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简介(海云法师)

  华严思想简介

  海云法师

  这次来主要是简介华严思想和说明北传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对来自南传、藏传及本土北传佛教的观念,在这种环境中难以认清自己的修行方向。佛教文化虽分上述三个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对这三个派系而言,是相同的。

  出三界、了生死、断烦恼、证菩提、明心见性、成佛等,名相虽有不同,主要都在探讨如何离苦,这也是佛教的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南传与藏传佛教流传于当时文化不开发的地方,北传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文化兴盛的汉朝,当时汉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儒家思想非常兴盛,佛教在当时无法立足。直到汉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溃,非主流文化才得兴盛,所以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流传速度非常快。

  各种文化的发展各有其特色,我们无法说那一种最好,如同在美国定居的人一样,对不适应的人而言,在美国就无法生存;可是对能适应的人来讲,美国便是他们的天堂。对三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样,没有对错与好坏,我们只能就各个派系的特色作个比较。

  就北传佛教在此地弘扬的情形来论,有个缺憾是“教义不彰,行门不行”。“行法”若不推动,则思想行为就无法印证。南传内观禅,透过观息及观身能得到内心宁静。藏传佛教透过持咒也能达到这种目的。基本上,持藏传佛教的“唵 嘛呢叭咪吽”咒,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那么,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我们却发现,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目的,不是要达到内心宁静,却是让我们内心产生祈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复杂矛盾的目的。

  不管是诵经或念佛,首先相应的必然是内心的宁静,若内心无法宁静,往生无有是处。我们绝对不可能内心混乱的去往生,若带著混乱的心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岂不受到污染颠覆?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过念佛而达到内心宁静?

  念佛法门是现在北传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传佛教的精华应该在禅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传不到五代其教义就发生了演变。中国禅宗是能够真正把生命力传下来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师的禅法根深蒂固,枝叶繁茂,生生不息,延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世界五大宗教中,大部份都流为仪式,比较严格要求的,大概只是人格圆满的部份,比较符合社会秩序良俗的规范,其他却是背离了真正寻求真理的轨迹,无法达到真理的目标。

  《阿弥陀经》指的是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讲,《华严经》是菩萨境界,却没有几个人在弘扬,可见在述说佛的境界时,内容是不是有误呢?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再如《普门品》是等觉菩萨的果位,很多人在讲,而《楞严经》耳根圆通章则是初住位菩萨,就鲜少人在讲。为何初住位菩萨没人讲,等觉却那么多人在弘扬?可见在解释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基本教义已经产生了这种偏差,那么所演变出来的方便法,是不是出入会更大呢?

  像蚂蚁蟑螂能不能杀?作农业化学研究时的杀生等,常是许多学佛人困扰的问题,也造成许多佛教徒在社会上裹足不前。这都是对基本教义的误解,以致无法在生活中普遍应用,造成佛教徒的人生观越来越消极、悲观,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地方把它弄清楚。

  也许各位觉得我讲的很有道理,可是回去后却不见得会照作,因为大家长期所接收的讯息,已经根深蒂固,产生无明。无明即自心被客尘所染,内心的染尘不除掉,学佛就无法有所成就了。

  出三界

  例如,我们常谈“出三界”,何谓出三界?什么叫三界,标准答案当然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可是,我问的是:“为什么要生在三界之内,而不生在三界之外?”各位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呢?

  各位,你不可能生在三界外,因为有“生”,必然就生在三界内,“生”本身就是个依靠,没有父母的因缘,你不可能出生,既然由因缘所生,就是依因缘而来,即使是上帝创造也是因缘。这种依赖有三个因素:

  一、欲望:欲望造成贪嗔痴,这是最低级的生命。欲望有其深浅度,越浅层次就越高,共分六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知足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当欲望完全消除后,仍须有个依靠,就转依赖形象,也就是色界天。“依”本身是很微弱的欲望,它并不是贪嗔痴的欲望。

  三、在色界的依赖我们仍然必须破除,就算破除了,仍然会依无色界的“想”,以本身作主轴,所以才会有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们虽了解了为什么会生在三界内的原因,却想像不出这三种依赖,顶多是感受到自己的“贪”和“嗔”,得不到嗔心就起,得到就贪,患得患失。贪嗔一起,能感受出并加以改善,这是属于修养方面。所以讲修行,第一必须人格完整,人格若不健全,如何谈修行?更不可能成就菩萨事业了。

  通常,人格不健全却想发展菩萨事业,常会藉由道德仁义假象来满足个人的野心,这样容易造成宗教事件。但人格的基础只是欲界的处理方式,当越过欲界到达色界,其依赖反而会更强烈,所以色界的人特别重视美。到了无色界则是精神的运作。所以必须破除这三种依赖,破除后就是无依,即能出三界了生死。

  生命的摸索阶段

  佛法的重点在于认识自己的生活、生命和人生,进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谓“生命的价值”其实就是人性。我们不要扭曲了自己的人性,也不要让自己的生命乾化,生命应该要充满能量,充满了生命感和生命力。现在的人经年累月过著生命力被掏空的生活。缺少生命能量,如何去完成如来家业,如何成就菩萨事业呢?若流入喊口号的状态,修行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说没有生命真、善、美感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极乐世界就不会成为清净庄严的乐土,这样又怎能称作“极乐”呢?我们必须灌输生命能量,让生命具有觉醒的功能。现在开始学佛,对觉醒的认知还不太够,但觉醒是我们的目标,佛陀是一位觉者,学佛最后就是要觉,但通常我们所追求的觉醒,其实只是佛法修行的第一站,在华严的修法而言,这个觉醒的过程只能称作“摸索阶段”。

  人生充满了逼迫,有些事情根本没有选择余地,非作不可。这种逼迫从那里来?我们必须有反省的能力,是否能不作?为何不能不作?我们常以命定的前提来为自己作安排,其实这是一种惯性使然。我们可以发现到它先天性的条件存在,才有这种现象出现,这就是苦、集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所谓觉醒就是让生命能否不受苦的逼迫和集的招感,而不受逼迫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其目标就是“止于至善,自净其意”,这是最高无上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至于这个过程如何达到,就是苦集灭道的“道”,一种方法,我们慢慢的加以摸索,去感受、觉知苦确实无所不在,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最大的福报在于能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理智的人在他的福报范围里,很有自信地表达自己想作的事业,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也能以充实的知识及技术去解决。近年来台湾发生的宗教事件中,不乏高级知识份子,或达官贵人涉入,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心世界中有其空虚的一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个明确的指导。每一个人在佛菩萨面前,都是平等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去造成自己的不平等,我们的痛苦才会千变万化。如果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开示的真理,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华严经主要谈的是“生命的会值”与“生命的展现”,用传统语言来说,就是佛的境界百分之百的展开。这种兑现生命的过程,就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如何建立起来?要如何踏踏实实的走过?就是第一个阶段“摸索阶段”,也就是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佛!

  我所讲的是我的东西,你必须有自己的感触,这就是“见性之见”。虽然它可能不够透澈、深刻,但它是你自己的见解。这里似乎有个抵触?佛法讲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我也常常告诉大家不能有我执,可是在这里你就非得有我执、我见不可。学佛必须自己去感受才能觉醒,不去感受永远没有办法觉醒。不论谁告诉你,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范围,知道了,并不表示就是你的,那只是一种知识而已。知识不会使我们的生命开花,它只是脑筋中的一个影子或符号罢了,所谓“知识多时烦恼多”,脑筋一直为符号作剪贴的工作,单纯的人反而没有烦恼。

  从摸索中觉醒

  修行就是让心止息,也就是烦恼不要再继续增加,可是,麻烦的是学佛后往往把佛法弄错了,这就变成一种增加知识的邪见,烦恼不但无法消除反而越多。行者必须从摸索中去觉醒,华严特别强调觉醒,从生命中去感受到自己的逼迫是什么,并肯定自己要转迷成悟,放弃娑婆世界,成就极乐世界。能否如此肯定自己一定能达成呢?“果”必须先立出来,才能找“因”,这样因自然能向果靠拢过来。

  “因”是自己提的疑情,疑情就是常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我学佛,这样学对吗?我这样诵经对吗?我这样打坐对吗?”就提著这样的问题,不要去问人家,让自己进入真实的状态中,如此所有的法门必定超越。学佛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这就是北传佛教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重点,虽然它的方法很多,但是这个方法最有效。

  我们都是同时接受东、西方教育的人,知道传统的讲法有其优缺点,现在自己真正体悟,感受到做到的部份到底是什么,让自己重新整合。这并不是传统讲法或现代讲法之间有何对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去解读古代经典所指的真实内容,了解这个重点之后,用现代语言来表达,那么古代现代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佛教讲佛陀的境界说得非常多,实际上,我们对佛陀的境界一无所知,到最后大家只认知到一个极乐世界。但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好像离开这个世界,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佛法讲我们的内心非常混乱是娑婆世界;经过修行的训练,改造内心的混乱,就能变成非常清净…

《华严思想简介(海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