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内容提要:《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一品。此品主要叙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说十地法门之行相。大乘佛教将菩萨修行过程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其中十地即自四十一至五十位。《华严经

  十地品》中详细地叙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于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菩萨修行之十地的思想很早就传入了我国,早在大本《华严经》译出之前,其《十地品》的异译《渐备一切智德经》、《十住经》等就已经先期译出并在社会上流传。关于菩萨修行的十地之教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南北朝时期的地论师就是因研究解说《华严经

  十地品》的《十地经论》而得名。本文依《华严经》的十地思想,对大乘佛教菩萨修行的十地内容以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之影响作了概要论述。

  关键词:《华严经》 菩萨修行 十地

  作者介绍:业露华,生于1952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此经的汉译本主要有东晋佛陀跋陀罗(359-425)译出的六十卷本《华严经》,以及唐实叉难陀(652-710)所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此外本经的一些单品很早就传入我国,据法藏《华严经传记》中记:后汉时月支国沙门支谶(支娄迦谶)曾译有《兜沙经》一卷,是大本《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和"光明觉品"的一部分构成;三国时吴支谦译出的《菩萨本业经》一卷,即依大本《华严经》的"净行品"而成;西晋竺法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即大本《华严经》之"十地品"的异译,等等〖ZW(〗法藏撰《华严经传记》卷一,见《大正藏》第51册〖ZW)〗。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十分广泛,其教义思想对中国佛教史和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亦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除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经,主要阐述和发挥华严教义和华严思想之外,《华严经》的教义思想还与法相唯识学、天台教义、净土思想的流传和发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除佛教外,经过中国学者发挥和阐述的《华严经》教义思想还对中国传统思想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就与华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理"就是来源于《华严》思想。华严宗的法界观分为 "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其教义着重阐述由"理"和"事"构成的四重法界之间的关系,因此"理"是华严宗的一个重要的概念〖ZW(〗华严法界观,将宇宙一切法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个层次并加以详细说明。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基本教义。参见《华严经旨归》、《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ZW)〗。宋明理学讲"天理"和"人欲",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阐述"天理"和"人欲"之关系。华严宗所说的"理",主要指的是佛性、真如,也即是最高的、终极的真理;而宋明理学则以封建的伦理纲常为天理,为永恒不变的最高原则〖ZW(〗朱熹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朱子语类》卷一),又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见《朱文公文集

  答吴斗南》)。〖ZW)〗。可见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严经》中提出的"十方成佛"思想以及"万法唯心"之说,都是佛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华严经》在菩萨修行"十地"的第六地中提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之说〖ZW(〗《华严经

  十地品》在说第六解释一心缘起地时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见《大正藏》第10册。〖ZW)〗。前者扩大了众生修行成佛的范围,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扩大到一切有情,使佛教修行者都有成佛的希望。后者则是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表述。这些学说一经提出,对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极大。在修行理论和修行方法上,《华严经》还具体提出并描述了大乘佛教菩萨修行实践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行法。经中具体将菩萨修行的各个阶段依次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并提出依此渐次修行,必将深入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

  菩萨修行十地,即大乘佛教菩萨修行依次而进的十个阶位,这种思想很早就传入了我国。早在大本《华严经》传入我国之前,西晋竺法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十住经》,都是《华严经

  十地品》的异译本。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义学流派"地论学派",就是因研究《十地经论》而得名。《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

  十地品》所说的关于菩萨修行十地之内容的一部论著,凡十二卷。原本由印度世亲论师所著,北魏时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出,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关于《十地经论》的翻译,《续高僧传

  道宠传》中说:"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大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校其所译,恐有浮滥。始於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及勘雠之,惟云:有不二不尽;那云:定不二不尽。一字为异,通共惊美,若奉圣心。"〖ZW(〗 《续高僧传》卷七,见《大正藏》第50册。〖ZW)〗

  这是说《十地经论》翻译的。《十地经论》译出后,当时北方形成了一股研究《地论》的热潮。对于《十地经论》的研究,最终促进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地论学派的发展。弘扬《十地经论》思想的一批论师就被称为"地论师"。由于地论师中对于《十地经论》的见解各有差异,所以当时的地论学派还分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关于地论师的南北两道说,湛然在《法华文句记》中说是因为当时从相州到洛阳之官道分南北两道,而两派地论师分别分布于此两道,因此而得名〖ZW(〗《法华文句记》三十卷,唐湛然法师著,是解释隋代智者大师《法华文句》的著作,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ZW)〗。但道宣在《续高僧传

  道宠传》中说:"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当现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这主要是从理论学说不同来区分两派。所谓"当现两说"是指佛性当常与现常之区别。北道主阿赖耶识,以众生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是"当果而现",所以如来称"当常";而南道派则主如来藏自性清净,本来具足,因此众生佛性是"本有现常"。

  《十地品》在《华严经》七处九会中第六会中所说〖ZW(〗 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为七处八会,而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则为七处九会。〖ZW)〗。此会主要叙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的情况:据经中说,佛陀于他化自在天宫,时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这时金刚藏菩萨从定中起,向与会诸大众说出十地的名称。有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十地的意义以及修行方法,诸佛放光加以神力,于是金刚藏菩萨便向与会大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ZW(〗参见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经

  十地品第二十六》,《大正藏》第10册。以下引《华严经》均依八十卷本〖ZW)〗。

  《十地品》在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中为第23至27卷,在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中为第34至39卷。大乘佛教将菩萨修行过程分为五十二个阶段,称五十二位。此五十二位,据《华严经》说,则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位。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依经中说,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前三十位。《华严经》中所说"十地"的具体名目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ZW(〗见《华严经

  十地品》:"佛子,何等为菩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ZW)〗。《华严经》"十地品"中详细解说了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过程中,进入这十个阶段的修、入、住、出等方法、境地等。这是《华严经》的核心部分,历来受到佛家的重视。

  金刚藏说十地后,"默然而住,不复分别。"诸菩萨请金刚藏解说,但金刚藏认为诸佛智能,难解思议,世间无双,因此不愿轻易解说:"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我念佛智能,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ZW(〗见《华严经

  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册。〖ZW)〗

  如是三请三答,最后诸佛从眉间放光,照一切世间,于是金刚藏菩萨为众生详说菩萨修行十地的意义和修法。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依华严宗所说,十地中前三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主要是说世间善法;中四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主要是说三乘修行之相状;而最后之三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则是说一乘教法。由此,十地诸法,融摄世出世间之一切善法。

  以十地配十波罗蜜,则初欢喜地配施波罗蜜,离垢地…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