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概說
內容提要:《十地品》是《華嚴經》中重要一品。此品主要敘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說法,金剛藏菩薩爲與會大衆說十地法門之行相。大乘佛教將菩薩修行過程分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段,其中十地即自四十一至五十位。《華嚴經
十地品》中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于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菩薩修行之十地的思想很早就傳入了我國,早在大本《華嚴經》譯出之前,其《十地品》的異譯《漸備一切智德經》、《十住經》等就已經先期譯出並在社會上流傳。關于菩薩修行的十地之教說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大影響,南北朝時期的地論師就是因研究解說《華嚴經
十地品》的《十地經論》而得名。本文依《華嚴經》的十地思想,對大乘佛教菩薩修行的十地內容以及其對中國佛教發展之影響作了概要論述。
關鍵詞:《華嚴經》 菩薩修行 十地
作者介紹:業露華,生于1952年生,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此經的漢譯本主要有東晉佛陀跋陀羅(359-425)譯出的六十卷本《華嚴經》,以及唐實叉難陀(652-710)所譯的八十卷本《華嚴經》。此外本經的一些單品很早就傳入我國,據法藏《華嚴經傳記》中記:後漢時月支國沙門支谶(支婁迦谶)曾譯有《兜沙經》一卷,是大本《華嚴經》"如來名號品"和"光明覺品"的一部分構成;叁國時吳支謙譯出的《菩薩本業經》一卷,即依大本《華嚴經》的"淨行品"而成;西晉竺法護譯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即大本《華嚴經》之"十地品"的異譯,等等〖ZW(〗法藏撰《華嚴經傳記》卷一,見《大正藏》第51冊〖ZW)〗。
《華嚴經》在中國流傳十分廣泛,其教義思想對中國佛教史和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發展曾産生過重大影響,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形成亦起過重要作用。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除華嚴宗以《華嚴經》爲宗經,主要闡述和發揮華嚴教義和華嚴思想之外,《華嚴經》的教義思想還與法相唯識學、天臺教義、淨土思想的流傳和發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除佛教外,經過中國學者發揮和闡述的《華嚴經》教義思想還對中國傳統思想史的發展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宋明理學就與華嚴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宋明理學的基本概念"理"就是來源于《華嚴》思想。華嚴宗的法界觀分爲 "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其教義著重闡述由"理"和"事"構成的四重法界之間的關系,因此"理"是華嚴宗的一個重要的概念〖ZW(〗華嚴法界觀,將宇宙一切法分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個層次並加以詳細說明。爲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基本教義。參見《華嚴經旨歸》、《華嚴法界玄鏡》、《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等。〖ZW)〗。宋明理學講"天理"和"人欲",理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闡述"天理"和"人欲"之關系。華嚴宗所說的"理",主要指的是佛性、真如,也即是最高的、終極的真理;而宋明理學則以封建的倫理綱常爲天理,爲永恒不變的最高原則〖ZW(〗朱熹說,"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朱子語類》卷一),又說:"所謂天理,複是何物
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見《朱文公文集
答吳鬥南》)。〖ZW)〗。可見這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華嚴經》中提出的"十方成佛"思想以及"萬法唯心"之說,都是佛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華嚴經》在菩薩修行"十地"的第六地中提出了"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之說〖ZW(〗《華嚴經
十地品》在說第六解釋一心緣起地時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見《大正藏》第10冊。〖ZW)〗。前者擴大了衆生修行成佛的範圍,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擴大到一切有情,使佛教修行者都有成佛的希望。後者則是佛教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表述。這些學說一經提出,對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影響極大。在修行理論和修行方法上,《華嚴經》還具體提出並描述了大乘佛教菩薩修行實踐過程中經曆的各個階段以及具體行法。經中具體將菩薩修行的各個階段依次分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並提出依此漸次修行,必將深入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
菩薩修行十地,即大乘佛教菩薩修行依次而進的十個階位,這種思想很早就傳入了我國。早在大本《華嚴經》傳入我國之前,西晉竺法護譯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姚秦鸠摩羅什譯的《十住經》,都是《華嚴經
十地品》的異譯本。南北朝時期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個佛教義學流派"地論學派",就是因研究《十地經論》而得名。《十地經論》是解釋《華嚴經
十地品》所說的關于菩薩修行十地之內容的一部論著,凡十二卷。原本由印度世親論師所著,北魏時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出,略稱《十地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關于《十地經論》的翻譯,《續高僧傳
道寵傳》中說:"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勒那摩提在大極殿。各有禁衛,不許通言,校其所譯,恐有浮濫。始於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訖。及勘雠之,惟雲:有不二不盡;那雲:定不二不盡。一字爲異,通共驚美,若奉聖心。"〖ZW(〗 《續高僧傳》卷七,見《大正藏》第50冊。〖ZW)〗
這是說《十地經論》翻譯的。《十地經論》譯出後,當時北方形成了一股研究《地論》的熱潮。對于《十地經論》的研究,最終促進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地論學派的發展。弘揚《十地經論》思想的一批論師就被稱爲"地論師"。由于地論師中對于《十地經論》的見解各有差異,所以當時的地論學派還分爲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關于地論師的南北兩道說,湛然在《法華文句記》中說是因爲當時從相州到洛陽之官道分南北兩道,而兩派地論師分別分布于此兩道,因此而得名〖ZW(〗《法華文句記》叁十卷,唐湛然法師著,是解釋隋代智者大師《法華文句》的著作,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四冊。〖ZW)〗。但道宣在《續高僧傳
道寵傳》中說:"寵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憑範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當現兩說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這主要是從理論學說不同來區分兩派。所謂"當現兩說"是指佛性當常與現常之區別。北道主阿賴耶識,以衆生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是"當果而現",所以如來稱"當常";而南道派則主如來藏自性清淨,本來具足,因此衆生佛性是"本有現常"。
《十地品》在《華嚴經》七處九會中第六會中所說〖ZW(〗 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卷《華嚴經》爲七處八會,而實叉難陀譯的八十卷本則爲七處九會。〖ZW)〗。此會主要敘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說法的情況:據經中說,佛陀于他化自在天宮,時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叁昧,受到諸佛稱贊並摩頂。這時金剛藏菩薩從定中起,向與會諸大衆說出十地的名稱。有解脫月等諸菩薩請他解說十地的意義以及修行方法,諸佛放光加以神力,于是金剛藏菩薩便向與會大衆演說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ZW(〗參見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
十地品第二十六》,《大正藏》第10冊。以下引《華嚴經》均依八十卷本〖ZW)〗。
《十地品》在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華嚴經》中爲第23至27卷,在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本中爲第34至39卷。大乘佛教將菩薩修行過程分爲五十二個階段,稱五十二位。此五十二位,據《華嚴經》說,則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覺、妙覺位。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依經中說,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爲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衆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爲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爲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爲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前叁十位。《華嚴經》中所說"十地"的具體名目依次爲: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ZW(〗見《華嚴經
十地品》:"佛子,何等爲菩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爲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叁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ZW)〗。《華嚴經》"十地品"中詳細解說了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過程中,進入這十個階段的修、入、住、出等方法、境地等。這是《華嚴經》的核心部分,曆來受到佛家的重視。
金剛藏說十地後,"默然而住,不複分別。"諸菩薩請金剛藏解說,但金剛藏認爲諸佛智能,難解思議,世間無雙,因此不願輕易解說:"菩薩行地事,最上諸佛本,顯示分別說,第一希有難。......我念佛智能,最勝難思議,世間無能受,默然而不說。"〖ZW(〗見《華嚴經
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冊。〖ZW)〗
如是叁請叁答,最後諸佛從眉間放光,照一切世間,于是金剛藏菩薩爲衆生詳說菩薩修行十地的意義和修法。
關于十地的意義,各宗因所據教義有別,往往有不同的解說,依華嚴宗所說,十地中前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主要是說世間善法;中四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主要是說叁乘修行之相狀;而最後之叁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則是說一乘教法。由此,十地諸法,融攝世出世間之一切善法。
以十地配十波羅蜜,則初歡喜地配施波羅蜜,離垢地…
《《華嚴經》十地品概說(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