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講要
吳立民
不弄清華嚴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講,所以我在講密教之前還是要講講華嚴的道理。所謂教在華嚴,行在叁密。實踐啦,就是密教的實踐啦,他的修行,行在叁密;但是他的理論呢,教在華嚴。要懂得一些華嚴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按大乘的經典來說,釋迦牟尼最初講的,他成道之後,最初講的一部經是《華嚴經》。講華嚴,佛教形容他,“日照高山”,等于太陽出來了。佛第一個講的法是華嚴,這個華嚴講的時候,所謂稱“性而談”,講佛自己的境界,釋迦牟尼稱性而談,所以講的非常深奧,結果二乘的人,聲聞緣覺的人聽不懂,紛紛告退,離席了,聽不懂走了。因爲華嚴講的道理是佛的境界,不是講的菩薩的境界,也不是緣覺聲聞的境界。比如,我們以前講小乘,講業力,講四谛,講十二因緣,那是小乘的境界。後來講唯識,講空性,講中觀,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現在講華嚴了,才是佛的境界。所以這比四谛十二因緣,比中觀唯實,要高一個層次,更圓滿了。佛,稱性而談,所以過去講華嚴宗,是窮理盡性,徹因赅果,性和理都窮盡了,這麼所以叫“華嚴教海”,華嚴的教義像海一樣,華嚴教海,汪洋縱容,廣大齊備,形容華嚴的道理。因爲密教的事相,這個曼陀羅那個曼陀羅,怎麼加怎麼持,爲什麼一個普通的衆生他可以變成佛,講這些個道理,你要是不明白華嚴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道理,很難想得通。講到哪兒都是謎,沒個道理說得清楚。所以我想了一下,還是要講講華嚴。講華嚴,不可能把華嚴的東西全部講了,只是講他個大要。本來今天應該講密乘,爲了了解,講密宗的方便,我在講密宗之前,還是講講華嚴。
華嚴的經典很多,華嚴是龍樹菩薩傳來的。華嚴的經典結集不是像其他的經典,由哪一個懂經的,懂密的,跟佛接近的,他講出來,大家認證,形成一部經,華嚴經他不是這樣結集的。佛說了華嚴以後,這個經典就藏在龍宮裏,《華嚴經》是藏在龍宮裏,開始並沒有傳到人間。是龍樹菩薩到龍宮去了,看了一遍,他記得了,把他記得的誦出來了,就傳出來了。但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裏看到誦出來,是略本,是很簡單的一個《華嚴經》。完整的《華嚴經》在龍宮裏頭,誰也沒見過,那是廣本。廣本和略本呢,廣本不曉得多好多。略本就是現在流傳在人間的這個本子。現在傳到中國的呢,也有多少不同。最早的有《四十華嚴》,後來有《六十華嚴》,60本的《華嚴》,再後來是80本的《華嚴》。
《華嚴經》啊,華嚴經講的什麼東西呢
講的佛的境界。不是講四谛十二因緣、講中觀唯識,那是菩薩的境界。華嚴他是講佛的境界,佛究竟是什麼境界
佛的境界,在《華嚴經》來講,他講了很多,但是我們概括地講,就兩個字——法界。釋迦牟尼,《華嚴經》講整個的法門,他把萬事萬物一切法門,用“法界”兩個字給概括了。所以華嚴宗又叫“法界宗”。這個法界,我們不要一講法界,就想到世界。我們世界,這個宇宙吧,拿我們現前腦筋所能夠想象的宇宙,比之于華嚴宗所說的法界,那就差得遠,我們想像得很有限,華嚴經講的法界了,廣大無邊,重重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普通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這麼一個世界,因爲是佛的境界,徹底有了一切智,道種智,證得了這種智慧的人,就是把我們的八識能夠圓滿轉成四智的人,他才能體會到這種法界的境界。
華嚴宗講的法界的道理很多,他把整個的法界,爲了說明的方便,他歸納了四個法界:1 事法界;2 理法界;3 事跟理無礙的法界;4 事事無礙法界。
實際上,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都是爲了說明第四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來建立的,真正講法界就一個一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因爲一般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得一層一層的來說,先說事法界,然後說理法界,然後再說事理無礙法界,最後說事事無礙法界。那麼前頭叁個都是第四個的說明,真正的四個法界都具備的,真正的,統一的,完整的法界,就是一個事事無礙法界。
佛的境界,他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不但是超空間、超時間,他事事無礙了,這個才是真正的,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絕對的神通。佛的這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頭,是沒有什麼生啊死,沒有什麼涅NB231不涅NB231,沒有什麼佛不佛,他是事事無礙了。
爲了說明,華嚴宗的名相也不少,限于時間,我寫在板書上的,知道有這麼個說法就可以了。這重點還是要講的,事事無礙法界,我從後面講,前面也可以明了。我們把主要的、精要的講了,其他的,找找書看,還是容易明白的。
爲了講事事無礙的法界,講佛的境界,我們一定要把四個方面的道理要弄清楚:互入、互攝、全體、無礙,把這四個東西弄清楚。我們前面講了唯識、講了空性、講了中觀,在那個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講,應該說比較容易懂一點了。
1互攝、互入
互入,比較好說,就是你滲透到我這裏,我也滲透到你那裏去,等于兩個鏡子一樣,這個鏡子的影象反映到那個鏡子裏去了,同時,那個鏡子的影象也反映到這個鏡子裏來了。兩個鏡子相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互相滲透,這個叫互入。
我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互入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個法界,它通啊,不然你是你、我是我,兩不相幹,法界就不一統啊。華嚴講法界,首先講事物之間的互相關系。第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爲什麼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事物,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大家我靠你,你靠我,這個東西才成功,缺一不可。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緣又是哪裏的
緣是互起條件,同時而起,事物才能成功。我講緣起已講了,既然事物都是互相緣起的,有互依性,我要依靠你,你要依靠我。父母跟子女,沒有父母也就沒有子女,同樣的沒有子女也沒有父母,父母和子女本身是互依的。人與人的關系,不管你是人際的關系也好,社會什麼關系也好,或者其他什麼關系也好,只要成爲一個關系,必然是互依的,你靠我,我靠你。正是因爲事物的緣起都是互相依賴的,所以它可以互入,必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的。互入要弄清楚,萬事萬物都互相交涉。因爲是互入的,所以《心經》裏頭講啊,“色即是空”,講互入的道理。這個,我再說明一下,我現在講的,從講空性以來,我講,本來不是我們現代科學知識、常識,這個思維來想象的,如果我們用科學(邏輯思維),用我們常識的想象來考慮這些問題,想不進去的。我講了,講這些道理,如果我們深深地體會的話,深一層體會的話,我們要打破我們常規的思想思路,把思維的模式,這個思路轉變一下。我們平常,常識的想法,按佛教來說,上次也講過,總是有執著,總是抓住一個東西不放的,按唯識講話,就是“我的,我的”。思路打不開,總是偏執的,你不是抓到“有”,就是抓到“無”;不是抓到這個,就是抓到哪個。他不了解這個東西的空性。現在呢,要打破,不走常規的思惟路子,跳出這個圈子,把思路打開一點,來觀察,來想一想,有的可能想得通一點,想得開一點。不然的話,我們下面講的,如果以常識來看,不大容易想得通。不大容易想得通就成了天方夜譚,神話了。因爲華嚴,爲什麼他是講的佛的境界,確實是在不可思不可議的情況下,勉強說出來的東西,已經是勉強了,我們再勉強來說,所以思路上一定要轉,要調整一下,超脫一下,其實這是使我們智慧來開發,你跳出一個思維的路子,不走我們常識思維的路子,這對我們的思惟、大腦的開發會有好處。
這是一個,互入,萬事萬物都是互相滲透的,相攝入的,我攝入到你哪裏去,你攝入到我這裏進來,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我依靠你而有,你也依靠我而有。這就是互相攝入,互相依賴,萬物相依呀。
什麼叫互攝呢
這個概念,如果說互入像兩個鏡子互照一樣,那麼互攝就等于波跟波相碰一樣,水的波浪,這個水的波浪和那個水的波浪相碰,那就不是什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互入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有一個彼一個此,如果互攝,那就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彼就是此,此就是彼;那真是不分彼此。互入還有個彼此,互攝就沒有彼此了。你看,兩個波相碰,波的本體都是水,水跟水相碰,你說哪一個是前波,哪一個是後波
它是一體的東西,它互攝了,我們萬事萬物的本體都是互攝的,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這就是互攝。如果這個原理成立,這個茶杯就是電燈,這個電燈就是茶杯;我這個人就是電腦,電腦就是我這個人;我可以是你,你也可以是我。不然的話,我講密教,講加持,就不好理解,所以我說一定要先講華嚴,我講互入互攝,你要懂這個道理。你這個加持,怎麼來的,想想看,如果說前面互入,“色即是空”的話,那麼互攝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的另一個解釋,就是色和空能夠互入互攝,正是因爲互入互攝,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然的話,一個無自性的東西,空性的東西,怎麼會是物質性的東西,不然就很難得理解,這個彎轉不過來。
還要弄清楚一點,這個互入、互攝是同時的。同時互相起來,同時互相滲透,同時互相依賴,同時互相攝持。是同時的,不是有先有後的。
2全體、無礙
我們再打個比方,互入互攝,比如說,好,我現在問你,這是什麼東西
你說是一杯水,這是常識人答的,你可以說是一杯水;而化學家答複,它是H2O;物理學家又說是純淨的液體;文學家更說那是我描寫的對象……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他的答複也不同,但不管他怎麼答,這一杯水裏頭就是飲料,就是H2O,就是物理學家講的物理現象,也包涵文學家所描述的現象…
《華嚴講要(吳立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