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P3

  ..续本文上一页四种定是由于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界而所得之定。所以又称为四空处定、四空定。其中空无边处定是超越了色界四禅,已灭与眼识相应之色想,以及与耳等四识相应的有对想,及所有一切对禅定修学有碍之想,唯思惟"空无边之相"而安住,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是指已经超越了空无边处,更思惟"识无边之相"而安住之定。无所有处定又名"少处定",是指已破识无边之相,更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定"。已经超越了无所有处,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定。

  第四焰慧地。十地中第四为焰慧地。按经中说,这是已登三地的修行者,修十法明门得入此第四地。所谓十法明门是指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修行到了第四地,即安住于菩提分法(即觉分),因为精勤修习觉分,使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炽盛起来,所以叫"焰慧地"。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修习能使智慧进一步增长。此地与十波罗蜜多相配,为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主要是修习三十七觉分。

  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译为三十七道品,内容可分七类,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所谓"念处",或"念住",是指修行者将心专注一境,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去观察事物。四念处具体是指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是指"观身不净",修行者观察色身都是不净之物,由此而产生厌离之心。

  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受"有领受,感受之意,有苦受、乐受之别。苦受是苦,乐受是短暂的,而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事物都是苦,所以苦受为苦,乐受也是苦。

  心念处是观心无常。即众生识心,时刻处于念念生灭之中,实无常住。

  法念处是观法无我。佛教认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离开了因缘就没有世事万物之存在,所以诸法并无常一之主宰。众生也是如此,众生由五蕴和合而有,离开了五蕴,也就没有众生的存在,因此众生并无自主自在之性,这就是法无我。

  四念处以身为所缘之境,佛教认为芸芸众生都虚妄计执,以"身"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由此而产生种种贪欲等心理,导致众生堕于轮回。修习四念处的目的,就是要众生断灭这些颠倒虚妄的错误认识,《大智度论》卷十九中说:"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

  四正勤也译为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意思是努力实践四种正确的修行方法。所谓"正勤"也就是精进策励的意思,就是指以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四正勤具体是指:一,努力断除已起之恶。即对于已经产生之恶行恶念,不善之法,生起断灭之欲,使之永不再生。二,对未生之恶令不生。即对于还未生起之恶行恶念,不善之法,生起使其不再滋生之欲。三,未生善令生。促进生起各种善法善念。四,已生之善令增长。努力护持已经生起之善法善念,使其增长,令其得到圆满。修习四正勤能够鼓励和鞭策修行者不断舍弃和断除一切恶法,生起和增长一切已生和未生之善法。

  四神足又译为四如意足。"神"是神通之意,"足"是基础之意。所以四神足也就是四种神通得以产生和凭藉的基础。神通又有妙用莫测,无碍自在,微妙无穷的意思,修行者达到这种程度,就能如意自在,所以四神足也可称为"四如意足"。具体是指:一欲神足,即由希望达到神通的意愿之力,由此而产生修习禅定之意志和行为。二勤神足,指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之禅定力。三心神足,指以心念之力而发起的禅定,由此能令所修之法忆念不忘,不断增长。四观神足,由观察思惟佛教教义而成就的禅定。

  五根是指信、勤、念、定、慧五者。"根"是是能生、增长的意思。修行此五法,能产生和增长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称为"五根"。如《俱舍论》三中说:"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ZW(〗《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是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论典,印度论师世亲著,唐代玄奘法师译。收在《大正藏》第29册。〖ZW)〗修习五根,能增长和促进对佛教的认识,很快地生起见道之功。

  信根,坚信佛教所说的"四谛"等教义是真实之理、按佛教教义所规定的方法修行,就能获得彻底的精神解脱,得到无上觉悟。勤根,指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而不懈怠。具体地说,也就是坚持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念根,一心专注于佛教所说的正法,依法修行而不忘失。具体即指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定根,修行时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定就是"禅定"的意思,具体是指三十七道品中的四神足(四禅)。慧根是指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佛法,并能以佛教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五力是在五根之能力基础上发挥出来的具体力量。在内容上,五力与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与五根相比,五力不仅限于信,而且更重于实践。修习五根,能增长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这种力量,佛教宣称为"天魔外道不能阻坏"〖ZW(〗据《大智度论》卷19,"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见《大正藏》第25册。〖ZW)〗。

  信力由修习信根而增长,此力能破一切疑惑、不坚定心和一切"邪信"。精进力因修习精进根而增长,能断诸恶,能破除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切懈怠。念力因修"四念处"而使正念坚定,能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定力因修习定根而增长,能破除各种妨碍专注一心修行的胡思乱想。慧力因修习慧根而增长,使修行者能依佛法而观悟四谛之理,破三界诸烦恼惑见,成就佛教的智慧,达到无上觉悟的境界。

  五力是修五根而起,配合修习五根,维护五根增长的力量。五力与五根相辅相成。据《杂集论》解释,五根与五力在修行时,所缘之境,以及修习的自体都相似,但两者之果则不同。相对而言,在克服修习过程中的障碍,破除一切修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方面,五力较五根功能更强一些。

  七觉支也译为七觉分、七菩提分等,具体是指: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念觉支指能忆念佛法而不忘失之意。择法觉支是指能以佛法标准区别是非善恶。精进觉支即通过努力而坚持不懈的修行,达到解脱的修行境地。喜觉支是指因契悟佛法而心生喜悦,能使身心调适舒畅。轻安觉支是能断除粗重所引起的烦恼过失,使身心得到舒畅愉快。定觉支指以禅定力而获得智慧。舍觉支是指舍离一切分别相,以佛法观点看待世事万物。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八圣道分等。"正"即不邪,道即道路、途径之意。在这儿是指佛教所说的通向涅般解脱的道路或途径。因此八正道也就是指八种能够通向涅般解脱的修行方法。通过这些途径,能够达到超凡入圣的境地,故而称为"圣道"。八正道具体是指: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正见是指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真实的见解。佛教认为这是一种脱离各种邪见和颠倒的真实智慧。正思又称正思惟(维),是指远离各种邪见和虚妄分别的正确思维。正语即以佛教智慧为指导,以佛法为标准,不说一切违背佛法的语言。正业是远离一切邪妄之行,住于清净正身之善业,以此来对治身、口、意三业中的身业。正命是指过遵守佛教戒律的正当合"法"之生活,远离各种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歪门邪道,及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获取利益以维持生活的"邪命利养"。正精进是指以四谛等教义为基础,努力修习戒、定、慧等,止恶修善,一心专注于涅槃解脱之道。正念是明记佛教教义,思惟忆念佛法正义。正定指心不散乱,专注一境以获得佛教的智慧。八正道以正见为主体,在对教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指导修行。正思惟则是以无漏之心为体,修行者在正见、正思惟的基础上,引发正语、正业和正命,此三者是以戒为体。最后正精进、正念、正定三者都是对修行者的进一步激励和指导。

  第五难胜地。所谓难胜地,是说须经过极其艰难才能够到达的境地。到达了这一境地,能令俗谛有分别智和真谛无分别智同时俱起,使不相违而相应。五地以前的菩萨见性空时,离一切相而不见一切法;等到达法相时,又离去空性的证知。如此空有不并,互相出没。到了第五地以上,由于不断修证般若性空智慧,能在现见一切有法的同时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能同时观照无自性的幻有及幻有的无自性空。成就真俗无碍,空有不二。现证空有不二,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于涅槃起欣乐想;即能不住生死,不住涅〖FJF〗NB231〖FJJ〗。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艰难的修习而到达的,所以叫难胜。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一阶段主要是配静虑波罗蜜多。

  第六"现前地"。此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灭尽心与心所的作用,于定中现证法性,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

  六地菩萨多修"缘起观",缘起与空相应,因此于一念心中也可安立。《华严经

  十地品》在说第六地时,广明缘起,也说到这一心缘起:"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ZW(〗《华严经

  十地品》,见《大正藏》第10册。〖ZW)〗这一说法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展开了大乘唯心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七"远行地"。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起定,念念入定。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进入无相无功用行,所以称为"远行"。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远行地配"方便度";就修行时间而言,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僧〖FJF〗NB05C〖FJJ〗劫"满,以后进入第三阿僧〖FJF〗NB05C〖FJJ〗大劫了。因此经上说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

  第八不动地,无相而又无功用,智能、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不起,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修行到了第八地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能,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得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得不退转。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断尽三界烦恼,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

  第九"善慧地"。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在十波罗蜜多中,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所谓"四无碍辩"又译作四无碍智、四无碍解,略称四无碍。指佛、菩萨、圣众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法无碍辩"亦称"法无碍智"、或略称"法辩"。指于一切法相有无碍自在的智解,故能善于辩说。"义无碍辩"亦称"义无碍智"、或略称"义辩",指对于一切法相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辞无碍辩"亦称"辞无碍智"或"辞辩",谓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辩无碍辩"亦称"辩无碍智",谓能随顺众生根机而巧妙演说的智解辩才。

  第十"法云地"。菩萨至此第十地,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之智,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称法云地。十地菩萨如册封了太子,是为法王子,位居补处,即将圆满成佛。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而流入菩萨顶内,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圆满清净与诸佛一样。在十波罗蜜多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能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

  十地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这儿只是就十地名目及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华严经

  十地品》对菩萨修行十地有详细叙述,对于每一地的修行内容,所获功德,入地、出地等都有详解,因此对大乘佛教修行者有重要影响。古印度世亲论师曾详论菩萨修行之十地而成《十地经论》,由此也可见关于菩萨修行十地理论义对于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性。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