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簡介
海雲法師
這次來主要是簡介華嚴思想和說明北傳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對來自南傳、藏傳及本土北傳佛教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中難以認清自己的修行方向。佛教文化雖分上述叁個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對這叁個派系而言,是相同的。
出叁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明心見性、成佛等,名相雖有不同,主要都在探討如何離苦,這也是佛教的真理。至于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南傳與藏傳佛教流傳于當時文化不開發的地方,北傳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文化興盛的漢朝,當時漢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儒家思想非常興盛,佛教在當時無法立足。直到漢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潰,非主流文化才得興盛,所以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流傳速度非常快。
各種文化的發展各有其特色,我們無法說那一種最好,如同在美國定居的人一樣,對不適應的人而言,在美國就無法生存;可是對能適應的人來講,美國便是他們的天堂。對叁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樣,沒有對錯與好壞,我們只能就各個派系的特色作個比較。
就北傳佛教在此地弘揚的情形來論,有個缺憾是“教義不彰,行門不行”。“行法”若不推動,則思想行爲就無法印證。南傳內觀禅,透過觀息及觀身能得到內心甯靜。藏傳佛教透過持咒也能達到這種目的。基本上,持藏傳佛教的“唵 嘛呢叭咪吽”咒,可以達到內心的甯靜,那麼,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我們卻發現,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目的,不是要達到內心甯靜,卻是讓我們內心産生祈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一種複雜矛盾的目的。
不管是誦經或念佛,首先相應的必然是內心的甯靜,若內心無法甯靜,往生無有是處。我們絕對不可能內心混亂的去往生,若帶著混亂的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豈不受到汙染顛覆?
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過念佛而達到內心甯靜?
念佛法門是現在北傳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傳佛教的精華應該在禅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傳不到五代其教義就發生了演變。中國禅宗是能夠真正把生命力傳下來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師的禅法根深蒂固,枝葉繁茂,生生不息,延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世界五大宗教中,大部份都流爲儀式,比較嚴格要求的,大概只是人格圓滿的部份,比較符合社會秩序良俗的規範,其他卻是背離了真正尋求真理的軌迹,無法達到真理的目標。
《阿彌陀經》指的是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講,《華嚴經》是菩薩境界,卻沒有幾個人在弘揚,可見在述說佛的境界時,內容是不是有誤呢?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再如《普門品》是等覺菩薩的果位,很多人在講,而《楞嚴經》耳根圓通章則是初住位菩薩,就鮮少人在講。爲何初住位菩薩沒人講,等覺卻那麼多人在弘揚?可見在解釋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基本教義已經産生了這種偏差,那麼所演變出來的方便法,是不是出入會更大呢?
像螞蟻蟑螂能不能殺?作農業化學研究時的殺生等,常是許多學佛人困擾的問題,也造成許多佛教徒在社會上裹足不前。這都是對基本教義的誤解,以致無法在生活中普遍應用,造成佛教徒的人生觀越來越消極、悲觀,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地方把它弄清楚。
也許各位覺得我講的很有道理,可是回去後卻不見得會照作,因爲大家長期所接收的訊息,已經根深蒂固,産生無明。無明即自心被客塵所染,內心的染塵不除掉,學佛就無法有所成就了。
出叁界
例如,我們常談“出叁界”,何謂出叁界?什麼叫叁界,標准答案當然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我問的是:“爲什麼要生在叁界之內,而不生在叁界之外?”各位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呢?
各位,你不可能生在叁界外,因爲有“生”,必然就生在叁界內,“生”本身就是個依靠,沒有父母的因緣,你不可能出生,既然由因緣所生,就是依因緣而來,即使是上帝創造也是因緣。這種依賴有叁個因素:
一、欲望:欲望造成貪嗔癡,這是最低級的生命。欲望有其深淺度,越淺層次就越高,共分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知足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當欲望完全消除後,仍須有個依靠,就轉依賴形象,也就是色界天。“依”本身是很微弱的欲望,它並不是貪嗔癡的欲望。
叁、在色界的依賴我們仍然必須破除,就算破除了,仍然會依無色界的“想”,以本身作主軸,所以才會有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們雖了解了爲什麼會生在叁界內的原因,卻想像不出這叁種依賴,頂多是感受到自己的“貪”和“嗔”,得不到嗔心就起,得到就貪,患得患失。貪嗔一起,能感受出並加以改善,這是屬于修養方面。所以講修行,第一必須人格完整,人格若不健全,如何談修行?更不可能成就菩薩事業了。
通常,人格不健全卻想發展菩薩事業,常會藉由道德仁義假象來滿足個人的野心,這樣容易造成宗教事件。但人格的基礎只是欲界的處理方式,當越過欲界到達色界,其依賴反而會更強烈,所以色界的人特別重視美。到了無色界則是精神的運作。所以必須破除這叁種依賴,破除後就是無依,即能出叁界了生死。
生命的摸索階段
佛法的重點在于認識自己的生活、生命和人生,進而體驗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價值”其實就是人性。我們不要扭曲了自己的人性,也不要讓自己的生命乾化,生命應該要充滿能量,充滿了生命感和生命力。現在的人經年累月過著生命力被掏空的生活。缺少生命能量,如何去完成如來家業,如何成就菩薩事業呢?若流入喊口號的狀態,修行就毫無意義了。
如果說沒有生命真、善、美感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極樂世界就不會成爲清淨莊嚴的樂土,這樣又怎能稱作“極樂”呢?我們必須灌輸生命能量,讓生命具有覺醒的功能。現在開始學佛,對覺醒的認知還不太夠,但覺醒是我們的目標,佛陀是一位覺者,學佛最後就是要覺,但通常我們所追求的覺醒,其實只是佛法修行的第一站,在華嚴的修法而言,這個覺醒的過程只能稱作“摸索階段”。
人生充滿了逼迫,有些事情根本沒有選擇余地,非作不可。這種逼迫從那裏來?我們必須有反省的能力,是否能不作?爲何不能不作?我們常以命定的前提來爲自己作安排,其實這是一種慣性使然。我們可以發現到它先天性的條件存在,才有這種現象出現,這就是苦、集在現實中的生活狀態。所謂覺醒就是讓生命能否不受苦的逼迫和集的招感,而不受逼迫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其目標就是“止于至善,自淨其意”,這是最高無上的生命境界,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至于這個過程如何達到,就是苦集滅道的“道”,一種方法,我們慢慢的加以摸索,去感受、覺知苦確實無所不在,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最大的福報在于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理智的人在他的福報範圍裏,很有自信地表達自己想作的事業,即使遇到困難或挫折,他也能以充實的知識及技術去解決。近年來臺灣發生的宗教事件中,不乏高級知識份子,或達官貴人涉入,主要原因在于其內心世界中有其空虛的一面,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個明確的指導。每一個人在佛菩薩面前,都是平等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去造成自己的不平等,我們的痛苦才會千變萬化。如果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開示的真理,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華嚴經主要談的是“生命的會值”與“生命的展現”,用傳統語言來說,就是佛的境界百分之百的展開。這種兌現生命的過程,就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如何建立起來?要如何踏踏實實的走過?就是第一個階段“摸索階段”,也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爲什麼學佛!
我所講的是我的東西,你必須有自己的感觸,這就是“見性之見”。雖然它可能不夠透澈、深刻,但它是你自己的見解。這裏似乎有個抵觸?佛法講不能有自己的見解,我也常常告訴大家不能有我執,可是在這裏你就非得有我執、我見不可。學佛必須自己去感受才能覺醒,不去感受永遠沒有辦法覺醒。不論誰告訴你,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範圍,知道了,並不表示就是你的,那只是一種知識而已。知識不會使我們的生命開花,它只是腦筋中的一個影子或符號罷了,所謂“知識多時煩惱多”,腦筋一直爲符號作剪貼的工作,單純的人反而沒有煩惱。
從摸索中覺醒
修行就是讓心止息,也就是煩惱不要再繼續增加,可是,麻煩的是學佛後往往把佛法弄錯了,這就變成一種增加知識的邪見,煩惱不但無法消除反而越多。行者必須從摸索中去覺醒,華嚴特別強調覺醒,從生命中去感受到自己的逼迫是什麼,並肯定自己要轉迷成悟,放棄娑婆世界,成就極樂世界。能否如此肯定自己一定能達成呢?“果”必須先立出來,才能找“因”,這樣因自然能向果靠攏過來。
“因”是自己提的疑情,疑情就是常常問自己:“我這樣做對嗎?我學佛,這樣學對嗎?我這樣誦經對嗎?我這樣打坐對嗎?”就提著這樣的問題,不要去問人家,讓自己進入真實的狀態中,如此所有的法門必定超越。學佛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這就是北傳佛教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重點,雖然它的方法很多,但是這個方法最有效。
我們都是同時接受東、西方教育的人,知道傳統的講法有其優缺點,現在自己真正體悟,感受到做到的部份到底是什麼,讓自己重新整合。這並不是傳統講法或現代講法之間有何對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去解讀古代經典所指的真實內容,了解這個重點之後,用現代語言來表達,那麼古代現代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佛教講佛陀的境界說得非常多,實際上,我們對佛陀的境界一無所知,到最後大家只認知到一個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好像離開這個世界,另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佛法講我們的內心非常混亂是娑婆世界;經過修行的訓練,改造內心的混亂,就能變成非常清淨…
《華嚴思想簡介(海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