。叁摩缽提包括了叁摩地,叁摩地不一定包括叁摩缽提。叁摩地也譯爲叁昧。佛知道世間各種各樣的禅定、各種禅定的名稱、各種禅定的作用。然而修各種各樣的禅定的過程中能夠解脫哪些煩惱?完全解脫,還是暫時解脫?哪些人可以修禅定而得到解脫,哪些人不能?哪些人能夠入定,能夠在定裏面?哪些人容易修成這種禅定……佛的智力都能夠知道。在小乘佛法中說有很多種叁摩地,但是在大乘佛法中還有更多更多菩薩的叁摩地,是阿羅漢所不知曉的,而佛知道所有的叁摩地。叁摩缽提--一個人進入定中,在裏面有種種的叁摩地,這種種不同的定,佛也知道。叁摩缽提是不是禅定呢?叁摩缽提不一定是禅定,根據

  大乘佛法說,菩薩所修的很多種禅定,並不是世間的四禅八定,比如密宗就有很多與修解脫道完全不一樣的修定方法,這是阿羅漢所不知道的。

  四、根差別智力:所謂根,是指衆生的根性,可分爲上根、中根和下根;上根叫做利根,下根稱爲鈍根。衆生的根性使其在修行的時候有快、慢,智慧有高低等差別。佛知道衆生有種種不同的根性,阿羅漢就不一定有此能力。比方佛在涅槃之前,有一位外道要出家,佛的阿羅漢弟子認爲他不可能解脫,而阻止不讓他見佛。佛有神通知道了,就收他爲弟子,當晚爲他說法,他即刻證阿羅漢果,得叁明六通、神通十八變,以叁昧真火自焚入了涅槃。原因是:佛的神通力知道他在久遠的過去世與佛法有緣,那些阿羅漢就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佛會觀察衆生的根性,當衆生的因緣成熟,佛就會去度化他。

  五、種種勝解智力:也作種種欲智力。衆生有種種的信仰、喜好,佛都能夠知道,就根據其所好來教導。比方說,有些人喜歡坐禅,有些人喜歡持戒,有些人喜歡多聞等,佛就依其習性、愛好來指導他們修行。

  六、種種戒智力:也作種種種性智力。種性原本是指印度的四種階級,即賤民、商人、刹利(貴族)和婆羅門(修道人)。佛法中的種性,是指一個人無量劫接觸佛法修行過程中,修到什麼程度,以其修行方向分爲:聲聞種性、緣覺種性以及菩薩種性;此外還有今世來證初果的人,稱爲初果種性……佛知道衆生的種種種性,就知道他是否可度化。爲什麼呢?因爲這衆生可能還不能得度,還要多過幾生才可得度;或今生可證初果;或今生只能進入加行道。佛就根據其能力而爲他說法。種性是衆生在過去世修行帶來今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夠完成某種道業。佛憑什麼知道衆生的種性?依論來說,佛根據修行者有沒有具備五根、五力,來決定于他能不能進入修道--加行道;他具備了七覺支等法,再看他有沒有機會修到哪個果位等等,來判斷衆生的種性。種性中除了有以上的善法,還有惡法--如衆生的貪嗔癡等煩惱,即其內心的行爲。佛法中把修行人分

  爲:貪行人、嗔行人、癡行人。在這叁種類的修行人中,有些人又貪又癡……種種煩惱混雜等差別。比方說,嗔行人一聽到修行,就丟掉所有的東西,統統都不要了,形成了這樣的業習;貪行人一講到修行,他要擁有很多東西才來修。每個人的需要有別,佛就根據其種性去度化他。

  七、遍趣行智力:修行人的種性有所謂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不只知道他要朝向哪一乘,還知道在叁乘的不同法中,能夠引導他修到哪個方向去、能進展到什麼程度;甚至于佛知道某修行人在將來的哪世、什麼時候成佛等等,這些都是屬于佛的遍趣行智力。

  八、宿命智力:宿命是過去世。其實知道過去世叫做宿命通。有宿命通的人知道他人在過去的某一世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宿命通更加強的能力,叫做宿命明,有此能力的人知道衆生在那一生所發生的前因後果。比如今世我是出家人,有宿命明的人,就可知道我在過去世作了什麼因而造成的。

  九、死生智力:佛不但知道衆生死後投生到哪裏,在那邊做什麼事,而且知道那一生是什麼原因、多少原因造成的,這是天眼通的能力。如果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他去那邊,去那邊做什麼,這不叫做死生智力。

  十、無漏智力:佛法把煩惱的斷除分爲二種類:一是斷除煩惱障,二是斷除所知障。煩惱障能夠障礙你,使你輪轉生死;如果斷除了煩惱障的人,就不會再來輪回生死,但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所知障。有些阿羅漢有漏盡通,還有漏盡明,即他能夠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斷除煩惱、有沒有證阿羅漢果;有些阿羅漢就沒此能力,只能知道自己沒有煩惱,沒辦法知道別人。佛能夠知道衆生的煩惱障、所知障斷除的程度;阿羅漢就只能知道煩惱障,而不知道所知障。所以佛與阿羅漢的漏盡智力不一樣。

  十力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所以有些經典中把佛的弟子稱爲十力弟子。

  無畏者,謂四無畏:

  無畏有四種:正等覺無畏、漏盡無畏、障法無畏、出苦道無畏。四無畏也稱爲四無所畏。

  雲何正等覺無畏?

  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于一切種,所知境界正等覺,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阿羅漢稱爲覺,佛稱爲正等覺。佛自稱"我是佛",一點也不害怕,叫做正等覺無畏。佛經處處宣說:佛自稱爲佛,一切天魔外道、一切衆生都不能否定,佛有這個決定心。

  佛依禅定力,對于自己的一切利益,于阿賴耶識(心)中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正等覺"--覺悟圓滿,自稱各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無畏,稱爲正等覺無畏。

  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于一切種漏盡,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佛依禅定力,對于自己的一切利益,于阿賴耶識中所具有的煩惱障、所知障皆已斷盡,自稱各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無畏,稱爲漏盡無畏。依小乘的教法,阿羅漢斷除了全部的煩惱,所以他也具有漏盡無畏;但是依大乘的教法,阿羅漢還有所知障。

  雲何障法無畏?

  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于一切種,說障礙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所謂障法,是指魔外障蔽聖道之法。佛依禅定力,爲了他人的利益,于阿賴耶識中所具有的一切法,"說障礙法"--說障礙解脫的種種修法,自稱各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無畏,稱爲障法無畏。因爲佛住世時有很多外道修行人,都認爲他們所修的法能夠解脫,佛絕對知道那些修法是不能解脫的,就能指出他們修行中的弊端、有什麼障礙,而認爲沒辦法解脫。

  雲何出苦道無畏?

  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于一切種,說出苦道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佛教導衆生修行"出苦"--出離叁界;"道",是指修行的道路。佛依禅定力,爲了他人的利益,于阿賴耶識中所具有的一切法,說出修行出離叁界的道路,自稱各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無畏,稱爲出苦道無畏。佛一點也不害怕,對其所教導衆生修行解脫的正法有所錯誤。就是說,阿羅漢不會的東西,就請教佛。佛說,在佛所有的阿羅漢弟子當中,唯有舍利佛尊者智慧第一,對于佛所闡釋的種種教法,能融會貫通,舉一反叁,統統都能通曉。佛對自己所講的種種修行解脫的道法,有絕對的信心,認爲絕對是對的,一點也不害怕別人說他說錯。

  此四無畏皆依禅定力得來,唯佛具有,阿羅漢所欠缺。但因小乘教法中沒談論所知障,而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斷除了所有的煩惱,所以阿羅漢也具有漏盡無畏。

  念住者,即叁念住:

  佛有叁種念住:一、佛在教導佛法時,有些人聞即信受,且修行有所成就,佛不會因此而失去正念,特別歡喜;二、佛對于聽聞佛法後不生敬仰,或生敬仰而不修行的人,佛都不會覺得無可奈何,還是很清醒地念念分明,正念現前;叁、佛在說法

  時,有整群人在聽法,有些人很恭敬很有信心而修行,有些人的態度與反應恰恰相反,佛對他們都沒怎樣,心念還是清清楚楚。

  這叁種念住是阿羅漢所欠缺的。如果阿羅漢勸導人,他們不聽從,他就沒興趣走了。這並不是煩惱,勸導他…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