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
李景邦
(一)我们可以采用甚么方法、思路理解《华严经》(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传出"与"成典"?
(二)甚么是天台宗的"五时论"?"五时论"如何将《华严经》定位?
(三)《华严经》流出人间的传说故事怎么说?
(四)"龙宫取经"有没有某种现实背景?
(五)汉传与藏传两大佛教系统有甚么《华严经》的翻译版本?
(六) 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是不是历史记录?
(七) 佛陀在"鹿野苑"说法这回事怎么说?
(八) 究竟有没有蛛丝马迹显示佛陀宣讲《阿含经》前,曾经在人间向若干人等讲过《华严经》?
(九) 为甚么"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是指"鹿野苑"说法,而不是指宣讲《华严经》?
(十)"《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又有甚么深层含义?
(一)我们可以采用甚么方法、思路理解《华严经》 (以致一般"大乘佛典") 的"传出"与"成典"?
《华严经》(梵文Avatamsaka Sutra) 全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饰)经》(梵文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 Sutra)。《华严经》是佛经,属于"印度大乘佛教"的典藉,它的"传出"与"成典",正如其他大乘佛典一样,是可以分成两个角度讲;
(a) 从佛教信仰理念的层面讲
(b) 从佛教文献的历史考证层面讲
(二) 甚么是天台宗的"五时论", "五时论"如何将《华严经》定位?
我们先从信仰理念起讲,"天台宗"与"华严宗"本身是在中国汉地才建立起来的两个佛教宗派,并非像"禅宗"或其他宗派般,在印度早已确宗立派。"天台宗、华严宗"再加上"禅宗"皆是"汉传佛教"(中国佛教) 系统内最具中国文化色彩、最具中国哲学味道与思惟方式的宗派。这三宗派的思想,是中印两国高度智慧古典哲学文化的结晶品。
"天台宗"有"五时"论,乃将佛陀释迦牟尼一生的言教(他所讲的"经"、所说的"法")依其性质、特色划分时期,一一排列佛陀四十多年布教每一段时期的独特教法,当中第一期就是"华严时",即佛陀说《华严经》道理那段时期。
依此讲法,佛陀最早开示的就是《华严经》;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最高、最正确、最广阔、最完整、最彻底、最圆满的觉悟) 后最初的十四日至三十七日之间,继续在菩提树下"入定"。在禅定中佛陀到了"忉利天/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等不同层次的天界天堂,透过身体"放光"向菩萨 (如文殊、普贤)、神灵 (神、天神、天人) 如实开示自己"彻底觉悟后所体证的佛地、法界",以及解说自己"成佛的经验"(指圆满成佛后之"果地"或"佛之境界";"境界"一词,在此只作表述上的比喻,因为"彻底的觉悟"原则上是不会被"界"(边界) 所限,故不言"界"),他一心把"法界"最真实的面貌、宇宙至高的真理 /至高的境界尽情宣说出来,此即《华严经》之内容,包括了他在人间所宣讲的部份。
宣说《华严经》时,佛陀无疑是以"顿"之方式"说出"这部圆满之经;所谓"顿"之教法,是指佛陀"顿然而说,利根者即顿然突破、顿然超升、顿然猛进",同时也指佛陀不采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逐步逐步诱导,而是直接一步显示"一乘佛法"。
但是佛陀见到自己所说的证境只适宜利根者;除了部份神灵、菩萨以及大乘利根者能够明白外,一般众生(包括声闻、阿罗汉)根本无法理解,大多数听者"如盲、如聋、如哑",盖因程度距离太远,大多数人有太大局限、有太多障碍,故此无法得著,还觉得佛陀所讲的尚未触及重要的东西。
于是佛陀重新思考、重新编排自己给予众生的教法,他运用创造力重新施设种种言说、提供种种方便,将自己的宣讲变得有阶段性:他决定首先引导人间的非利根者,于是先讲较具体、较简单、较基本、较原始的《阿含经》内容,此即十二年的"阿含时",是原始佛典 /部派小乘佛典之内容,然后再逐步转入,讲大胸襟、大智慧、大广阔、大眼界兼涉及宏观宇宙法界的大乘经典内容,计有八年的"方等时"(例如讲《维摩经》、《楞枷经》、《胜鬘经》之内容)、十二年的"般若时"(讲《般若经》系列,包括《金刚经》、《心经》)、八年的"法华涅槃时"(讲《法华经》、《涅槃经》之内容),从此大乘教法愈讲愈多、大乘道理也愈讲愈丰富,佛陀即采用如是方法协助众生逐步开拓生命,逐步扩阔胸襟、逐步提升智慧。
"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统称"五时",此即"天台宗"的"五时"论,在汉传佛教中受到普遍接纳,而且近代汉地僧伽教团中华严宗理论不及天台宗理论广泛流传,所以现今汉传佛教普遍采纳的,是天台宗的判教理念。
"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自己宗派的宗经,跟华严宗以《华严经》作宗经的立场不同,那部经才是最高深、最圆融、最圆满?天台、华严两宗自然意见不会相同。纵使如此,天台宗的"五时"论始终认为"最初说"的那部经(《华严经》)与"最终说"的那部经 (《法华经》、《涅槃经》) 是佛家义理境界最伟大、最深奥的经典,其他佛教宗派虽然未必认同这三部是"圆满之经",但对"法华、华严"二经的判词也不会相距太远。
(三)《华严经》流出人间的传说故事怎么说?
说回《华严经》的故事,话说佛陀这组说法的内容(即《华严经》)后来由文殊菩萨与阿难尊者结集起来,文殊菩萨见机缘未具,决定暂将《华严经》收藏"龙宫"内。人间岁月计算的五百年至七百年后,"龙树菩萨"住世 ("龙树"是真正的历史人物),当时"大乘佛教"在印度已出现了百多、二百年,龙树在南印度读过某些大乘经,但流传数量不多,他感觉不足,于是游遍印度各国搜罗大乘佛经,但所得的皆残缺不全。
后来他在北印度雪山 (喜玛拉雅山) 碰上"大龙菩萨"(或"大龙比丘"),"大龙"将他引入"龙宫",据称龙树独坐一"水精"地台密室中 (暗示他正在禅定、入定),"大龙菩萨"即能将他引入大海"龙宫"。在"龙宫"里龙树研读了不少深奥的大乘佛典,他将《十万颂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佛典取回人间,著手整理后加以弘扬。
另有传说《十万颂般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地"取回印度 ("龙地"并非传说中的"龙宫",话说是当时中亚洲的"大夏国"),故称"龙藏"。"龙藏"在人间出现,是佛陀入灭后约五百年,即大乘佛教崛起以及龙树在世的时代。另外话说龙树也在南印度的"南天铁塔"中取得密教典藉,然后将其传到人间。
又称龙树当时在"龙宫"见到上、中、下三本《华严经》,他认为上、中两本过繁,不宜人间,于是只将下本(十万偈本) 取出。无论真相如何,据说西藏译出并保留了这"十万偈本"。
(四 )"龙宫取经"有没有某种现实背景?
正所谓"任何神话、传说的背后均有某些事实基础",印度民间相信"龙/龙神"是灵界"天龙八部"中之一族神灵 (其实印度人传说中的"龙"比较接近"蛇"这类生物),依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推论,"龙/龙族"有可能是指某些"拜龙神的部落"或"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部落(视龙为自己的祖先)"。 印度人有"龙族(龙神)居于雪山或大海"之说,故此"龙宫"极可能是长居喜玛拉雅山的人(包括婆罗门教信众)盖出来祭祀龙神的庙宇或场地,内里藏著某些大乘佛典也并非绝无可能,因为印受诸宗教间盛行辩论,所以任何宗教都有可能收藏其他对手宗教的典藉。
(五)汉传与藏传两大佛教系统有甚么《华严经》的翻译版本?
姑勿论《华严经》如何传出于世,现今此经有"汉语译本"及"藏语译本"。
汉传佛教译出的《华严经》,计有:
(1)公元四世纪中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译出34品;60卷;3万60偈(故称"六十华严")
(2)公元七世纪唐代实义难陀法师译出39品;80卷;4万5千偈(故称"八十华严")
(3)唐般若法师译出《入法界品》("四十华严")
藏传佛教译出"华严"系统诸经45品,据说十万偈,现存西藏大藏经"甘珠尔"内 ("甘珠尔"指"佛说部",等同经藏、律藏),不少部份仍未有汉译版本。
至于原典印度梵文《华严经》,暂时被发现剩存的只有内里之《入法界品》和《十地品》。
(六)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是不是历史记录?
天台宗"五时"论里所描述佛陀说法的次序,其实并非完全合符人类历史的记录证据。而且佛陀一生的说法,也非硬性规定自己在一个次序框架之内。原因是佛陀会弹性按照自己当时的环境和机缘,即时决定当下说法的形式与内容,因此这套"五时论"讲法,其实只是天台宗"判教系统"内的一种方便施设,运用"天台宗"的视点理路,判别各类佛家义理 (见地) 程度之深浅。
(七)佛陀在"鹿野苑"说法这回事怎么说?
如果按照"原始佛典"所记 (以及根据历史学家的确认),佛陀"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应该是在恒河畔波罗奈国 [ Baranasi;今天"瓦拉纳西"(Varanasi) ] 附近的"鹿野苑"(Mrgadava;今天"萨尔纳特"Sarnath)。
"鹿野苑"又称"仙人住处/仙人堕处"(Rsi-Patana),这名字源自印度民间神话。传说有五百仙人 [ Rsi;"仙人"是古印度修练瑜伽、苦行而得神通 (异能) 的瑜伽士、苦行僧、云游僧 ],他们"入定"后用神通飞过此地,突然碰上美女,结果失去禅定与神通,纷纷从天上堕下,从此这地聚居了很多仙人,因而得"…
《《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李景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