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义之下,也采用了法界缘起思想作为全体主义的理论根据,这点值得注意。

  高楠顺次郎博士在一九三八年出版了战时体制下教学局的《日本诸学振兴委员会研究报告》,指出日本从开始时是全体主义,虽然有暂时不依规范,勉强推动独裁政治,但到了明治维新又回复原来的全体主义。此外,他说佛教的最早创立也以全体性的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佛所宣说的全体主义是相关性的原理,若依照华严的用语,即所谓的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分成四法界。事法界,是现实的世界,日本把事的世界说为自古以来实际上就构成的。理法界,在理论上说是全体主义。但是,因为实际和理论、现实和理想都产生不一致,若希望没有分歧发生,则必须合法化。在圆融无碍的场合,是事和理融通的世界,而成为事理无碍法界之阶段的合法化。

  他把上述华严的法界缘起应用于日本这个国家,但又认同绝对理性,认为历史的源流也是理性的表现,这种想法是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第四的事事无碍法界,他视之为全体主义。可是,尽管事和理是全理化、合法化,但近代文化所呈现的却是事和事的对立,阶级和阶级的斗争,国家和国家的战争,人与自然的生存竞争。他将这种的对立现象规定为个人主义。如果不希望事和事的对立,就必然要有第四种的事事无碍法界。

  说明此事事无碍的原理,才能成为全体主义。

  为了说明事事无碍的全体主义,人举出十玄缘起。叙述日本从最初到现在都存着全体主义,此意为[同时具足]。日本人的血都是互相组合交错着,即是[一多相用]。我们不应只停顿在执着自我上,而应就他人的立场多加考量,天皇若能缅怀子民,其结果在下的百姓也会尊敬皇上一人之德,这就是[诸法相即]。而君主和民众不对立时,即为[主伴圆融]。其结论有如下叙述:

  莲华藏世界是华严的世界,这是一种理论,是佛教的全体性原理,是宣扬佛教的国家思想。其国家思想全是立足于无我思想。全体性原理经常被讨论,而且还在继续讨论中。我们的日本国民,事实上已经落实了华严一真法界的全体性原理,似乎没有一个日本人会背离华严的意趣,这是日本人的荣耀。虽然如此,但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往往和我们的理想世界、理论世界不合。我们必须自觉在我们在实际世界里,事的世事和事的世界产生分歧,这种现象是我们国民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力图进展到随时都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实现,希望能到达这个理想。我想,若所有的一切都能与圆事无碍的进展一致的话,就能全体性的发扬日本精神。

  (八)总括以上所作的整理,其全体性原理完善呈现了华严的法界缘起,并以佛教为全体性原理来把握,并以佛教为全体性原理来把握。此外,华严的四法界说或十玄缘起说都与日本的全体主义的国家观相结合。日本的国民遵照事事无碍法界原理,舍弃个人主义,追求以天皇为中心,向全体主义迈进。另外,莲华藏世界也称为日本,即向着与日本的皇道治化并列的佛道治北前进,必须所有的国民忘记自己、舍弃自己、努力发扬日本的全体精神。

  所谓事事无碍法界,指所有的存在和事象彼此没有障碍,能互相融通无碍地运作,不仅全部是全部而且一个个的,千差万别的个物、事象都坚守自己的分位,同时又能转变为一个个的境地。因此,全体性原理是从佛的立场看性起的情形,因此全体性的原理不能用众生的现实世界或国家之角度来看。

  我们宁可把它比喻成国家体制,尊重个人至上的民主主义原理,而不是以天皇为中心,国民必须舍弃自己的所有,仅献身国家的全体主义。它应该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能力,与国民全体调和,建设真正乐园的是以华严的法界缘起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理念。

  此又称为个人尊重的原理,这时候个人并不是个体主义,而是指个人藉由自觉的慈悲发愿所作的利他行。所以,全体调和的莲华藏佛国净土和霸权主义、或近代的全体主义,还是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有距离的。

  五、华严菩萨道的意义

  作者:

  (一)华严菩萨道的意义,在《华严经》中,特别是〈入法界品〉所出现的菩萨行,要如何解释的问题。

  在《华严经》中,〈十地品〉、〈如来性起品〉和〈入法界品〉都是重要的章节。若〈性起品〉所描写的是佛的显现,〈十地品〉是菩萨的修行阶位的十地,则〈入法界品〉可以说是描绘善财童子在大乘佛教的修行阶段,经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最后成等正觉的过程。

  如果以〈性起品〉为顶点的《华严经》前半部的内容,所展开的是光明中觉悟的佛的世界,则后半部〈入法界品〉所描写的是以善财童子象徵着立下菩萨誓愿之佛子,无休止地向觉悟的世界迈进,是一般化的求道者的形象。

  因此,在《华严经》中佛的形象可分别为二种。第一种是不可思议的毘卢遮佛。例如,在〈心王菩萨问阿僧衹品〉第二十五(即《八十华严》〈阿僧衹品〉第三十),关于永远的如来世界,佛自身仅一味地叙述: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在〈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有关佛的不可思议世界,从三十一种观点,每个观点各举十门,来说明各个十门,总共举出三十门。

  尽管如来世界的景象不可思议,我们还是可以和佛的世界值遇。

  十方世界的无数菩萨都曾经是毘卢遮那佛的善友,毘卢遮那佛经过无法测知的长期修行,证悟圆满之后出现于世上。不仅是毘卢遮那佛,甚至毘卢遮那菩萨至今仍住于离垢三昧,我们应到毘卢遮那菩萨那里恭敬礼拜等。

  我们所认为的法身佛,事实上是从菩萨的时期开始,菩萨究竟是怎么觉悟而成佛的呢?所以,在《华严经》中出现的佛往往是不可思议的超越者、绝对者,同时也以和我们一起修道的行者姿态出现。这是《华严经》具有的特徵,同时被称为果上现法门的《华严经》,是贴近我们众生的重要象徵意义。

  (二)此〈入法界品〉是一位求道者——长者子(sresthri-daraka)善财(Sudhana),抱着[何谓菩萨道]的疑问后,得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萨的指导,依序地寻找五十二位善知识,接受教导,最后终于进入象徵慈悲的普贤菩萨的真实世界的法界,完成了菩萨行求道故事。

  发心的善财,因文殊菩萨的诱导,最后值遇普贤菩萨而证得法界,这是〈入法界品〉主题。朝向真实法界迈进的菩萨行正是〈入法界品〉所表现的[普贤行]。

  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共五十五位,其中第四十四位遍友,没有说法的内容;第五十一位德生和第五十二位有德一起说法,所以只算一位;而二次谒见文殊菩萨,所以应该算是五十二位善知识。如果加以分类,共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童子三人、童子师一人、船师一人、长者十人、医生一人、婆罗门二人、外道一人、王二人、道场地神一人、天人二人、夜神八人、仙人一人、比丘尼一人、女性十人等。

  像这样,在〈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中,所纲罗的对象有,以天神、天女开始的各种菩萨,以及包括出家、在家人间世界的各阶层人士。还有与佛教立场不同的婆罗门和外道,从事世俗行业的商人、长者、居士,以及下层阶级的船师、游乐中的妓女,甚至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样的人。

  善财童子的求法经过,是逐一地去寻访这些人,坟得教义。对一个追求佛道的人而言,其对象无论是男或女、尊贵或卑贱,都是指导自己的良师益友。

  (三)〈入法界品〉的一开始,并不是善财童子,而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带领着很多的修行者,走出自己的住处善安住楼阁(Dratisthana-Kutagara)向南方出发。在法藏的《探玄记》有如下的注释:

  证(真)如离念,名善安住,法界数(道理)重,名为楼阁。从此正证志后妙智,名从(楼)阁出。

  所谓善安住偻阁是指真如法界,即智慧的世界。觉悟真如并非囿限于不动的境地,而是意味着向无限的世界活动的。因此,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萨,走出善安住楼阁往南方去,此意味着不滞留于觉悟之城,而是向有情世界、变动世界的众生出发。此正如《探玄记》所记述的正证,即智慧是后妙得智,也就是后得清净世间智,般若波罗蜜多之本意应该在世间实现的。

  文殊菩萨最初遇上的声闻是舍利弗,并地他宣说发[十无疲厌心]之心。其内容概要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大乘菩萨道的理想。这在〈入法界品〉中求道者善财童子所呈现的性格上,已赋予象徵性的意义了。

  文殊菩萨对于请自己说法的善财,赞赏他发菩提心,并劝导他实践菩贤行。之后善财遵照其指示,向南方出发寻求善知识功德云比丘,开始了求道的历程。

  善财的求道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善知识的教法,更谒见了弥勒菩萨。因此,宣说有名的[菩萨住处]和[菩萨故乡]这个法门。所谓菩萨,说为[无来无去、无行无住、无处无着、不没不生、不住不迁、不动不起、无恋无着,菩萨从大悲处来,为欲救护、教化诸众生故]。另外,所谓菩萨的故乡,并非指世俗的场所。根据记载,菩萨有十个故乡,此十个是:1·发菩提心,2·深心,3·地的住处,4·发愿,5·大悲,6·如实观察诸法,7·大乘,8·成熟众生,9·般若和方便,10·实践一切教法等。

  以上清楚地显现善财童子的求法特质,而最完美表现的是普贤菩萨所宣说的最后部分,即一般常说的[普贤行愿赞]。

  其内容的核心是根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精神,和现今的内容应该是相差无几。

  (四)第一、以现代人而言,从善财童子求道的启示,我们可以领受到宗教人应不自我囿限的形象。对于除了自己的宗教,或自己的教义以我,完全不接受其他事物的现代人而言,善财不仅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当中寻求教义,甚至外道的教义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爱和宽容,然而却因抱持狭隘观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战…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