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P2

  ..续本文上一页配戒波罗蜜,发光地配忍波罗蜜,焰慧地配精进波罗蜜,难胜地配禅波罗蜜,现前地配慧波罗蜜,远行地配方便波罗蜜,不动地配愿波罗蜜,善慧地配力波罗蜜,法云地配智波罗蜜[ZW(]十波罗蜜,又称十波罗蜜多,十度,或十到彼岸等,是大乘佛教菩萨达到涅槃境界必须具备的十种"胜行"。十波罗蜜具体即施、忍、戒、精进、禅、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是从六度(六波罗蜜)中化出,从六度中般若(智慧)度中派生出方便、愿、力、智慧(圆满之智)。大乘佛教又将十波罗蜜胜行配十菩萨,称十波罗蜜菩萨。《华严经》则将十波罗蜜配十地,从而充实了菩萨修行的十地说。[ZW)]。此十地所配十波罗蜜,以及各各对治及所修证之功德列表如下:〖KH*2〗〖HT5"SS〗〖BG(!〗〖BHDFG3,FK1,K2,K5,K6,K38ZQ*3F〗〖〗1〖〗欢喜地〖〗施波罗蜜〖〗修满阿僧〖FJF〗NB05C〖FJJ〗劫之行,初得圣性,破除见惑,证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欢喜。〖BHDG3〗〖〗2〖〗离垢地〖〗戒波罗蜜〖〗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BHDG3〗〖〗3〖〗发光地〖〗忍波罗蜜〖〗断除修惑得察发忍,智慧显发〖BHDG3〗〖〗4〖〗焰慧地〖〗精进波罗蜜〖〗断除修惑,使慧性增盛。〖BHDG3〗〖〗5〖〗难胜地〖〗禅定波罗蜜〖〗断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合而相应。〖BHDG3〗〖〗6〖〗现前地〖〗慧波罗蜜〖〗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别〖BHDG3〗〖〗7〖〗远行地〖〗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断除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BHDG3〗〖〗8〖〗不动地〖〗愿波罗蜜〖〗断除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BHDG3〗〖〗9〖〗善慧地〖〗力波罗蜜〖〗断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说,得法义辞辩四无碍智。〖BHDG3〗〖〗10〖〗法云地〖〗智波罗蜜〖〗断除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和无边功德水,长养众生根。菩萨修行实践(入法界)〖BG)F〗〖HT5SS〗[KH*3]第一欢喜地。欢喜地是十地中第一地。按经中说,菩萨修行到达此境地时,已经超越了凡夫的境界,进入了菩萨的阶位:"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ZW(〗见《华严经

  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册。〖ZW)〗

  据《华严经

  十地品》之义,欢喜地为十地之初,修行者入此位次,超越了凡夫地境界,所以产生欢喜心,所以此境地称为:"欢喜地"。登此位之菩萨入"见道"的位次,断"见惑"。所谓"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是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之理,见照四谛之理的修行阶位。未登见道之修行者还处于凡夫的地位,而入见道以后的则成为圣者。因此这是凡夫和圣者之分水岭。

  见道所断之烦恼称见惑;修道所断之烦恼称修惑。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ZW(〗小乘佛教以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之位,谓之三贤。以软,顶,忍,世第一法四者称四善根,合称为"七方便"。〖ZW)〗等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入初地(欢喜地)为入见道,以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经过三贤位〖ZW(〗小乘佛教以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之位,谓之三贤。大乘佛教则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谓之三贤。〖ZW)〗的修行,达到菩萨初地,初证圣性,欢喜已极。因此"欢喜地"又被称为"极喜地"。登此位的修行者,得到了以前没有的出世之心,得与佛菩萨等同列,将来具备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所以心生无比欢喜。即如经中所说:"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ZW(〗《华严经

  十地品》,见《大正藏》第10册。〖ZW)〗

  位登初地之菩萨,由于通达诸法空性,即具诸无畏,入十愿门。所谓诸无畏,具体指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五种:"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ZW(B〗〖HT6"SS〗⑥〖HT6SS〗同上。〖ZW)〗。初地菩萨,已经远离有"我"之念,认识到有情众生之存在只是五蕴和合而成,因缘成则成,因缘散则无众生之自性,因此远离有我之想,连自身尚且可舍,更何况身外之资财。由于此缘故,所以没有不能活下去的畏惧。这样的修行者并不追求别人对他的供养,而经常给众生以帮助,所以并不畏惧会有恶名。他远离"我见",不存有我之想,所以他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修行成为初地圣者,必知自己将入诸佛菩萨之列,所以没有对死后堕入恶道的畏惧。他不会畏惧处于大众中,所以无"大众威德畏"。

  以十地配十波罗蜜,则欢喜地配施波罗蜜:"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⑥

  登入初地的修行者名为"生诸如来家",修行入初地之菩萨,断一切见道烦恼障,从此能荷担佛陀家业,绍隆佛种,所以说生如来家。

  第二离垢地。离垢地是十地中第二地。修行者登初地后,不断精进,即入第二地,达到第二地境界的菩萨已经圆满净戒,远离一切烦恼尘垢,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所以名为"离垢地"。

  戒就是十善行,持戒就是修十善行。如《十地经》中说:二地菩萨,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来广行十善,达到身口意业的圆满清净。 十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包括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FJF〗NB256〖FJJ〗恚、不邪见)。大乘佛教除了认为十善是世间一切善行的总称外,还提出了十善是"总相戒"的说法,把十善视为出世间修行的基础,将修行十善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如《大智度论》中说:"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ZW(〗《大智度论》卷46,见《大正藏》第25册。〖ZW)〗

  大乘佛教认为十善是一切善业根本,修十善能得一切戒行圆满,于是十善业即为大乘佛教菩萨戒,人天善以此为依,三乘圣法由此而立。修行者入初地后,不断精进,配合十善业道之修行,得戒行清净圆满,远离一切烦恼污垢,即得入第二离垢地。

  第三发光地。十地的第三地为"发光地",据经中说,菩萨修行,于第二地上起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等十种深心,勤修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定等定学,即得受持一切佛法,成就各种禅定,去除贪、〖FJF〗NB256〖FJJ〗、痴等各种邪〖FJF〗NE63D〖FJJ〗蔽障,使心得光明清净。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贪、邪〖FJF〗NB256〖FJJ〗、邪痴等〖FJF〗NE63D〖FJJ〗蔽,也不会再起,心光更明净了。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能发出无边妙慧之光,因此称发光地。

  发光地与十波罗蜜中的忍波罗蜜相配,勤求佛法,得闻持陀罗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又勤修包括四禅、四无色定在内的各种禅定。此地菩萨修习的特点,是禅和定。所谓禅即"禅那"之略,意译作"静虑"。"定"梵文音译为"三昧地",意为心注一境,是佛教三学(戒、定、慧)之一。禅定并称,主要指令心注于某一特定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所习诸禅定不同,通常有所谓"四禅八定"之说。色界众生主要修习四种,即通常所说之四禅,又名四静虑。四禅中初禅包括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其中心一境性为静虑的自性;寻和伺是指心对外界事物的细微之感觉和观照。喜和乐是说修初禅者必离欲界之恶而得喜受,身感乐受,所以称为为离生喜乐。

  二禅中包括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内等净是指修习者以信根为体,已离初禅的寻、伺等染法,得无寻无伺无觉无观而生定地之信,远离外之粗动,以信为净相,而内心信相明净,故称内等净。喜乐,是说依此定而生最胜喜乐,所以二禅又名定生喜乐。

  三禅融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说修三禅者,已舍初禅二禅之轻安,住于不苦不乐之境;正念正慧,是说修习者虽住于正念正知,但并不沉溺于自地的喜乐,而是更加努力修行以求精进。受乐,是说三禅境地虽已离二禅的喜乐,但还有自地的妙乐,所以三禅也称为离喜妙乐地。

  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与心一境性四支。修习四禅者已舍三禅以前各种喜乐等情感,念善而清净,更离三禅之乐而住于平等非苦非乐,所以四禅又称为舍念清净。

  简而言之,四禅是色界众生远离欲界之感受,使心得寂静而能审虑,其心理活动由粗而细渐次发展,逐渐形成深浅不同的四个层次。此外,无色界众生主要有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