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争,这是人类应该反省的。我们或许可以学习善财连妓女和外道都不耻下问、汲取教义的求道态度,以此作为宗教人的伦理及宗教团体之间的调和。
特别是有[人类宗教的展示场]、[宗教的百货店]之称的韩国,在现实的今日存在着如何调和宗教伦时此一非常重大的课题。韩国以佛教、儒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为首,此外还有上百个自生的新宗教,再加上巫俗那样的民俗宗教。实际上在多宗教共存的韩国社会,诸宗教要如何共存与调和宗教伦理,是很迫切的课题。
处于这样多宗教社会的宗教人士,往往容易陷入比对方好的优越主义,以致于有宗教间的纠纷,这世是韩国今日社会问题之一。比起独善和优越主义,还不如要求互相尊重和对话。因此,必须寻求彼此间共通的伦理上的善和社会性的价值,共同努力实现于社会上。
也向外道问法的善财童子的求道行脚,与《华严经》的融通无碍的世界观相同,给予我们宗教间的宗教伦理重要的启发。
(五)第二,善财童子的求道过程,提示了现代人理想的人间典范。〈入法界品〉的思想,表现在普贤行这个用语上,由此得知这是智慧和慈悲,并且是自利和利他相即之行。在佛道修行的旅程中,善财童子以文殊的智慧为眼目,以大乘菩萨行为双足来实践(智目行足),最后觉悟普贤慈悲时、圆满了智慧和慈悲、自利和利他,而完成普贤行。
大乘菩萨道的理想在于慈悲的实现,而所谓慈悲见根据般若的智慧所展开的。因此,智慧、慈悲、行三者一体的〈入法界品〉,明显地表现了大乘菩萨道的要旨。
上述〈入法界品〉的主人翁善财童子,不断洋益著求道的热忱。在求道的过程中,出现了五十二位善知识鼓舞他求道的心志,道出佛法世界之广大和自己的修行,同时也须一再地传播佛法于一切众生,并强调扩大慈悲救度苦难众生的功德,善财对于这样的菩萨行仪大加赞欢。
因为我们不关心求道的心态,以致于失去了利他的奉献精神。作个现代人,必须确立新的人间典范,有关这点的理想典型可见于〈入法界品〉。
现代科学和技术文的问题所在,可以说起因于人类的欲求,没有标准,没有止境,所以引起人类行为之无限扩展。此外,人的欲望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欲望无穷,而财货有限,导致分配过程不均等现象,逐渐加深彼此间的纠纷。
另一个问题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纠葛。因为急剧的技术发展,人类很可能使自然界大幅度的变型,并且搅乱了自然的生态秩序,使得各种生物涉临绝种,回过头来让人类再遭受莫大的灾难。这回人类必须节制自身,预防自然界的破坏。
为了解决因科学和技术文明所引起的这种问题,有必要拉近社会体制与价值理念的距离。
若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体制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探讨,双方同样都有问题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获得高度的生产,却也滋生了浪费资源、破坏自然界、社会不平等的诸多问题。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会作可能的计划生产,能减缓资本主义的缺点,然而都因为缺乏动机的诱因而导致生产力降低的缺点。
此外,现代人新的值理念问题,在无法充足的情况下,则不得不限制欲望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人类欲望无穷,系根植于贪瞋痴所引起的拥有及征服的欲望,因此必须以求道的热忱来加以取代,由此人类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与手段,才能进一步善用科学技术文明。
〈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形象,是新人间像一的种典型,他洋溢着求的热忱,不断地以利他的大乘菩萨来巡礼,这种精神内涵能克服日渐迫近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
资本主义中最大的缺陷是立足于个人和团体的利己态度,而有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的缺点则是创造性和生产性低落。善财童利他的大乘行是人间典范的极致,可以解决现代的社会问题。那种利己心和创造性降低的缺点,可透过〈入法界品〉中所表现的大乘菩萨行来被强。华严是少数杰出的哲学思想,但由于实践性弱,一般认为这是它被禅所吸收的原因。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行的结晶,为重新确立求道和奉献的理想人间典范,有必要重新回到华严思想来思考现况。
五、华严菩萨道的意义
作者:
(一)华严菩萨道的意义,在《华严经》中,特别是〈入法界品〉所出现的菩萨行,要如何解释的问题。
在《华严经》中,〈十地品〉、〈如来性起品〉和〈入法界品〉都是重要的章节。若〈性起品〉所描写的是佛的显现,〈十地品〉是菩萨的修行阶位的十地,则〈入法界品〉可以说是描绘善财童子在大乘佛教的修行阶段,经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最后成等正觉的过程。
如果以〈性起品〉为顶点的《华严经》前半部的内容,所展开的是光明中觉悟的佛的世界,则后半部〈入法界品〉所描写的是以善财童子象徵着立下菩萨誓愿之佛子,无休止地向觉悟的世界迈进,是一般化的求道者的形象。
因此,在《华严经》中佛的形象可分别为二种。第一种是不可思议的毘卢遮佛。例如,在〈心王菩萨问阿僧衹品〉第二十五(即《八十华严》〈阿僧衹品〉第三十),关于永远的如来世界,佛自身仅一味地叙述: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在〈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有关佛的不可思议世界,从三十一种观点,每个观点各举十门,来说明各个十门,总共举出三十门。
尽管如来世界的景象不可思议,我们还是可以和佛的世界值遇。
十方世界的无数菩萨都曾经是毘卢遮那佛的善友,毘卢遮那佛经过无法测知的长期修行,证悟圆满之后出现于世上。不仅是毘卢遮那佛,甚至毘卢遮那菩萨至今仍住于离垢三昧,我们应到毘卢遮那菩萨那里恭敬礼拜等。
我们所认为的法身佛,事实上是从菩萨的时期开始,菩萨究竟是怎么觉悟而成佛的呢?所以,在《华严经》中出现的佛往往是不可思议的超越者、绝对者,同时也以和我们一起修道的行者姿态出现。这是《华严经》具有的特徵,同时被称为果上现法门的《华严经》,是贴近我们众生的重要象徵意义。
(二)此〈入法界品〉是一位求道者——长者子(sresthri-daraka)善财(Sudhana),抱着[何谓菩萨道]的疑问后,得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萨的指导,依序地寻找五十二位善知识,接受教导,最后终于进入象徵慈悲的普贤菩萨的真实世界的法界,完成了菩萨行求道故事。
发心的善财,因文殊菩萨的诱导,最后值遇普贤菩萨而证得法界,这是〈入法界品〉主题。朝向真实法界迈进的菩萨行正是〈入法界品〉所表现的[普贤行]。
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共五十五位,其中第四十四位遍友,没有说法的内容;第五十一位德生和第五十二位有德一起说法,所以只算一位;而二次谒见文殊菩萨,所以应该算是五十二位善知识。如果加以分类,共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童子三人、童子师一人、船师一人、长者十人、医生一人、婆罗门二人、外道一人、王二人、道场地神一人、天人二人、夜神八人、仙人一人、比丘尼一人、女性十人等。
像这样,在〈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中,所纲罗的对象有,以天神、天女开始的各种菩萨,以及包括出家、在家人间世界的各阶层人士。还有与佛教立场不同的婆罗门和外道,从事世俗行业的商人、长者、居士,以及下层阶级的船师、游乐中的妓女,甚至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样的人。
善财童子的求法经过,是逐一地去寻访这些人,坟得教义。对一个追求佛道的人而言,其对象无论是男或女、尊贵或卑贱,都是指导自己的良师益友。
(三)〈入法界品〉的一开始,并不是善财童子,而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带领着很多的修行者,走出自己的住处善安住楼阁(Dratisthana-Kutagara)向南方出发。在法藏的《探玄记》有如下的注释:
证(真)如离念,名善安住,法界数(道理)重,名为楼阁。从此正证志后妙智,名从(楼)阁出。
所谓善安住偻阁是指真如法界,即智慧的世界。觉悟真如并非囿限于不动的境地,而是意味着向无限的世界活动的。因此,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萨,走出善安住楼阁往南方去,此意味着不滞留于觉悟之城,而是向有情世界、变动世界的众生出发。此正如《探玄记》所记述的正证,即智慧是后妙得智,也就是后得清净世间智,般若波罗蜜多之本意应该在世间实现的。
文殊菩萨最初遇上的声闻是舍利弗,并地他宣说发[十无疲厌心]之心。其内容概要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大乘菩萨道的理想。这在〈入法界品〉中求道者善财童子所呈现的性格上,已赋予象徵性的意义了。
文殊菩萨对于请自己说法的善财,赞赏他发菩提心,并劝导他实践菩贤行。之后善财遵照其指示,向南方出发寻求善知识功德云比丘,开始了求道的历程。
善财的求道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善知识的教法,更谒见了弥勒菩萨。因此,宣说有名的[菩萨住处]和[菩萨故乡]这个法门。所谓菩萨,说为[无来无去、无行无住、无处无着、不没不生、不住不迁、不动不起、无恋无着,菩萨从大悲处来,为欲救护、教化诸众生故]。另外,所谓菩萨的故乡,并非指世俗的场所。根据记载,菩萨有十个故乡,此十个是:1·发菩提心,2·深心,3·地的住处,4·发愿,5·大悲,6·如实观察诸法,7·大乘,8·成熟众生,9·般若和方便,10·实践一切教法等。
以上清楚地显现善财童子的求法特质,而最完美表现的是普贤菩萨所宣说的最后部分,即一般常说的[普贤行愿赞]。
其内容的核心是根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精神,和现今的内容应该是相差无几。
(四)第一、以现代人而言,从善财童子求道的启示,我们可以领受到宗教人应不自我囿限的形象。对于除了自己的宗教,或自己的教义以我,完全不接受其他事物的现代人而言,善财不仅在千差万别的人们…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