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简介(海云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平等的内心世界,把这种内心世界兑现后,极乐世界就产生了。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极乐世界,但现在大家都把它弄成是阿弥陀佛所专有的世界,这是对佛法无知所造成的。

  佛法是生命改造工程

  佛法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心灵改革和生命改造,这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佛法并不是要你完全信赖或类似写委托书,你必须找出自己内在真实的革命,将混乱的贪嗔痴除掉,将佛法术语背后的真实义找出来,这样才不会陷入佛教的名相中,所以,我说这是“生命改造的工程”。人类所有的改造工程中,这种生命改造的工程最伟大,也是一种最精密的工程,是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的。这一辈子不进行,下辈子还是要走这一条路,这是自己的事,你不做,就永远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所以是早做晚做之事。当然,如果有善知识指导,工程就比较顺利,如果没人指导,没有目标,要进行就困难多了。

  如何依止善知识

  既然依止善知识这么重要,要如何选择及依止善知识?《华严经》提到两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

  对善知识不要怀疑,只要他有法就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因为他也是凡夫,我们只要百分之百好好接受他的指导,坚持跟他学法就好。

  第二、什么叫做“法”:

  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提到“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速得圆满普贤行愿?”。既然是善知识,必然教我们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如何圆满普贤行愿,只要有法,我们不必管善知识如何,他修什么法,一切与我们无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都是如此的问,这就是他检定善知识的标准,一旦认定是善知识,即完全依止。

  如果在学佛过程中被“所谓的”善知识所骗,则要检讨是否自己贪心,造成对善知识教我们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检定标准未能认识清楚。

  菩萨行、菩萨道、普贤行愿是一佛乘的标准,华严经思想讲这当中有三个阶段,即出离道(解脱道)、菩提道、菩萨道。此三阶段又可分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圆教是菩萨行、菩萨道的部份,其他未必都如此,没有达到这标准并不表示他们错,这只是心量大小的关系而已,各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个性情况不同,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火光就不一样。

  当修行人觉得人生是苦,必须要免除苦,悟到此点,就是偏真出离心,只求个人出离,所能证得的是众生皆空,又称解脱道、出离心,这也是出离道的范围。

  当发起利他心时,也就是二度利他心,证得生空及法空,但“一阐提”不能成佛,我们称为大乘始教。

  大乘终教和顿教都是在菩提道范围,也就是开始发心要利益众生,菩提道必须证得性空,这在华严来讲,只是初步阶段而已。

  从证得空性的基础上著手修行,叫做菩萨道,此时必须面对众生的种种考验,不见得众生愿意你来利益他们,所以必须自己不断地成长,藉著不同族群的众生,针对其不同特性的考验,及弘法的善巧方便给予不同的教法来增长智慧。宗教为了要普度众生,其教义的解释往往因应众生层次而有高低之分。程度越高,教义的解释就可能越深入。众生习气根器不同,我们在接受这种历练时,不断去扩大,这在菩提道是很难做到。因为菩提道比较注意戒律,注重传统的讲法,对度化众生的原则很少,例如放生,不当的放生反而变成杀生,不如转成环保、保护动物的方向来做。

  菩萨道在度化众生时,自己的成长相当慢,因为必须同时接受众生的各种考验及逼迫,同时对这些考验及逼迫还要不以为苦,要乐此不疲。不仅受无量苦,知道众生之苦,更愿意承受众生之苦,这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修行路。因此菩萨道是证得空性之后,才能生起这种心愿,我们未证得空性,都只是停留在一种想像愿力很美的情境中而已。就像大悲咒是在消除众生之苦,可是一般人持咒都是在消自己的苦,更希望自己的苦有人代替承担!所以,在我们的观念中,所想的佛法与真实的佛法,相距甚远。

  为什么菩萨行会如此殊胜呢?原因何在?我以念佛法门为例来解释:念佛法门,首先讲专注,专注后形成“功夫成片”,然后“一心不乱”。念佛未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别指望能往生。

  一个人的生命体系中,都有很多的杂质,包括挫折、痛苦、烦恼等,事实上不是这些杂质使人痛苦,而是组合上不太对称而造成痛苦。有人说,他的痛苦是因为没有女朋友,实际上有了女朋友可能更痛苦;有人说没有钱很苦,但有钱的人烦恼更多。所以有钱没钱不是问题,是组合上出了问题。

  不修行的人,生命中的因素调不好,烦恼一堆,就像一缸水,水花四溅震动厉害,组合不当;修行专注的人,就像刚开始搅动,水转动的方向一致,这是一种人天福报,一切都很顺当;当我们加速搅动时,就出现漩涡,这就是功夫成片;再加速,漩涡就越深,这就是一心不断,到达此时,原来的杂质就变成生命中的因素,不同的杂质会形成灿烂的不同特色。如蓝色杂质代表贪,一旦形成深漩涡,就出现蓝色的光;若是红色,就变成红光。所以这只是组合的不同而已,当一心不乱时,所有的组合因素在这当中都很完美,如果现在不修行,你生命中的组合就会崎岖坎坷,到处是杂质,人生就不顺。修行就是在这里发生作用,说造成一个磁场也好,造成一个影响力也好,它就是有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漩涡作用。

  修行要全心投入的,才会形成很美的生命因素。不修行,大脑思考取向会让你与你的所有生命因素形成对立,你会想办法去除掉这个东西,当然透过大脑巧妙安排的智慧,这个因素在这一辈子会把它处理掉,但是下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所以一旦修行,一定要全心投入,完全投入才会改变生命的体质,去除烦恼挫折与失败。并不是修行把烦恼拔除,而是生命的因素透过修行,让它自然圆满的重新组合,这就是修行的伟大之处!正如华严经所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在这当中第一要觉醒,觉醒生命中的自性存在。自性能够很自然的呈现本自存在的本来面目──本来状况。而这个本来面目,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或符号来加以说明,必须自己慢慢去摸索,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那个真理所赋予我们的觉知,是要我们去感受那个东西,我们也只能“借指见月”,真实的东西仍有待自己投入,才能觉醒,醒悟过来。

  人生如梦,在梦中无法掌控梦境就是一种无奈,最重要是赶快醒过来,人生也是一样,受无明业力逼迫,当我们觉醒过来,逼迫就不见了。而能不能从梦中及时醒过来,就是总关键了,学佛者要觉悟的就在这个地方。说起来很容易,实践与体验及觉悟就得看功夫了。任何人都必须自己经过这种考验,亲自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别人是帮不了忙,完全靠师父讲也没有用。

  修行的“行”是要去实践,妄想不容易去除,妄想有粗有细,越细越难降服,细的时候自己要去看现在妄想在那里?这样的妄想自己是否己经除掉了?若能完全除掉,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了。

  对于进行的法门中,时常带著提疑情的方式有二个意义,二个功德:

  第一、会降服我们的慢心:当我们随时想到“我这样对吗?”慢心自然会降服。

  第二、在过程当中我们慢慢会去深化,不会粗糙的走过去,走过之后会再回头反覆检验,行法在基础上的准确度会很准,走向目标的方向就不会有所偏差了。

  所以在开始训练时,大家一定要有个基本认知,华严在修学过程中,有内在具足的稳定作用,这样才不会产生偏差。

  第一要依止善知识,莫自己修行产生独觉行的修法。依止善知识有其标准,从小乘到圆教都可以依止,但需要加以检别。修行的法门,时常带著疑情,不用师父说对或不对,因为一说对就产生黏著性,一旦执著又不懂得变化,就走入死胡同。生命本身是活泼的,在展现当中有其内在的制衡作用,华严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修行不是让我们的生命枯竭僵化,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再生,再复活,更具有生命力与生命感。就像枫叶,每一片都不一样,落叶即使枯萎也死得如此美丽。希望大家的生命能再生,这才是学佛最大的利益。

  

《华严思想简介(海云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