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介
主講 : 通智大和尚
整理 : 林法珠
菩提自性,本是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
毗盧寺在衛塞節舉行淨化身心佛法講座,住持慧雄大和尚禮請美國東禅寺住持通智大和尚莅臨毗盧寺,于5月13日至20日一連八個晚上在大雄寶殿弘揚佛法,度化衆生。以下簡介整理自開示的部分內容。
《六祖*1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2”。在自序品中曰“壇經”是記載六祖惠能一生的行誼,從一出身貧窮的莊稼漢,因事親至孝,誠懇待人,到因緣學佛,得道弘化,說法度衆等事迹,由他的門人法海禅師集記成一卷,約略又可分成十章:一行由,二般若,叁疑問,四定慧,五坐禅,六忏悔,七機緣,八頓漸,九宣诏,十付囑。
自序品 第一:
行由品是六祖在大梵寺自述他的身世學佛因緣,及從五祖得法乃至廣州法性寺登壇說法的由來。
般若品 第二:
六祖在大梵寺因韋刺史的請益而爲大衆開演《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其中特別指出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如世界虛空,包含一切;般若之智,人人具有。成佛,要靠自己。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萬法本自人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變叁毒爲戒定慧。煩惱即菩提。這是六祖所言頓見真如本性,見性成佛的禅道。
決疑品 第叁:
記述六祖爲韋刺史解釋他對達摩祖師說布施無功德,以及往生西的疑問。韋刺史問道有叁:
(1) 達摩說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何在?六祖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2) 僧俗念阿彌陀佛得往生西方乎?六祖說:心淨即佛土淨,隨所住處恒安樂,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故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3) 在家如何修行?六祖說出無相頌,依偈修行,可見性成佛,做人要平心,孝道,忍讓,改過。
定慧品 第四:
六祖爲大家開示定與慧體用不二的法義。
定慧一體不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妙行品 第五:
(坐禅第五)六祖爲聽法的大家,開示修禅定是不在看心、看淨和不動上修行的道理。
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本性自淨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品 第六:
六祖爲來山聽法的士庶,說自性五分法身、無相忏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叁寶歸依戒,以及自性一體叁身等法。
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一戒香、二定香、叁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忏,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何名悔,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要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即當積極發四弘願,歸依自性叁寶。
機緣品 第七:
各方學僧向六祖請法。
六祖隨緣說法,向問道者:無盡藏尼、曹叔良、僧法海、僧法達、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行思禅師、懷讓禅師、玄覺禅師、禅者智陧等解惑,斷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頓漸品 第八:
記述南頓北漸的分途弘化,以及二宗門下徒衆的不免有違言情形。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北方神秀大師命徒弟志識到南方求法,六祖說:“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提最上乘人…勸大根智人。”僧志徹,原任俠客被北方宗門人遣使南下對六祖惠能行刺,因後悔改過出家,從六祖解得涅槃了義。神會向六祖學法,後回到北方大弘曹溪頓教。
護法品 第九:
記述武則天太後與中宗皇帝有诏迎請獎喻的經過,說明當時朝廷擁護佛法及尊重六祖的情形。
付矚品 第十:
六祖臨涅槃時對于門下幾位常隨高徒的最後囑咐,並記六祖遷化前後的經過情形。
六祖叮咛:「吾滅度後,…先須舉叁科法門,動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又說:「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向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說明過去七佛,自印度傳承至中國,前後已有叁十二祖,惠能是爲第叁十叁祖,盼門人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1. 六祖的由來:從菩提達摩談起,“菩提”是覺,“達摩”是法,他是印度第28代祖師,見中國大乘根性成熟,將大乘佛法帶到中國來,所以也稱爲中國禅宗初祖。他把法傳給了中國禅宗第二代祖師慧可,並依序傳: 叁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第六代惠能爲止,以一袈裟一缽爲信物,完全遵從祖師達摩的囑咐。
*2. 壇經:禅宗最早的語錄,內容以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和說摩诃般若蜜法的部分占據最大篇幅。要意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並非抛棄經典,而是要不執著文字和語言,而著重在自本心性的發現與自己的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