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界,“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只有“识”“真如”才是恒常不变之实有,这种境界,是佛门最高义旨,而非事相之物,故称“胜义无性”。概言之,·“无性”是指无“自然性”、无“遍计所执性”,而“非性全无”。“三无性”与“三性”貌似对立之命题,实为互补互证的判断,体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中国唯识宗,虽属大乘有宗,但仍吸取大乘般若空宗的中道观,具有反对任何边见和执著的辩证思维。
法藏按归照“三无性”的次序,首证“显无相”;他说: “谓以金收狮子尽,金外更无狮子相可得,故名无相”,这即是说,金狮的相状虽然是存在的,但却是金体(喻真如、真理,实相)被工巧匠雕琢(喻众缘)而成,虽有相,但非真相,若从本性上看,金体才是真实存在,离开金体,决无“金狮子”幻相,犹如离开真理,决无片事可得。宋代名僧承迁为此注道: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故。此则水存以坏波令尽,故经云: “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了知诸世间,是名为无相。”承迁的注解,基本上揭示了法藏的“无相””观,即真理,真如为实有,缘起之诸法为幻有,幻有无相,相即无相,这与玄奘唯识学所言的“相无性”句式有异,但义旨却无差别,法藏在阐明“无相”之后,又依次演“无生”,“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云无生”。法藏认为,当人们看见金狮子相状出现时,只是金体随缘而成之相,从本性上看,只有金体,没有其他事相。狮子相状有生灭变化,但金体却不会有任何增加和减少,即相状万变,而金体不变。这就是“无生”之义。“无相”从现象上讲,幻相而非真相,“无生”从本体上讲,幻相万变,而本体不变。幻相缘起无自性,虽生而非生,生即无生。法藏在其他文章中,对“无生”又作进一步阐释,他说:
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
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
法藏在此段文中所说的“尘”,指世间能污染真性、真心的万物,他所说的“心”,指万物之本体“真如”、“真理”、“真心”。他认为,“心”和“尘”互为因缘,心法是生起万物的主要条件,万物是显现真心的辅助条件, “心”与“尘”相互“和合”,作为幻相的万物(“尘”)才赖以存在,万物作为“缘生”而言,本无自性,故虽生亦同无生。法藏以“缘生”论证“无生”,这同玄奘在《成唯识论卷九》中所说的“依此依他立生无性,如此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的观点,就其以“缘生”而说“生无性”而言,是如出一辙,在逻辑上是相互吻合而无本质差异的。
玄奘与法藏,一讲“相无性”、“生无性”,一讲“显无相”、“说无生”,次序相同,用语有异,但二者却是殊途同归,名异而实同的。玄奘所指的“相无性”、“生无性”,是从肯定思维出发,承认“相”、“生”的存在,运用缘起论,揭示“相”、 “生”的“无自性”,破除“遍计所执性”并强调“无自性”的“相”、“生”亦是性,“假说无性,非性全无”,而法藏则从否定思维出发,既然“相”、“生”是无自性,那就应视“相”、“生”为因缘“和合”的幻象,直接予以破除,不存任何执著之念,可以说,玄奘破“遍计”,语气委婉,而法藏排“执心”,直截了当,这足以证明,法藏的华严思想源于玄奘,但又独具个性特色和风格。
四 精义分合辨
玄奘、法藏作为盛唐佛门宗主,其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真可谓义海汪洋,莫测其涯量。他们的思想有分有合,有同有异,犹如佛莲竞相开放,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概而言之,有以下异同:
其同有三:1.同属大乘有宗,玄奘和合空有二宗,倡导万法唯识,承认万法本源为“识”。万法虚幻,由识变现,“识”为真,“万法”为妄;法藏以“真心”、“真理”、“真如”为万法之本,万法及其相状为因缘和合之假有,唯有真理为实体,实性,“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
2.同讲唯识“三性”。玄奘以“三性”与“三无性”建构唯识宗的本体论与认知论,而法藏以金狮,巧解“三性”与“三无性”,为华严宗的理本论,理事无碍论奠定义学根基。
3.同享中土殊荣。玄奘本人及其唯识学受到唐太宗、唐高宗的赞赏和推崇,风行河洛两京与中原地区,法藏的华严义理为武则天首肯被封为贤首大师。玄奘、法藏在唐代都受到僧俗众生的钦崇与拥戴。
玄奘、法藏的学说,其异亦有三:
1.玄奘所言之“识”有唯一性,又有多样性。就其万法唯识而言“识”为一;就其识分三类八种而言,“识”为多,因此,玄奘的“识”,是唯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而法藏所讲之“真理”,只具唯一性,而无多样性。
2.玄奘所言之“识”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而法藏所讲之“真理”,是永恒不变的,“金性不变,故号圆成”。
3.玄奘论“三性”与“三无性”,既承认三性,三无性之“非异”,又谈其“非不异”,主张“远离”遍计所执性,方显圆成实性之真;而法藏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体用观出发,认为染净同源,真妄一体,妄不掩真,反而显真。“三性”、“三无性”本为一体,不可分割。“遍计所执性”之情有,正显“圆成实性”之本真,故不必远离“遍计所执性”。由此可见,玄奘恪守印度佛学本义,而法藏的华严义旨却颇具中土特色。
《盛唐佛莲竞相开——玄奘唯识“三性”与法藏华严“金狮”(黄德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