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李景邦)▪P2

  ..续本文上一页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之名。又因为经常有野鹿栖宿此地,故称"鹿野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所雕刻"两鹿围于*轮左右两边"的屋顶装饰,即表达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这事件。

  佛陀心目中的说法对象,原本是自己最初求道时期的两位外道瑜伽导师,分别是"阿罗逻迦兰"仙人(Arada Kalama;他同时也是一位婆罗门)以及"优陀罗罗摩子"仙人 (Udraka;当时顶尖的瑜伽士),然而佛陀用神通 (异能)悉知两位导师都已离世,于是他转向五位"苦行僧"(五比丘) 说法。这"五比丘"原是"净饭王"(佛陀父亲) 的勇士,被授命跟随悉达多 (成道前的佛陀),陪著他一起苦修,目的是看顾他生活、视察他修行的情况,然后向"净饭王"汇报。

  佛陀在首次说法中 ("初转*轮") 讲的是"中道、四圣谛、八正道",随后讲"五蕴、无我",那是原始佛典《阿含经》之内容,这一点基本上在佛教界整体系统(南传、汉传、藏传) 中得到共识,没有甚么争议或分歧。由于"先说《华严经》才说《阿含经》"这套讲法历史证据不足,而"初转*轮乃讲原始佛典"又来得证据确凿,所以"初转*轮讲的是《阿含经》"这讲法在佛教史上早已陈词结案。

  (八)究竟有没有蛛丝马迹显示佛陀宣讲《阿含经》前,曾经在人间向若干人等讲过《华严经》?

  "原始佛典"如《增一阿含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等都有描写佛陀刚成道后享受禅悦与法乐之际,忽然想起应否将自己所体证、所经验到那奥妙难懂的"甚深缘起道理"告诉其他人 ("甚深缘起道理"可以理解为华严宗所说的"法界缘起"或"华藏世界"),抑或不要再留在人间继续浪费自己的心力。他反覆思量应否仿效当时印度其他得道的圣者、仙人那般,远离世俗,保持沉默,成为"沉默的圣者"[ 或成为一位"辟支佛"(pratyekabuddha)] 算了。

  这个"犹豫不决"("应否住世向众生说法") 反映了出现某种目标完成之后 (指"自利、自己解脱/觉悟"这个目标) 的空虚感觉,故此有需要将心念进阶到另一层更高、更远大的目标 (指"利他等启发他者解脱/觉悟"的度众活动)。

  但更重要的是,"犹豫不决"更似暗示了佛陀的的确确曾经零星的、随意的向了若干人等讲过多少比较深奥的证悟内容 (例如某些类似《华严经》之内容),但当他见到这若干人等的反应"如盲如聋如哑"之后,少不免心灰起来、犹豫起来,这个"负面经验"便演变出后世云云传说:佛陀首讲的是《华严经》,却是一场"失败的实验"。

  以上当然只是揣测,缺乏历史证据。这件事在历史时空实境上可能真正发生过,但也可能只发生在佛陀的心识或脑海里;大家不要忘记佛陀成道之后,仍然继续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了 三十七天。

  既然缺乏历史证据,所以上述情况纵使真正发生过,也不会被当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不会被当作真正的"第一次说法"("初转*轮")。至于佛陀升上天界向诸神 (天人) 以及各大菩萨讲《华严经》又是怎么一回事?孰真孰假?由于那些空间次元 (度) 大大超越了人类凡夫所能认知、所能经验的范畴,故此从人类历史记录而言,此等传说或"事件"既然无法被观察、被肯定(或被否定),自然不会被当作真正人间历史、也不会被认真的看待。

  (九)为甚么"初转*轮"(第一次说法) 是指"鹿野苑"说法,而不是指宣讲《华严经》?

  除了是因为"鹿野苑说法"具备人间历史证据之外,最主要还是这次说法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a)透过跟十分了解当时各类沙门思想的"五比丘"辩论,佛陀首次采用语言说话确立 (并逐步完备) 自己的基础理论 (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品等"原始佛理")。

  (b)不单只是佛陀第一次在人间,以语言说话的方式向世人展开正法,而且是佛陀第一次在人间说法得以成效;五比丘皆先后明白佛陀的教理,并愿意接受和奉行。

  (c)五比丘随即组成一个雏型"僧伽团";此乃第一批"佛教沙门"(佛教出家僧众)、第一批实践佛陀教法的修行集团(或教团)、第一批由"悉达多乔达摩大沙门"所带领的团体,这小小"僧伽团"逐渐成为了日后教化世人的"佛教核心小组"。

  (d)换句话从那一刻开始,佛、法、僧"三宝"当下具足。而"佛教"作为一个"修行集团"的建制、作为一个"佛陀式教育"的建制、甚至作为日后一个"宗教"的建制,当下正式成立。

  因此从人类历史意义、或从佛教史意义而言,"鹿野苑说法"的确比他先前在人间略为宣讲《华严经》这事件的意义重大得多,所以被定性为"初转*轮"的,必然会是"鹿野苑说法",而不会是先前宣讲《华严经》那时段(倘若这事件先前真正发生过),更何况至少有一个佛教系统(南传佛教系统)根本不承认《华严经》(或其他大乘佛经)具备"权威性"。

  (十)"《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又有甚么深层含义?

  其实不单只天台宗相信"《华严经》乃首说之经",其他大乘佛教宗派对这个意念也普遍的受落。正所谓"任何神话、传说的背后均有某些事实根据、某些事实基础",天台宗的"五时"论虽然未必处处是历史事实,却说出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是"由上而下"的建立起自己知见之次第。

  有何印证?话说佛陀见到"人间"(《华严经》里借用佛陀时代的"声闻、比丘、沙门"作为代表) 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所说的证境 (即《华严经》),若此属实,这事件的确可能导致佛陀一度失却信心,甚至一度心灰意泠,踌躇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世间说法,毕竟自己所体验到的真理太深奥、太难明,只怕世人受不了!不如直入涅槃罢!

  另方面这个故事也间接反映出,佛陀如果要在当时被视作正统宗教、哲学建制的婆罗门教主导气候下,建立起反婆罗门教的新思潮、新宗教,以及建立起反对其他沙门思想("六师外道")的势头,是需要何等大的勇气、坚持、意志力!

  这个故事即显示佛陀开始时也没有把握,但最终他的"慈悲心"带动了他"一念决定"向众生说法、又带动了他的心念转向"利他"之度众活动、更带动了他的成就不单只局限于另一位"辟支佛"/缘觉/独觉"而已。由于"一念间决定说法",佛陀便创立了日后的"佛教"。

  从这刹那,佛陀重新思考、重新编排自己将要给予众生的教法;他尝试施设种种言说与方便,用来配合不同根器、不同性情、不同背景的众生,自此之后,佛陀的宣讲便变得有阶段性(次第)。

  因此"《华严经》乃首说之经"这个故事虽然未算是人间历史的事实,但它背后的深层含意却道出了另一真相;它间接显示了佛陀建立"施设"与"方便"("次第法") 的心路历程,又说明了"佛境本身无从可说,但为了众生受益,佛陀权宜的安立由最高至最低 (由上而下) 一步一步的次第法 (阶段),然后依照环境作阶段性开示、依照弟子根器而作教育,方便弟子(凡夫)由最低至最高(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学习与修持,直至解脱、证入空性、成佛为止"。至于"次第法"所触及的其他问题,可参阅笔者《有关佛陀施设次第法的种种疑问》一文。

  作者介绍

  李景邦,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加拿大亚尔百达省立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曾在加国大学学生会内推动介绍佛教的活动。九十年代皈依佛教,主张"佛理通识";建议大家以跨越佛教系统的胸怀,尊重并且有系统认识佛教不同宗派、佛理不同层面的知见。近年有参与佛理跟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交流,以及推动"佛理普及化"兼"佛理跟现代文明理念融通"的活动,希望能够将佛理推介给年青一代以及其他不同年龄类别的普罗大众。

《《华严经》流出于世的故事(李景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