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流出于世的故事(李景邦)

  《華嚴經》流出于世的故事

  李景邦

  (一)我們可以采用甚麼方法、思路理解《華嚴經》(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傳出"與"成典"?

  (二)甚麼是天臺宗的"五時論"?"五時論"如何將《華嚴經》定位?

  (叁)《華嚴經》流出人間的傳說故事怎麼說?

  (四)"龍宮取經"有沒有某種現實背景?

  (五)漢傳與藏傳兩大佛教系統有甚麼《華嚴經》的翻譯版本?

  (六) 天臺宗"五時"論裏所描述佛陀說法的次序,是不是曆史記錄?

  (七) 佛陀在"鹿野苑"說法這回事怎麼說?

  (八) 究竟有沒有蛛絲馬迹顯示佛陀宣講《阿含經》前,曾經在人間向若幹人等講過《華嚴經》?

  (九) 爲甚麼"初轉*輪"(第一次說法) 是指"鹿野苑"說法,而不是指宣講《華嚴經》?

  (十)"《華嚴經》乃首說之經"這個故事又有甚麼深層含義?

  (一)我們可以采用甚麼方法、思路理解《華嚴經》 (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傳出"與"成典"?

  《華嚴經》(梵文Avatamsaka Sutra) 全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飾)經》(梵文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 Sutra)。《華嚴經》是佛經,屬于"印度大乘佛教"的典藉,它的"傳出"與"成典",正如其他大乘佛典一樣,是可以分成兩個角度講;

  (a) 從佛教信仰理念的層面講

  (b) 從佛教文獻的曆史考證層面講

  (二) 甚麼是天臺宗的"五時論", "五時論"如何將《華嚴經》定位?

  我們先從信仰理念起講,"天臺宗"與"華嚴宗"本身是在中國漢地才建立起來的兩個佛教宗派,並非像"禅宗"或其他宗派般,在印度早已確宗立派。"天臺宗、華嚴宗"再加上"禅宗"皆是"漢傳佛教"(中國佛教) 系統內最具中國文化色彩、最具中國哲學味道與思惟方式的宗派。這叁宗派的思想,是中印兩國高度智慧古典哲學文化的結晶品。

  "天臺宗"有"五時"論,乃將佛陀釋迦牟尼一生的言教(他所講的"經"、所說的"法")依其性質、特色劃分時期,一一排列佛陀四十多年布教每一段時期的獨特教法,當中第一期就是"華嚴時",即佛陀說《華嚴經》道理那段時期。

  依此講法,佛陀最早開示的就是《華嚴經》;據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最高、最正確、最廣闊、最完整、最徹底、最圓滿的覺悟) 後最初的十四日至叁十七日之間,繼續在菩提樹下"入定"。在禅定中佛陀到了"忉利天/帝釋天、夜摩天、兜率天"等不同層次的天界天堂,透過身體"放光"向菩薩 (如文殊、普賢)、神靈 (神、天神、天人) 如實開示自己"徹底覺悟後所體證的佛地、法界",以及解說自己"成佛的經驗"(指圓滿成佛後之"果地"或"佛之境界";"境界"一詞,在此只作表述上的比喻,因爲"徹底的覺悟"原則上是不會被"界"(邊界) 所限,故不言"界"),他一心把"法界"最真實的面貌、宇宙至高的真理 /至高的境界盡情宣說出來,此即《華嚴經》之內容,包括了他在人間所宣講的部份。

  宣說《華嚴經》時,佛陀無疑是以"頓"之方式"說出"這部圓滿之經;所謂"頓"之教法,是指佛陀"頓然而說,利根者即頓然突破、頓然超升、頓然猛進",同時也指佛陀不采用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教法"逐步逐步誘導,而是直接一步顯示"一乘佛法"。

  但是佛陀見到自己所說的證境只適宜利根者;除了部份神靈、菩薩以及大乘利根者能夠明白外,一般衆生(包括聲聞、阿羅漢)根本無法理解,大多數聽者"如盲、如聾、如啞",蓋因程度距離太遠,大多數人有太大局限、有太多障礙,故此無法得著,還覺得佛陀所講的尚未觸及重要的東西。

  于是佛陀重新思考、重新編排自己給予衆生的教法,他運用創造力重新施設種種言說、提供種種方便,將自己的宣講變得有階段性:他決定首先引導人間的非利根者,于是先講較具體、較簡單、較基本、較原始的《阿含經》內容,此即十二年的"阿含時",是原始佛典 /部派小乘佛典之內容,然後再逐步轉入,講大胸襟、大智慧、大廣闊、大眼界兼涉及宏觀宇宙法界的大乘經典內容,計有八年的"方等時"(例如講《維摩經》、《楞枷經》、《勝鬘經》之內容)、十二年的"般若時"(講《般若經》系列,包括《金剛經》、《心經》)、八年的"法華涅槃時"(講《法華經》、《涅槃經》之內容),從此大乘教法愈講愈多、大乘道理也愈講愈豐富,佛陀即采用如是方法協助衆生逐步開拓生命,逐步擴闊胸襟、逐步提升智慧。

  "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統稱"五時",此即"天臺宗"的"五時"論,在漢傳佛教中受到普遍接納,而且近代漢地僧伽教團中華嚴宗理論不及天臺宗理論廣泛流傳,所以現今漢傳佛教普遍采納的,是天臺宗的判教理念。

  "天臺宗"以《法華經》作爲自己宗派的宗經,跟華嚴宗以《華嚴經》作宗經的立場不同,那部經才是最高深、最圓融、最圓滿?天臺、華嚴兩宗自然意見不會相同。縱使如此,天臺宗的"五時"論始終認爲"最初說"的那部經(《華嚴經》)與"最終說"的那部經 (《法華經》、《涅槃經》) 是佛家義理境界最偉大、最深奧的經典,其他佛教宗派雖然未必認同這叁部是"圓滿之經",但對"法華、華嚴"二經的判詞也不會相距太遠。

  (叁)《華嚴經》流出人間的傳說故事怎麼說?

  說回《華嚴經》的故事,話說佛陀這組說法的內容(即《華嚴經》)後來由文殊菩薩與阿難尊者結集起來,文殊菩薩見機緣未具,決定暫將《華嚴經》收藏"龍宮"內。人間歲月計算的五百年至七百年後,"龍樹菩薩"住世 ("龍樹"是真正的曆史人物),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已出現了百多、二百年,龍樹在南印度讀過某些大乘經,但流傳數量不多,他感覺不足,于是遊遍印度各國搜羅大乘佛經,但所得的皆殘缺不全。

  後來他在北印度雪山 (喜瑪拉雅山) 碰上"大龍菩薩"(或"大龍比丘"),"大龍"將他引入"龍宮",據稱龍樹獨坐一"水精"地臺密室中 (暗示他正在禅定、入定),"大龍菩薩"即能將他引入大海"龍宮"。在"龍宮"裏龍樹研讀了不少深奧的大乘佛典,他將《十萬頌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大乘佛典取回人間,著手整理後加以弘揚。

  另有傳說《十萬頌般若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地"取回印度 ("龍地"並非傳說中的"龍宮",話說是當時中亞洲的"大夏國"),故稱"龍藏"。"龍藏"在人間出現,是佛陀入滅後約五百年,即大乘佛教崛起以及龍樹在世的時代。另外話說龍樹也在南印度的"南天鐵塔"中取得密教典藉,然後將其傳到人間。

  又稱龍樹當時在"龍宮"見到上、中、下叁本《華嚴經》,他認爲上、中兩本過繁,不宜人間,于是只將下本(十萬偈本) 取出。無論真相如何,據說西藏譯出並保留了這"十萬偈本"。

  (四 )"龍宮取經"有沒有某種現實背景?

  正所謂"任何神話、傳說的背後均有某些事實基礎",印度民間相信"龍/龍神"是靈界"天龍八部"中之一族神靈 (其實印度人傳說中的"龍"比較接近"蛇"這類生物),依人類學家、曆史學家的推論,"龍/龍族"有可能是指某些"拜龍神的部落"或"以龍作爲圖騰崇拜的部落(視龍爲自己的祖先)"。 印度人有"龍族(龍神)居于雪山或大海"之說,故此"龍宮"極可能是長居喜瑪拉雅山的人(包括婆羅門教信衆)蓋出來祭祀龍神的廟宇或場地,內裏藏著某些大乘佛典也並非絕無可能,因爲印受諸宗教間盛行辯論,所以任何宗教都有可能收藏其他對手宗教的典藉。

  (五)漢傳與藏傳兩大佛教系統有甚麼《華嚴經》的翻譯版本?

  姑勿論《華嚴經》如何傳出于世,現今此經有"漢語譯本"及"藏語譯本"。

  漢傳佛教譯出的《華嚴經》,計有:

  (1)公元四世紀中東晉佛陀跋陀羅法師譯出34品;60卷;3萬60偈(故稱"六十華嚴")

  (2)公元七世紀唐代實義難陀法師譯出39品;80卷;4萬5千偈(故稱"八十華嚴")

  (3)唐般若法師譯出《入法界品》("四十華嚴")

  藏傳佛教譯出"華嚴"系統諸經45品,據說十萬偈,現存西藏大藏經"甘珠爾"內 ("甘珠爾"指"佛說部",等同經藏、律藏),不少部份仍未有漢譯版本。

  至于原典印度梵文《華嚴經》,暫時被發現剩存的只有內裏之《入法界品》和《十地品》。

  (六)天臺宗"五時"論裏所描述佛陀說法的次序,是不是曆史記錄?

  天臺宗"五時"論裏所描述佛陀說法的次序,其實並非完全合符人類曆史的記錄證據。而且佛陀一生的說法,也非硬性規定自己在一個次序框架之內。原因是佛陀會彈性按照自己當時的環境和機緣,即時決定當下說法的形式與內容,因此這套"五時論"講法,其實只是天臺宗"判教系統"內的一種方便施設,運用"天臺宗"的視點理路,判別各類佛家義理 (見地) 程度之深淺。

  (七)佛陀在"鹿野苑"說法這回事怎麼說?

  如果按照"原始佛典"所記 (以及根據曆史學家的確認),佛陀"初轉*輪"(第一次說法) 應該是在恒河畔波羅奈國 [ Baranasi;今天"瓦拉納西"(Varanasi) ] 附近的"鹿野苑"(Mrgadava;今天"薩爾納特"Sarnath)。

  "鹿野苑"又稱"仙人住處/仙人墮處"(Rsi-Patana),這名字源自印度民間神話。傳說有五百仙人 [ Rsi;"仙人"是古印度修練瑜伽、苦行而得神通 (異能) 的瑜伽士、苦行僧、雲遊僧 ],他們"入定"後用神通飛過此地,突然碰上美女,結果失去禅定與神通,紛紛從天上墮下,從此這地聚居了很多仙人,因而得"…

《《華嚴經》流出于世的故事(李景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