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信奉的“教”與“義”是無差別的,“教”即是“義”。也就是說,理解佛經上的語言文字與把握其精神本質是一回事。這是華嚴宗人對“教”和“義”及其關系的理解。包括智俨在內,華嚴學僧側重采用給概念下定義的方法揭示其特殊性,而不是僅僅依靠對它們的使用來表明其所要傳遞的思想,這是唐代華嚴宗人較之地論師在理論上的進步。
智俨後繼者們更重要的創造工作,是對華嚴範疇系統的調整和重組。華嚴宗創用的一系列概念,的確有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論證其中心教理的特點。它們的産生,豐富了中國佛學的內容。但是,許多對概念或範疇往往被運用于同一方面,說明同一問題,不斷重覆。加之華嚴學僧沿襲《華嚴經》重視“十”的傳統,定義任何概念、論證任何問題,動辄開十門,使其教理素以沈重、繁瑣和晦澀著稱。從法藏開始,就有用一對範疇概括其全部教理的傾向。但是到底把哪一對範疇作爲總範疇,在他的諸多著作中遊移不定。直到澄觀,才明確指出:“今且約事理者,事理是所诠法中之總故,又諸處多明理事故,爲成四法界故”。[23] “所诠法”指華嚴特有的諸多概念,“總”,即把“理事”作爲其概念體系中的總範疇。通過對“事”和“理”的界定,通過對事理關系和事事關系的論證,澄觀創立了“四法界”。另外,他又把“十玄門”列在“事事無礙法界”之中,使“四法界”具有從總體上說明法界緣起的性質。
宗密曾指出:“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24] 澄觀是從事理及其關系方面提出四法界,宗密名義上承澄觀《華經疏》之說,實則從本體(心)和現象(萬有)的關系方面提出四法界,是“本一心而貫萬法”[25] 的思路。“一真法界”即“一心”,是産生萬有的本源,它又融入萬有之中,成爲一切現象的共同本質。作爲“心”的表現,有四種相狀,即爲四法界。宗密把四法界建立在“心”的基礎上,這是澄觀沒有講清楚的內容。實際上,宗密是以禅學洗刷華嚴哲學,把四法界完善、定型,並牢固地安置在禅宗心學基礎上。至此,華
頁374
嚴概念體系內部的變動、調整和重組過程結束,也標志著華嚴哲學的終結。
華嚴概念化過程自始至終受到玄學家解經注經精神的影響。從東晉僧衛的《十住經注並序》中,反映出學僧是在探求“玄”理信念支配下研究嚴類典籍,重新解釋華嚴經學,對它進行哲學改造。到了華嚴宗人那裏,就以“搜玄”、“探玄”、“十玄”等名目命名其代表作和最具創新的學說了。
這種搜探玄理的過程之所以能進行下去,在于诠釋《華嚴》者並不認爲經文字字句句是真理,相反,只是把這些經文視爲比喻,主張通過揭示(“明”)其所述內容的象征意義才能把握真正的佛“法”原意。被奉爲華嚴宗初祖的法順指出,因陀羅網一珠映顯一切珠的比喻同佛“法”本意不符,倡導從“喻”(原經敘述)到“法”(華嚴教義)的變革。“此珠但得影相攝入,其質各殊。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以非喻爲顯真實義”。[26] 按因陀羅網的比喻,一顆珠子映現一切珠子,所映現的只是那一切珠子的影子,並不是把那一切珠子本身全部攝入,那一切珠子還獨立存在(其質各殊),而法界緣起的“真實義”在于講“全體交徹”。
智俨則更進一步,不僅認爲應有從“喻”到“法”的過渡,還要有從“法”到“理”的過渡,即要求把所揭示的佛“法”用華嚴特有的概念論證,才能獲得真正的“玄理”。他在論述法界緣起這個總理論時,先要“舉譬辨成于法”,“譬”指來自《華嚴經》的神話故事或形象描述,“法”指華嚴特有的名相。然後,他講“辨法會通于理”,[27] 以理論分析揭示玄理。他的“理”具體是指“十玄門”。
李通玄則明言《華嚴》與《易經》性質相同,他把《華嚴》中所有的敘事都歸結爲“托事以顯像”,把所有的形象描述都歸結爲“取像以表法”。如他在解釋某些神的形像、行爲時說:“如鸠槃荼王所除惡鬼趣者,以此大囊垂下如冬瓜,坐以踞之,行以置之于肩,取像表法,以大悲垂俗擔負衆生,無辭勞倦。摩羅伽王者,此是腹行大蟒之類,取像表法,以胸腹行是恭敬義”。[28] 李通玄在注經中,常用像:“取之以像,表之以法”、“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等語。李通玄實際上點明了地論派以來注解論釋華嚴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則。
既然把佛所說的經看作“喻”、看作“譬”,認爲它只具有像的功能,其蘊含的真正佛“法”、佛“理”、佛“道”須待挖掘,須待哲學發揮和處理,就爲解經注經者大膽變革、勇敢創新提供了信仰保障和精神鼓舞。華嚴概念體系的建造,正是在這種理性精神驅動下進行的。
頁375
作爲華嚴宗核心教理的法界緣起並不複雜,不過是認爲一切現象是佛智慧本體(可稱“佛性”、“自性清淨心”、“一真法界”、“一心”等)的作用或表現,它們均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容攝、相互平等、沒有矛盾沖突的和諧統一之中。但是,通過诠釋華嚴經學而建立前所未有的華嚴概念體系,創立多種學說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論證“法界緣起”,實現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的過渡,卻經過了數百年的漫長曆程,這是一條佛學中國化的成功途徑。
頁376
The Study of the Hua-yen 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a-yen School
Wei Daoru
Vice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World Relig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ummary
The article pided into three parts discusses the course and causes of the theory of Hua-yen-ching (Buddhavatajsakamahavaipulyasutra《華嚴經》) changing to the theory of Hua-yen school. First, after this classics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language the Buddhist intellectual monks used and remoulded it”s theory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o use it in meditation practice, to make an examination of many other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o study its teachings. All of these practices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xistence in the Chinese idological sphere. Second, the translation of Dilun (《地論》) giv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sets up a new field. Inspired by the new scriptures the intellectual monks of Dilun Sect were gradually achieving new thoughts from the research of Hua-yen theory. They advanced the new religious philosophic concepts by bringing to light signified meanings of vivid literary description in the Hua-yen ching. This brings about some changes in the Hua-yen theory. Third, Buddhist intellectual monks in T”ang Dynasty, on the base of carrying 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ir older generation, bult the new theory as a philosophic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is a philosophized course indu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induced by the noble spirit inherent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1. Hua-yen ching 2. Hua-yen Sect 3. philosophy
--------------------------------------------------------------------------------
注解
[1] 《祐錄》卷5〈新集抄經錄〉。
[2] 隋法經《衆經目錄》卷2謂:“自《華嚴》至此二十叁經並是南齊竟陵王蕭子良輕悉自心,于大本內或增或損,斟酌成經,違反聖教,荒亂真典。故附僞末,用戒後人。”
[3] 《祐錄》卷12〈自書經〉。
[4] 《祐錄》卷12〈齊太宰竟陵文宣五法集錄序〉。
[5] 《華嚴經傳記》卷1。
[6] 吉藏《叁論玄義》卷上。
[7] 《華嚴經傳記》卷2。
[8] 《高僧傳》卷8本傳。
[9] 《高僧傳》卷10本傳。
[10] 《華嚴經傳記》卷1。
[11] 《洛陽伽藍記》卷2〈崇真導〉,卷4〈融覺寺〉。
[12] 《華嚴經傳記》卷1。
[13] 《續高僧傳》卷6本傳。
[14] 在《地論》譯出前,還有鸠摩羅什譯出《十住毗婆沙論》,解釋《十地品》中第一地和第二地部分內容。原經一地和二地主要講小乘佛教的教理,所以《十住毗婆沙》所提問題及回答多是局限于小乘教義,解釋名詞術語多引《阿毗昙》,並無多少發揮。至于所談菩薩行,反而成了點綴。因此,它在華嚴學發展中的影響就微乎其微。
[15] 《地論》卷1。
[16] 《地論》卷1。
[17] 《地論》卷3。
[18] 《地論》卷1。
[19] 上引均見《大乘義章.六相》。
[20] 《華嚴經.如來光明覺品》。
[21] 《華嚴經義記》。
[22] 《華嚴一乘十玄門》。
[23] 《演義鈔》卷10。
[24] 《注華嚴法界觀門》。
[25] 《宋高僧傳》卷6本傳。
[26] 《五教止觀》。
[27] 《華嚴一乘十玄門》。
[28] 《新華嚴經論》卷33。
《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魏道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