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導讀▪P3

  ..續本文上一頁釋。但在新譯本出現以前,就連唐賢首(法藏)的講疏還都一般依據晉譯六十卷本。因此對于本經的文義,在有名的賢首《探玄記》(卷二)和《文義綱目》中,即依舊譯本將全經判爲五分:

  一、教起因緣分(舊《世間淨眼品》),這就是全經的序分。

  二、拳果勸樂生信分(舊《盧舍那佛品》)顯示舍那佛的果德和他過去的因行,勸令生信。

  叁、修因契果生解分(舊《如來名號品》至《寶王如來性起品》叁十品),顯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爲令生解。

  四、托法進修成行分(舊《離世間品》),顯示依諸菩薩行法,從事進修,成菩薩行。

  五、依人入證成德分(舊《入法界品》),顯示由于善知識的教導,證入法界,成就果德。

  又分科此經的內容爲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舊《盧舍那佛品》),二、差別因果(舊《如來名號品》至《菩薩住處品》二十五品是差別因,《佛不思議法品》至《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叁品是差別果),叁、平等因果(舊《普賢菩薩行品》是平等因,《寶王如來性起品》是平等果),四、成行因果(舊《離世間品》),五、證入因果(舊《入法界品》)。嗣後清涼《華嚴經疏》(卷四),也沿用這五分說和五因果說來分攝新譯八十卷經叁十九品的文義。而這樣的分科也就成爲古今賢首宗師解說此經的通論。

  又古今疏家也同樣以序、正宗、流通叁分科判此經。即一般都以初品爲序分,《盧舍那佛品》(新《如來現相品》)以下爲正宗分。流通分在古時有多種異說:如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爲流通分;隋慧遠以《入法界品》內的善財童子以下屬流通分;隋靈裕以《入法界品》最後的偈頌爲流通分;還有人說以末後二偈爲流通分;還有人說此經還未來盡,因而沒有流通分;還有人說以其他的眷屬經爲此經的流通分;還有人說此經說法無盡無休,所以沒有流通分。唐清涼(澄觀)在他撰的《華嚴經疏》中認爲慧遠所說最爲合理(《華嚴經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內的善財童子以下爲流通分的叁分說,也成爲後來賢首宗師解說此經的通論。關于此經的宗趣,古來也有各樣不同的見解:如齊昙衍說此經是以無礙法界爲宗,隋靈裕說此經是以甚深法界心境爲宗,還有人說此經是以緣起爲宗,還有人說此經是以唯識爲宗,唐敏(法敏)、印(?)二師說此經是以因果爲宗,隋慧遠說此經是以華嚴叁昧爲宗,隋達摩笈多說此經是以觀行爲宗,還有人說此經是以海印叁昧爲宗,北魏慧光說此經是以因果理實爲宗。唐賢首(法藏)依慧光說加以充實,即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此經的宗趣(清涼《華嚴經疏》卷叁),這也成爲後來賢首宗師對于此經的共同見解。

  此經的義理,爲古今佛教學人所一致尊重。從南北朝以來,以判教著稱的江南叁家都將此經判爲頓教,而以其他經典判爲漸教或不定教。其時北方七家判教的步調雖參差各不相同,但也以此經判爲諸教中最高的圓教或頓教、真宗、法界宗等。此後隋吉藏立叁轉*輪,以此經爲根本*輪;天臺智顗立化儀四教,以此經列爲頓教,又立化法四教,以此經列爲別兼圓教;唐窺基立叁時教,以此經爲中道教;賢首宗師則以此經判爲五教中的一乘圓教,或十宗中的圓明具德宗。都顯示此經在佛教中向來被認爲是最圓頓的經教。

  關于此經古來傳播的情形,相傳佛滅度後,此經在印度曾經隱沒,後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便將它流傳于世。龍樹還造出《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解釋此經,現行漢譯的《十住毗婆娑論》十六卷,便是該論的一部分,爲此經《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說。在這以後,世親菩薩也依此經《十地品》造出《十地經論》,發揮了《華嚴》的要義,金剛軍、堅慧、日成、釋慧諸論師又各造出了《十地經論》的解釋(日成、釋慧兩釋現存有藏文譯本),可以想見此經在古代印度曾經部分流行一時。至于全經在當時當地流傳的情形不詳。

  從後漢以來,此經的別行本在中國雖陸續譯出不少,但它的傳弘還不見興盛。到了東晉佛馱跋陀羅的六十卷本譯出以來,此經才受到漢地佛教學人的重視,對它傳誦、講習乃至疏釋的情形也漸行熱烈。如最初參與此經譯場的法業,曾親承佛馱跋陀羅的口義而撰成《義記》二卷;隨後劉宋求那跋陀羅曾講解過此經多次,北齊玄暢更對此經隨章逐句暢加

  疏講。北魏勒那摩提也曾弘講此經,又劉謙之精研此經,製《華嚴論》六百卷。這時菩提流支又譯出了《十地經論》,由于《地論》的弘通,此經更得到相應的發揚,地論師慧光又撰製了此經的《廣疏》和《略疏》(現存一卷),並以此經判爲圓教而廣爲弘敷。又齊大覺寺僧範著有《經疏》五卷,邺中昙遵著有《經疏》七卷,洛州昙衍著有《經疏》七卷,後魏靈辯著有《經論》一百卷(現存一卷),魏北臺智炬著有《經疏》七卷。嗣後隋相州演空寺靈裕著有《經疏》八卷(現存《文義記》第六卷),《旨歸》一卷;西寺昙遷著有《華嚴明難品疏》十卷;西京慧藏著有《義疏》十卷;西京洪遵著有《經疏》七卷;淨影寺慧遠著有《經疏》七卷,《十地論義記》七卷(現存四卷);嘉祥寺吉藏著有《遊意》一卷(現存);武德寺慧覺著有《十地品疏》十卷;唐越州法敏著有《經疏》七卷;終南山智正著有《經疏》二十二卷;慈恩寺靈辯著有《經疏》十二卷。而南北各地風行講誦,更促進了華嚴學的廣泛開展。

  隨著此經在隋、唐時代的盛行傳通,遂有以專弘這一經的教觀爲主的賢首宗漸次形成。首先是隋杜順(法順)在終南山弘通此經,並著《華嚴五教止觀》一卷(現存)和《華嚴法界觀門》一卷(現存),以彰此經的玄旨而開一宗的基礎。他的弟子至相寺智俨更發展了他的心要,並參照地論師的學說,著有《華嚴經搜玄記》九卷(現存),爲賢首宗師疏述舊譯本經的最早的名著。智俨還宗依經義,著述《華嚴經孔目章》四卷(現存),《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現存),《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現存),《六相章》一卷(今佚),以顯一經的要義。嗣後大成賢首宗的賢首(法藏),更廣泛發揮此經的教義,著有《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現存),爲賢首宗疏解舊譯本經的重要名著。他還著有《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現存),《華嚴經旨歸》一卷(現存),《華嚴八會章》一卷,《華

  嚴經翻梵語》一卷,《華嚴舊經梵語及音義》一卷等。此外他還依據此經著有關于此宗宗義的名著,如《華嚴五教章》(現存),《華嚴義海百門》(現存)等。他的弟子荷恩寺宗一,也著有《華嚴經料簡》十二卷,《華嚴經疏》二十卷。此上所有關于此經的講習疏解,皆是依晉譯《六十華嚴》而作。

  到了武周時,實叉難陀的《八十華嚴》譯出,法藏以垂暮之年參預了譯場筆受,還依據新譯《華嚴經》著有《開脈義記》一卷(現存),《新經叁昧記》一卷,《七處九會頌》一卷,《華嚴略疏》十二卷,以顯釋新經文義。法藏的弟子靜法寺慧苑也根據新經著有《續華嚴經疏刊定記》叁十卷(現存),突破師說,自抒己見。他並著有《華嚴經音義》四卷(現存),《華嚴旋複章》十卷,《九會章》一卷等。後來清涼(澄觀)更大振華嚴的宗風,糾正慧苑的異見,發揮賢首的正統學說,撰有《華嚴經玄談》九卷(現存),《華嚴經疏》六十卷(現存),《隨疏演義鈔》叁十卷(現存),爲賢首宗師疏釋新譯本經的最大名著。此外他還著有《華嚴經鈔科》十卷(現存),《華嚴經略策》一卷(現存),《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現存)等。但到了貞元中,澄觀又參預了四十卷《華嚴經》的譯出,他又撰著《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六卷(現存),貞元《華嚴經疏》十卷(現存),以闡述《四十華嚴》的深義。澄觀的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現存),《行願品疏科》一卷(現存),以顯彰澄觀的心要。宗密還著有《新華嚴合經論》四十卷。以上專弘此經並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五師,世稱爲華嚴五祖,爲漢地傳播《華嚴經》的主要學匠。

  宗外的名家,有長者李通玄,精研此經,著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現存),發揮了《八十華嚴》的新義。他又著有《華嚴經中卷大意略敘》一卷(現存),《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現存)等。又天臺宗荊溪湛然,也著有《華嚴經願行觀行骨目》二卷(現存)。又靜居撰有《麟德殿講華嚴經玄義》一卷等。

  唐代以後,此經的弘揚講習仍相當殷盛,各朝的重要注疏有:宋觀複的《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複庵的《華嚴綸貫》一卷(現存),戒環的《華嚴經要解》一卷(現存),通道的《華嚴經吞海集》叁卷(現存),《華嚴法相概節》一卷,遼鮮演的《華嚴經玄談抉擇》六卷(現存),元普瑞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現存),明德清的《華嚴經綱要》八十卷(現存),善堅的《華嚴經大意》一卷(現存),方澤的《華嚴經合論纂要》叁卷(現存),李贽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現存),清永光的《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現存),《華嚴叁十九品大意》一卷(現存)等。

  以此經的觀行講習爲目標的華嚴宗風,從唐代以來即遠播于海外。七世紀中,新羅義湘曾來唐在智俨門下受學,回國後弘通此經,爲朝鮮華嚴宗初祖。同時元曉在新羅也精研此經,著有《華嚴經綱目》一卷,《華嚴經疏》十卷(現存一卷)。又新羅太賢著有《古迹記》十卷,表圓著有《華嚴文義要決問答》四卷(現存),並在該地大爲弘通。又八世紀中,此經已在日本書寫流傳,隨後唐僧道璿東渡傳講《華嚴》,爲日本華嚴宗初祖,此後此經在該國傳弘講習頗盛。該國有關此經的著作,有宗性的《華嚴經義鈔》四十卷(現存),凝然的《華嚴經品釋》一卷(現存),《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現存),鳳潭的《華嚴經探玄記玄談》一卷(現存),興隆的《華嚴玄記大略鈔》四十九卷(現存),普寂的《華嚴探玄記發揮鈔》十卷(現存),《探玄記講要》八卷(現存)等。

  

《《華嚴經》導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華嚴面面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