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義之下,也采用了法界緣起思想作爲全體主義的理論根據,這點值得注意。

  高楠順次郎博士在一九叁八年出版了戰時體製下教學局的《日本諸學振興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日本從開始時是全體主義,雖然有暫時不依規範,勉強推動獨裁政治,但到了明治維新又回複原來的全體主義。此外,他說佛教的最早創立也以全體性的原理作爲理論基礎。因此,佛所宣說的全體主義是相關性的原理,若依照華嚴的用語,即所謂的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分成四法界。事法界,是現實的世界,日本把事的世界說爲自古以來實際上就構成的。理法界,在理論上說是全體主義。但是,因爲實際和理論、現實和理想都産生不一致,若希望沒有分歧發生,則必須合法化。在圓融無礙的場合,是事和理融通的世界,而成爲事理無礙法界之階段的合法化。

  他把上述華嚴的法界緣起應用于日本這個國家,但又認同絕對理性,認爲曆史的源流也是理性的表現,這種想法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第四的事事無礙法界,他視之爲全體主義。可是,盡管事和理是全理化、合法化,但近代文化所呈現的卻是事和事的對立,階級和階級的鬥爭,國家和國家的戰爭,人與自然的生存競爭。他將這種的對立現象規定爲個人主義。如果不希望事和事的對立,就必然要有第四種的事事無礙法界。

  說明此事事無礙的原理,才能成爲全體主義。

  爲了說明事事無礙的全體主義,人舉出十玄緣起。敘述日本從最初到現在都存著全體主義,此意爲[同時具足]。日本人的血都是互相組合交錯著,即是[一多相用]。我們不應只停頓在執著自我上,而應就他人的立場多加考量,天皇若能緬懷子民,其結果在下的百姓也會尊敬皇上一人之德,這就是[諸法相即]。而君主和民衆不對立時,即爲[主伴圓融]。其結論有如下敘述:

  蓮華藏世界是華嚴的世界,這是一種理論,是佛教的全體性原理,是宣揚佛教的國家思想。其國家思想全是立足于無我思想。全體性原理經常被討論,而且還在繼續討論中。我們的日本國民,事實上已經落實了華嚴一真法界的全體性原理,似乎沒有一個日本人會背離華嚴的意趣,這是日本人的榮耀。雖然如此,但是我們的現實世界往往和我們的理想世界、理論世界不合。我們必須自覺在我們在實際世界裏,事的世事和事的世界産生分歧,這種現象是我們國民的罪過。因此,我們必須力圖進展到隨時都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實現,希望能到達這個理想。我想,若所有的一切都能與圓事無礙的進展一致的話,就能全體性的發揚日本精神。

  (八)總括以上所作的整理,其全體性原理完善呈現了華嚴的法界緣起,並以佛教爲全體性原理來把握,並以佛教爲全體性原理來把握。此外,華嚴的四法界說或十玄緣起說都與日本的全體主義的國家觀相結合。日本的國民遵照事事無礙法界原理,舍棄個人主義,追求以天皇爲中心,向全體主義邁進。另外,蓮華藏世界也稱爲日本,即向著與日本的皇道治化並列的佛道治北前進,必須所有的國民忘記自己、舍棄自己、努力發揚日本的全體精神。

  所謂事事無礙法界,指所有的存在和事象彼此沒有障礙,能互相融通無礙地運作,不僅全部是全部而且一個個的,千差萬別的個物、事象都堅守自己的分位,同時又能轉變爲一個個的境地。因此,全體性原理是從佛的立場看性起的情形,因此全體性的原理不能用衆生的現實世界或國家之角度來看。

  我們甯可把它比喻成國家體製,尊重個人至上的民主主義原理,而不是以天皇爲中心,國民必須舍棄自己的所有,僅獻身國家的全體主義。它應該是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和能力,與國民全體調和,建設真正樂園的是以華嚴的法界緣起思想爲基礎的政治理念。

  此又稱爲個人尊重的原理,這時候個人並不是個體主義,而是指個人藉由自覺的慈悲發願所作的利他行。所以,全體調和的蓮華藏佛國淨土和霸權主義、或近代的全體主義,還是大東亞共榮圈等,都有距離的。

  五、華嚴菩薩道的意義

  作者:

  (一)華嚴菩薩道的意義,在《華嚴經》中,特別是〈入法界品〉所出現的菩薩行,要如何解釋的問題。

  在《華嚴經》中,〈十地品〉、〈如來性起品〉和〈入法界品〉都是重要的章節。若〈性起品〉所描寫的是佛的顯現,〈十地品〉是菩薩的修行階位的十地,則〈入法界品〉可以說是描繪善財童子在大乘佛教的修行階段,經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最後成等正覺的過程。

  如果以〈性起品〉爲頂點的《華嚴經》前半部的內容,所展開的是光明中覺悟的佛的世界,則後半部〈入法界品〉所描寫的是以善財童子象徵著立下菩薩誓願之佛子,無休止地向覺悟的世界邁進,是一般化的求道者的形象。

  因此,在《華嚴經》中佛的形象可分別爲二種。第一種是不可思議的毘盧遮佛。例如,在〈心王菩薩問阿僧衹品〉第二十五(即《八十華嚴》〈阿僧衹品〉第叁十),關于永遠的如來世界,佛自身僅一味地敘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在〈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有關佛的不可思議世界,從叁十一種觀點,每個觀點各舉十門,來說明各個十門,總共舉出叁十門。

  盡管如來世界的景象不可思議,我們還是可以和佛的世界值遇。

  十方世界的無數菩薩都曾經是毘盧遮那佛的善友,毘盧遮那佛經過無法測知的長期修行,證悟圓滿之後出現于世上。不僅是毘盧遮那佛,甚至毘盧遮那菩薩至今仍住于離垢叁昧,我們應到毘盧遮那菩薩那裏恭敬禮拜等。

  我們所認爲的法身佛,事實上是從菩薩的時期開始,菩薩究竟是怎麼覺悟而成佛的呢?所以,在《華嚴經》中出現的佛往往是不可思議的超越者、絕對者,同時也以和我們一起修道的行者姿態出現。這是《華嚴經》具有的特徵,同時被稱爲果上現法門的《華嚴經》,是貼近我們衆生的重要象徵意義。

  (二)此〈入法界品〉是一位求道者——長者子(sresthri-daraka)善財(Sudhana),抱著[何謂菩薩道]的疑問後,得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指導,依序地尋找五十二位善知識,接受教導,最後終于進入象徵慈悲的普賢菩薩的真實世界的法界,完成了菩薩行求道故事。

  發心的善財,因文殊菩薩的誘導,最後值遇普賢菩薩而證得法界,這是〈入法界品〉主題。朝向真實法界邁進的菩薩行正是〈入法界品〉所表現的[普賢行]。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共五十五位,其中第四十四位遍友,沒有說法的內容;第五十一位德生和第五十二位有德一起說法,所以只算一位;而二次谒見文殊菩薩,所以應該算是五十二位善知識。如果加以分類,共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童子叁人、童子師一人、船師一人、長者十人、醫生一人、婆羅門二人、外道一人、王二人、道場地神一人、天人二人、夜神八人、仙人一人、比丘尼一人、女性十人等。

  像這樣,在〈入法界品〉裏面,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所綱羅的對象有,以天神、天女開始的各種菩薩,以及包括出家、在家人間世界的各階層人士。還有與佛教立場不同的婆羅門和外道,從事世俗行業的商人、長者、居士,以及下層階級的船師、遊樂中的妓女,甚至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樣的人。

  善財童子的求法經過,是逐一地去尋訪這些人,墳得教義。對一個追求佛道的人而言,其對象無論是男或女、尊貴或卑賤,都是指導自己的良師益友。

  (叁)〈入法界品〉的一開始,並不是善財童子,而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帶領著很多的修行者,走出自己的住處善安住樓閣(Dratisthana-Kutagara)向南方出發。在法藏的《探玄記》有如下的注釋:

  證(真)如離念,名善安住,法界數(道理)重,名爲樓閣。從此正證志後妙智,名從(樓)閣出。

  所謂善安住偻閣是指真如法界,即智慧的世界。覺悟真如並非囿限于不動的境地,而是意味著向無限的世界活動的。因此,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走出善安住樓閣往南方去,此意味著不滯留于覺悟之城,而是向有情世界、變動世界的衆生出發。此正如《探玄記》所記述的正證,即智慧是後妙得智,也就是後得清淨世間智,般若波羅蜜多之本意應該在世間實現的。

  文殊菩薩最初遇上的聲聞是舍利弗,並地他宣說發[十無疲厭心]之心。其內容概要爲[上求菩提、下化衆生],是大乘菩薩道的理想。這在〈入法界品〉中求道者善財童子所呈現的性格上,已賦予象徵性的意義了。

  文殊菩薩對于請自己說法的善財,贊賞他發菩提心,並勸導他實踐菩賢行。之後善財遵照其指示,向南方出發尋求善知識功德雲比丘,開始了求道的曆程。

  善財的求道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善知識的教法,更谒見了彌勒菩薩。因此,宣說有名的[菩薩住處]和[菩薩故鄉]這個法門。所謂菩薩,說爲[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菩薩從大悲處來,爲欲救護、教化諸衆生故]。另外,所謂菩薩的故鄉,並非指世俗的場所。根據記載,菩薩有十個故鄉,此十個是:1·發菩提心,2·深心,3·地的住處,4·發願,5·大悲,6·如實觀察諸法,7·大乘,8·成熟衆生,9·般若和方便,10·實踐一切教法等。

  以上清楚地顯現善財童子的求法特質,而最完美表現的是普賢菩薩所宣說的最後部分,即一般常說的[普賢行願贊]。

  其內容的核心是根據[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菩薩精神,和現今的內容應該是相差無幾。

  (四)第一、以現代人而言,從善財童子求道的啓示,我們可以領受到宗教人應不自我囿限的形象。對于除了自己的宗教,或自己的教義以我,完全不接受其他事物的現代人而言,善財不僅在千差萬別的人們當中尋求教義,甚至外道的教義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類曆史上一直存在著無以計數的愛和寬容,然而卻因抱持狹隘觀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戰…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