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萬法唯識”,“叁界唯心”,只有“識”“真如”才是恒常不變之實有,這種境界,是佛門最高義旨,而非事相之物,故稱“勝義無性”。概言之,·“無性”是指無“自然性”、無“遍計所執性”,而“非性全無”。“叁無性”與“叁性”貌似對立之命題,實爲互補互證的判斷,體現了以玄奘爲代表的中國唯識宗,雖屬大乘有宗,但仍吸取大乘般若空宗的中道觀,具有反對任何邊見和執著的辯證思維。
法藏按歸照“叁無性”的次序,首證“顯無相”;他說: “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這即是說,金獅的相狀雖然是存在的,但卻是金體(喻真如、真理,實相)被工巧匠雕琢(喻衆緣)而成,雖有相,但非真相,若從本性上看,金體才是真實存在,離開金體,決無“金獅子”幻相,猶如離開真理,決無片事可得。宋代名僧承遷爲此注道: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故。此則水存以壞波令盡,故經雲: “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了知諸世間,是名爲無相。”承遷的注解,基本上揭示了法藏的“無相””觀,即真理,真如爲實有,緣起之諸法爲幻有,幻有無相,相即無相,這與玄奘唯識學所言的“相無性”句式有異,但義旨卻無差別,法藏在闡明“無相”之後,又依次演“無生”,“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雲無生”。法藏認爲,當人們看見金獅子相狀出現時,只是金體隨緣而成之相,從本性上看,只有金體,沒有其他事相。獅子相狀有生滅變化,但金體卻不會有任何增加和減少,即相狀萬變,而金體不變。這就是“無生”之義。“無相”從現象上講,幻相而非真相,“無生”從本體上講,幻相萬變,而本體不變。幻相緣起無自性,雖生而非生,生即無生。法藏在其他文章中,對“無生”又作進一步闡釋,他說:
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是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法藏在此段文中所說的“塵”,指世間能汙染真性、真心的萬物,他所說的“心”,指萬物之本體“真如”、“真理”、“真心”。他認爲,“心”和“塵”互爲因緣,心法是生起萬物的主要條件,萬物是顯現真心的輔助條件, “心”與“塵”相互“和合”,作爲幻相的萬物(“塵”)才賴以存在,萬物作爲“緣生”而言,本無自性,故雖生亦同無生。法藏以“緣生”論證“無生”,這同玄奘在《成唯識論卷九》中所說的“依此依他立生無性,如此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的觀點,就其以“緣生”而說“生無性”而言,是如出一轍,在邏輯上是相互吻合而無本質差異的。
玄奘與法藏,一講“相無性”、“生無性”,一講“顯無相”、“說無生”,次序相同,用語有異,但二者卻是殊途同歸,名異而實同的。玄奘所指的“相無性”、“生無性”,是從肯定思維出發,承認“相”、“生”的存在,運用緣起論,揭示“相”、 “生”的“無自性”,破除“遍計所執性”並強調“無自性”的“相”、“生”亦是性,“假說無性,非性全無”,而法藏則從否定思維出發,既然“相”、“生”是無自性,那就應視“相”、“生”爲因緣“和合”的幻象,直接予以破除,不存任何執著之念,可以說,玄奘破“遍計”,語氣委婉,而法藏排“執心”,直截了當,這足以證明,法藏的華嚴思想源于玄奘,但又獨具個性特色和風格。
四 精義分合辨
玄奘、法藏作爲盛唐佛門宗主,其佛學思想博大精深,體系嚴密,真可謂義海汪洋,莫測其涯量。他們的思想有分有合,有同有異,猶如佛蓮競相開放,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概而言之,有以下異同:
其同有叁:1.同屬大乘有宗,玄奘和合空有二宗,倡導萬法唯識,承認萬法本源爲“識”。萬法虛幻,由識變現,“識”爲真,“萬法”爲妄;法藏以“真心”、“真理”、“真如”爲萬法之本,萬法及其相狀爲因緣和合之假有,唯有真理爲實體,實性,“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
2.同講唯識“叁性”。玄奘以“叁性”與“叁無性”建構唯識宗的本體論與認知論,而法藏以金獅,巧解“叁性”與“叁無性”,爲華嚴宗的理本論,理事無礙論奠定義學根基。
3.同享中土殊榮。玄奘本人及其唯識學受到唐太宗、唐高宗的贊賞和推崇,風行河洛兩京與中原地區,法藏的華嚴義理爲武則天首肯被封爲賢首大師。玄奘、法藏在唐代都受到僧俗衆生的欽崇與擁戴。
玄奘、法藏的學說,其異亦有叁:
1.玄奘所言之“識”有唯一性,又有多樣性。就其萬法唯識而言“識”爲一;就其識分叁類八種而言,“識”爲多,因此,玄奘的“識”,是唯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而法藏所講之“真理”,只具唯一性,而無多樣性。
2.玄奘所言之“識”是變與不變的統一,而法藏所講之“真理”,是永恒不變的,“金性不變,故號圓成”。
3.玄奘論“叁性”與“叁無性”,既承認叁性,叁無性之“非異”,又談其“非不異”,主張“遠離”遍計所執性,方顯圓成實性之真;而法藏從中國傳統文化之體用觀出發,認爲染淨同源,真妄一體,妄不掩真,反而顯真。“叁性”、“叁無性”本爲一體,不可分割。“遍計所執性”之情有,正顯“圓成實性”之本真,故不必遠離“遍計所執性”。由此可見,玄奘恪守印度佛學本義,而法藏的華嚴義旨卻頗具中土特色。
《盛唐佛蓮競相開——玄奘唯識“叁性”與法藏華嚴“金獅”(黃德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