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思想簡介(海雲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平等的內心世界,把這種內心世界兌現後,極樂世界就産生了。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極樂世界,但現在大家都把它弄成是阿彌陀佛所專有的世界,這是對佛法無知所造成的。

  佛法是生命改造工程

  佛法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心靈改革和生命改造,這是佛法最殊勝的地方,佛法並不是要你完全信賴或類似寫委托書,你必須找出自己內在真實的革命,將混亂的貪嗔癡除掉,將佛法術語背後的真實義找出來,這樣才不會陷入佛教的名相中,所以,我說這是“生命改造的工程”。人類所有的改造工程中,這種生命改造的工程最偉大,也是一種最精密的工程,是每個人都必須進行的。這一輩子不進行,下輩子還是要走這一條路,這是自己的事,你不做,就永遠在叁界中生死輪回,所以是早做晚做之事。當然,如果有善知識指導,工程就比較順利,如果沒人指導,沒有目標,要進行就困難多了。

  如何依止善知識

  既然依止善知識這麼重要,要如何選擇及依止善知識?《華嚴經》提到兩個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

  對善知識不要懷疑,只要他有法就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因爲他也是凡夫,我們只要百分之百好好接受他的指導,堅持跟他學法就好。

  第二、什麼叫做“法”:

  華嚴經五十叁參每一參都提到“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雲何速得圓滿普賢行願?”。既然是善知識,必然教我們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如何圓滿普賢行願,只要有法,我們不必管善知識如何,他修什麼法,一切與我們無關。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參都是如此的問,這就是他檢定善知識的標准,一旦認定是善知識,即完全依止。

  如果在學佛過程中被“所謂的”善知識所騙,則要檢討是否自己貪心,造成對善知識教我們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的檢定標准未能認識清楚。

  菩薩行、菩薩道、普賢行願是一佛乘的標准,華嚴經思想講這當中有叁個階段,即出離道(解脫道)、菩提道、菩薩道。此叁階段又可分爲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圓教是菩薩行、菩薩道的部份,其他未必都如此,沒有達到這標准並不表示他們錯,這只是心量大小的關系而已,各人所處的環境、背景、個性情況不同,所展現出來的生命火光就不一樣。

  當修行人覺得人生是苦,必須要免除苦,悟到此點,就是偏真出離心,只求個人出離,所能證得的是衆生皆空,又稱解脫道、出離心,這也是出離道的範圍。

  當發起利他心時,也就是二度利他心,證得生空及法空,但“一闡提”不能成佛,我們稱爲大乘始教。

  大乘終教和頓教都是在菩提道範圍,也就是開始發心要利益衆生,菩提道必須證得性空,這在華嚴來講,只是初步階段而已。

  從證得空性的基礎上著手修行,叫做菩薩道,此時必須面對衆生的種種考驗,不見得衆生願意你來利益他們,所以必須自己不斷地成長,藉著不同族群的衆生,針對其不同特性的考驗,及弘法的善巧方便給予不同的教法來增長智慧。宗教爲了要普度衆生,其教義的解釋往往因應衆生層次而有高低之分。程度越高,教義的解釋就可能越深入。衆生習氣根器不同,我們在接受這種曆練時,不斷去擴大,這在菩提道是很難做到。因爲菩提道比較注意戒律,注重傳統的講法,對度化衆生的原則很少,例如放生,不當的放生反而變成殺生,不如轉成環保、保護動物的方向來做。

  菩薩道在度化衆生時,自己的成長相當慢,因爲必須同時接受衆生的各種考驗及逼迫,同時對這些考驗及逼迫還要不以爲苦,要樂此不疲。不僅受無量苦,知道衆生之苦,更願意承受衆生之苦,這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修行路。因此菩薩道是證得空性之後,才能生起這種心願,我們未證得空性,都只是停留在一種想像願力很美的情境中而已。就像大悲咒是在消除衆生之苦,可是一般人持咒都是在消自己的苦,更希望自己的苦有人代替承擔!所以,在我們的觀念中,所想的佛法與真實的佛法,相距甚遠。

  爲什麼菩薩行會如此殊勝呢?原因何在?我以念佛法門爲例來解釋:念佛法門,首先講專注,專注後形成“功夫成片”,然後“一心不亂”。念佛未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別指望能往生。

  一個人的生命體系中,都有很多的雜質,包括挫折、痛苦、煩惱等,事實上不是這些雜質使人痛苦,而是組合上不太對稱而造成痛苦。有人說,他的痛苦是因爲沒有女朋友,實際上有了女朋友可能更痛苦;有人說沒有錢很苦,但有錢的人煩惱更多。所以有錢沒錢不是問題,是組合上出了問題。

  不修行的人,生命中的因素調不好,煩惱一堆,就像一缸水,水花四濺震動厲害,組合不當;修行專注的人,就像剛開始攪動,水轉動的方向一致,這是一種人天福報,一切都很順當;當我們加速攪動時,就出現漩渦,這就是功夫成片;再加速,漩渦就越深,這就是一心不斷,到達此時,原來的雜質就變成生命中的因素,不同的雜質會形成燦爛的不同特色。如藍色雜質代表貪,一旦形成深漩渦,就出現藍色的光;若是紅色,就變成紅光。所以這只是組合的不同而已,當一心不亂時,所有的組合因素在這當中都很完美,如果現在不修行,你生命中的組合就會崎岖坎坷,到處是雜質,人生就不順。修行就是在這裏發生作用,說造成一個磁場也好,造成一個影響力也好,它就是有這樣的效果,這就是漩渦作用。

  修行要全心投入的,才會形成很美的生命因素。不修行,大腦思考取向會讓你與你的所有生命因素形成對立,你會想辦法去除掉這個東西,當然透過大腦巧妙安排的智慧,這個因素在這一輩子會把它處理掉,但是下個階段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所以一旦修行,一定要全心投入,完全投入才會改變生命的體質,去除煩惱挫折與失敗。並不是修行把煩惱拔除,而是生命的因素透過修行,讓它自然圓滿的重新組合,這就是修行的偉大之處!正如華嚴經所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在這當中第一要覺醒,覺醒生命中的自性存在。自性能夠很自然的呈現本自存在的本來面目──本來狀況。而這個本來面目,是無法以語言文字或符號來加以說明,必須自己慢慢去摸索,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那個真理所賦予我們的覺知,是要我們去感受那個東西,我們也只能“借指見月”,真實的東西仍有待自己投入,才能覺醒,醒悟過來。

  人生如夢,在夢中無法掌控夢境就是一種無奈,最重要是趕快醒過來,人生也是一樣,受無明業力逼迫,當我們覺醒過來,逼迫就不見了。而能不能從夢中及時醒過來,就是總關鍵了,學佛者要覺悟的就在這個地方。說起來很容易,實踐與體驗及覺悟就得看功夫了。任何人都必須自己經過這種考驗,親自踏踏實實的去實踐,別人是幫不了忙,完全靠師父講也沒有用。

  修行的“行”是要去實踐,妄想不容易去除,妄想有粗有細,越細越難降服,細的時候自己要去看現在妄想在那裏?這樣的妄想自己是否己經除掉了?若能完全除掉,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了。

  對于進行的法門中,時常帶著提疑情的方式有二個意義,二個功德:

  第一、會降服我們的慢心:當我們隨時想到“我這樣對嗎?”慢心自然會降服。

  第二、在過程當中我們慢慢會去深化,不會粗糙的走過去,走過之後會再回頭反覆檢驗,行法在基礎上的准確度會很准,走向目標的方向就不會有所偏差了。

  所以在開始訓練時,大家一定要有個基本認知,華嚴在修學過程中,有內在具足的穩定作用,這樣才不會産生偏差。

  第一要依止善知識,莫自己修行産生獨覺行的修法。依止善知識有其標准,從小乘到圓教都可以依止,但需要加以檢別。修行的法門,時常帶著疑情,不用師父說對或不對,因爲一說對就産生黏著性,一旦執著又不懂得變化,就走入死胡同。生命本身是活潑的,在展現當中有其內在的製衡作用,華嚴本身具有這樣的功能,修行不是讓我們的生命枯竭僵化,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再生,再複活,更具有生命力與生命感。就像楓葉,每一片都不一樣,落葉即使枯萎也死得如此美麗。希望大家的生命能再生,這才是學佛最大的利益。

  

《華嚴思想簡介(海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