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十地品概說(業露華)▪P3

  ..續本文上一頁四種定是由于思惟空無邊處等四無色界而所得之定。所以又稱爲四空處定、四空定。其中空無邊處定是超越了色界四禅,已滅與眼識相應之色想,以及與耳等四識相應的有對想,及所有一切對禅定修學有礙之想,唯思惟"空無邊之相"而安住,所以稱爲"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又名"識處定"是指已經超越了空無邊處,更思惟"識無邊之相"而安住之定。無所有處定又名"少處定",是指已破識無邊之相,更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又稱"非有想非無想定"。已經超越了無所有處,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定。

  第四焰慧地。十地中第四爲焰慧地。按經中說,這是已登叁地的修行者,修十法明門得入此第四地。所謂十法明門是指觀察衆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修行到了第四地,即安住于菩提分法(即覺分),因爲精勤修習覺分,使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熾盛起來,所以叫"焰慧地"。由此可見,這一階段的修習能使智慧進一步增長。此地與十波羅蜜多相配,爲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主要是修習叁十七覺分。

  叁十七菩提分法又譯爲叁十七道品,內容可分七類,依次爲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又作"四念住"。所謂"念處",或"念住",是指修行者將心專注一境,在精神專注的狀態中去觀察事物。四念處具體是指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身念處是指"觀身不淨",修行者觀察色身都是不淨之物,由此而産生厭離之心。

  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受"有領受,感受之意,有苦受、樂受之別。苦受是苦,樂受是短暫的,而處于生滅變化中的事物都是苦,所以苦受爲苦,樂受也是苦。

  心念處是觀心無常。即衆生識心,時刻處于念念生滅之中,實無常住。

  法念處是觀法無我。佛教認爲諸法因緣和合而生,離開了因緣就沒有世事萬物之存在,所以諸法並無常一之主宰。衆生也是如此,衆生由五蘊和合而有,離開了五蘊,也就沒有衆生的存在,因此衆生並無自主自在之性,這就是法無我。

  四念處以身爲所緣之境,佛教認爲芸芸衆生都虛妄計執,以"身"爲"淨",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由此而産生種種貪欲等心理,導致衆生墮于輪回。修習四念處的目的,就是要衆生斷滅這些顛倒虛妄的錯誤認識,《大智度論》卷十九中說:"有衆生多念亂心顛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爲是人故,說四念處。"

  四正勤也譯爲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意思是努力實踐四種正確的修行方法。所謂"正勤"也就是精進策勵的意思,就是指以精進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斷除懈怠等障礙。四正勤具體是指:一,努力斷除已起之惡。即對于已經産生之惡行惡念,不善之法,生起斷滅之欲,使之永不再生。二,對未生之惡令不生。即對于還未生起之惡行惡念,不善之法,生起使其不再滋生之欲。叁,未生善令生。促進生起各種善法善念。四,已生之善令增長。努力護持已經生起之善法善念,使其增長,令其得到圓滿。修習四正勤能夠鼓勵和鞭策修行者不斷舍棄和斷除一切惡法,生起和增長一切已生和未生之善法。

  四神足又譯爲四如意足。"神"是神通之意,"足"是基礎之意。所以四神足也就是四種神通得以産生和憑藉的基礎。神通又有妙用莫測,無礙自在,微妙無窮的意思,修行者達到這種程度,就能如意自在,所以四神足也可稱爲"四如意足"。具體是指:一欲神足,即由希望達到神通的意願之力,由此而産生修習禅定之意志和行爲。二勤神足,指對所修之法無間斷地專注一心,不斷增長而起之禅定力。叁心神足,指以心念之力而發起的禅定,由此能令所修之法憶念不忘,不斷增長。四觀神足,由觀察思惟佛教教義而成就的禅定。

  五根是指信、勤、念、定、慧五者。"根"是是能生、增長的意思。修行此五法,能産生和增長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稱爲"五根"。如《俱舍論》叁中說:"于清淨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ZW(〗《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30卷。是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之論典,印度論師世親著,唐代玄奘法師譯。收在《大正藏》第29冊。〖ZW)〗修習五根,能增長和促進對佛教的認識,很快地生起見道之功。

  信根,堅信佛教所說的"四谛"等教義是真實之理、按佛教教義所規定的方法修行,就能獲得徹底的精神解脫,得到無上覺悟。勤根,指在堅定信仰的基礎上,堅持佛教的修行方法而不懈怠。具體地說,也就是堅持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念根,一心專注于佛教所說的正法,依法修行而不忘失。具體即指叁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定根,修行時使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定就是"禅定"的意思,具體是指叁十七道品中的四神足(四禅)。慧根是指能正確地認識和掌握佛法,並能以佛教的觀點來觀察和認識世界。

  五力是在五根之能力基礎上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與五根相比,五力不僅限于信,而且更重于實踐。修習五根,能增長五種能夠維持修行,獲得解脫的力量。這種力量,佛教宣稱爲"天魔外道不能阻壞"〖ZW(〗據《大智度論》卷19,"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壞,是名爲力。",見《大正藏》第25冊。〖ZW)〗。

  信力由修習信根而增長,此力能破一切疑惑、不堅定心和一切"邪信"。精進力因修習精進根而增長,能斷諸惡,能破除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可能産生的一切懈怠。念力因修"四念處"而使正念堅定,能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定力因修習定根而增長,能破除各種妨礙專注一心修行的胡思亂想。慧力因修習慧根而增長,使修行者能依佛法而觀悟四谛之理,破叁界諸煩惱惑見,成就佛教的智慧,達到無上覺悟的境界。

  五力是修五根而起,配合修習五根,維護五根增長的力量。五力與五根相輔相成。據《雜集論》解釋,五根與五力在修行時,所緣之境,以及修習的自體都相似,但兩者之果則不同。相對而言,在克服修習過程中的障礙,破除一切修行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方面,五力較五根功能更強一些。

  七覺支也譯爲七覺分、七菩提分等,具體是指: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念覺支指能憶念佛法而不忘失之意。擇法覺支是指能以佛法標准區別是非善惡。精進覺支即通過努力而堅持不懈的修行,達到解脫的修行境地。喜覺支是指因契悟佛法而心生喜悅,能使身心調適舒暢。輕安覺支是能斷除粗重所引起的煩惱過失,使身心得到舒暢愉快。定覺支指以禅定力而獲得智慧。舍覺支是指舍離一切分別相,以佛法觀點看待世事萬物。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八聖道分等。"正"即不邪,道即道路、途徑之意。在這兒是指佛教所說的通向涅般解脫的道路或途徑。因此八正道也就是指八種能夠通向涅般解脫的修行方法。通過這些途徑,能夠達到超凡入聖的境地,故而稱爲"聖道"。八正道具體是指:一正見,二正思,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見是指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確、真實的見解。佛教認爲這是一種脫離各種邪見和顛倒的真實智慧。正思又稱正思惟(維),是指遠離各種邪見和虛妄分別的正確思維。正語即以佛教智慧爲指導,以佛法爲標准,不說一切違背佛法的語言。正業是遠離一切邪妄之行,住于清淨正身之善業,以此來對治身、口、意叁業中的身業。正命是指過遵守佛教戒律的正當合"法"之生活,遠離各種不符合佛教教義的歪門邪道,及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以獲取利益以維持生活的"邪命利養"。正精進是指以四谛等教義爲基礎,努力修習戒、定、慧等,止惡修善,一心專注于涅槃解脫之道。正念是明記佛教教義,思惟憶念佛法正義。正定指心不散亂,專注一境以獲得佛教的智慧。八正道以正見爲主體,在對教義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指導修行。正思惟則是以無漏之心爲體,修行者在正見、正思惟的基礎上,引發正語、正業和正命,此叁者是以戒爲體。最後正精進、正念、正定叁者都是對修行者的進一步激勵和指導。

  第五難勝地。所謂難勝地,是說須經過極其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境地。到達了這一境地,能令俗谛有分別智和真谛無分別智同時俱起,使不相違而相應。五地以前的菩薩見性空時,離一切相而不見一切法;等到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如此空有不並,互相出沒。到了第五地以上,由于不斷修證般若性空智慧,能在現見一切有法的同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能同時觀照無自性的幻有及幻有的無自性空。成就真俗無礙,空有不二。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于生死起厭離想,于涅槃起欣樂想;即能不住生死,不住涅〖FJF〗NB231〖FJJ〗。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經艱難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就十波羅蜜多而言,此一階段主要是配靜慮波羅蜜多。

  第六"現前地"。此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滅盡心與心所的作用,于定中現證法性,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

  六地菩薩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因此于一念心中也可安立。《華嚴經

  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也說到這一心緣起:"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ZW(〗《華嚴經

  十地品》,見《大正藏》第10冊。〖ZW)〗這一說法在適應唯心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唯心論時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七"遠行地"。能于滅盡定中,念念起定,念念入定。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進入無相無功用行,所以稱爲"遠行"。就十波羅蜜多而言,此遠行地配"方便度";就修行時間而言,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FJF〗NB05C〖FJJ〗劫"滿,以後進入第叁阿僧〖FJF〗NB05C〖FJJ〗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瓯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

  第八不動地,無相而又無功用,智能、功德都任運增進,煩惱不起,不爲煩惱所動,也不爲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修行到了第八地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能,即稱之爲"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得無生法忍,盡斷叁界惑,得不退轉。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斷盡叁界煩惱,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

  第九"善慧地"。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在十波羅蜜多中,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所謂"四無礙辯"又譯作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略稱四無礙。指佛、菩薩、聖衆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法無礙辯"亦稱"法無礙智"、或略稱"法辯"。指于一切法相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故能善于辯說。"義無礙辯"亦稱"義無礙智"、或略稱"義辯",指對于一切法相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辭無礙辯"亦稱"辭無礙智"或"辭辯",謂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辯無礙辯"亦稱"辯無礙智",謂能隨順衆生根機而巧妙演說的智解辯才。

  第十"法雲地"。菩薩至此第十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之智,大法智雲含衆德水,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稱法雲地。十地菩薩如冊封了太子,是爲法王子,位居補處,即將圓滿成佛。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而流入菩薩頂內,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圓滿清淨與諸佛一樣。在十波羅蜜多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能以爲密雲;現種種身,爲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爲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于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說法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

  十地是大乘菩薩的修行階位,這兒只是就十地名目及其概況作一簡要介紹。《華嚴經

  十地品》對菩薩修行十地有詳細敘述,對于每一地的修行內容,所獲功德,入地、出地等都有詳解,因此對大乘佛教修行者有重要影響。古印度世親論師曾詳論菩薩修行之十地而成《十地經論》,由此也可見關于菩薩修行十地理論義對于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性。

  

《《華嚴經》十地品概說(業露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