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P6

  ..续本文上一页当中寻求教义,甚至外道的教义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爱和宽容,然而却因抱持狭隘观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战争,这是人类应该反省的。我们或许可以学习善财连妓女和外道都不耻下问、汲取教义的求道态度,以此作为宗教人的伦理及宗教团体之间的调和。

  特别是有[人类宗教的展示场]、[宗教的百货店]之称的韩国,在现实的今日存在着如何调和宗教伦时此一非常重大的课题。韩国以佛教、儒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为首,此外还有上百个自生的新宗教,再加上巫俗那样的民俗宗教。实际上在多宗教共存的韩国社会,诸宗教要如何共存与调和宗教伦理,是很迫切的课题。

  处于这样多宗教社会的宗教人士,往往容易陷入比对方好的优越主义,以致于有宗教间的纠纷,这世是韩国今日社会问题之一。比起独善和优越主义,还不如要求互相尊重和对话。因此,必须寻求彼此间共通的伦理上的善和社会性的价值,共同努力实现于社会上。

  也向外道问法的善财童子的求道行脚,与《华严经》的融通无碍的世界观相同,给予我们宗教间的宗教伦理重要的启发。

  (五)第二,善财童子的求道过程,提示了现代人理想的人间典范。〈入法界品〉的思想,表现在普贤行这个用语上,由此得知这是智慧和慈悲,并且是自利和利他相即之行。在佛道修行的旅程中,善财童子以文殊的智慧为眼目,以大乘菩萨行为双足来实践(智目行足),最后觉悟普贤慈悲时、圆满了智慧和慈悲、自利和利他,而完成普贤行。

  大乘菩萨道的理想在于慈悲的实现,而所谓慈悲见根据般若的智慧所展开的。因此,智慧、慈悲、行三者一体的〈入法界品〉,明显地表现了大乘菩萨道的要旨。

  上述〈入法界品〉的主人翁善财童子,不断洋益著求道的热忱。在求道的过程中,出现了五十二位善知识鼓舞他求道的心志,道出佛法世界之广大和自己的修行,同时也须一再地传播佛法于一切众生,并强调扩大慈悲救度苦难众生的功德,善财对于这样的菩萨行仪大加赞欢。

  因为我们不关心求道的心态,以致于失去了利他的奉献精神。作个现代人,必须确立新的人间典范,有关这点的理想典型可见于〈入法界品〉。

  现代科学和技术文的问题所在,可以说起因于人类的欲求,没有标准,没有止境,所以引起人类行为之无限扩展。此外,人的欲望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欲望无穷,而财货有限,导致分配过程不均等现象,逐渐加深彼此间的纠纷。

  另一个问题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纠葛。因为急剧的技术发展,人类很可能使自然界大幅度的变型,并且搅乱了自然的生态秩序,使得各种生物涉临绝种,回过头来让人类再遭受莫大的灾难。这回人类必须节制自身,预防自然界的破坏。

  为了解决因科学和技术文明所引起的这种问题,有必要拉近社会体制与价值理念的距离。

  若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体制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探讨,双方同样都有问题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获得高度的生产,却也滋生了浪费资源、破坏自然界、社会不平等的诸多问题。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会作可能的计划生产,能减缓资本主义的缺点,然而都因为缺乏动机的诱因而导致生产力降低的缺点。

  此外,现代人新的值理念问题,在无法充足的情况下,则不得不限制欲望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人类欲望无穷,系根植于贪瞋痴所引起的拥有及征服的欲望,因此必须以求道的热忱来加以取代,由此人类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与手段,才能进一步善用科学技术文明。

  〈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形象,是新人间像一的种典型,他洋溢着求的热忱,不断地以利他的大乘菩萨来巡礼,这种精神内涵能克服日渐迫近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

  资本主义中最大的缺陷是立足于个人和团体的利己态度,而有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的缺点则是创造性和生产性低落。善财童利他的大乘行是人间典范的极致,可以解决现代的社会问题。那种利己心和创造性降低的缺点,可透过〈入法界品〉中所表现的大乘菩萨行来被强。华严是少数杰出的哲学思想,但由于实践性弱,一般认为这是它被禅所吸收的原因。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行的结晶,为重新确立求道和奉献的理想人间典范,有必要重新回到华严思想来思考现况。

  六、结论

  在思惟华思想的现代意义时,对于被认为《华严经》中心的毘遮那佛和善财的菩萨行,以及被认为华严教学中心的法界缘起,前面已经研讨过了。

  《华严经》和华严经哲学思想是非常难解的,其核心也很难以一句话概括。但是,一种思想如果要活在历史和民众心中,不能只当作哲学体系来看待而成为一部分学者的专有物。为了在民众中能生活化,必须经过实践的理念化过程。尽管华严思想被认为是难解的哲学体系,也必须为现代人提供崭新的理念。

  对于毘卢遮那佛的信仰化、法界缘起的新认识以及菩萨精神的具体实现等,还只是试论而已。但是,这样的方式,盼望能成为一个转机,发挥更大的效用,使佛教的教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朝气蓬勃的活力。

  [注释]

  作者:

  (1)鎌田茂雄〈唯心和性起〉《大乘佛教讲座-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一九八三年)第二二四页。

  (2)北天竺·佛驮跋陀罗(Buddha-bhadra觉贤)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三十四品。(被称作《旧译》、《晋译》、《六十华严》等)收录于《大正藏》第九册,No.278。这是弟子法净和法领等受庐山慧远之命,入西域求取,法领在于阗国取得华严经,由佛参跋陀罗于西元四一八一四二O年译出,共整理出六十卷。

  (3)于阗国、宝叉难陀(Siksananda喜学)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三十九品。(被称作《新译》、《唐译》、《八十华严》)西元六九五-六九九年译出,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册,No.279。

  (4)Sans rgyas phal po che shes bya ba sin tu rgyas pa chen pohi mdo 译者Jinamitra,surendr abodhi Ye see sde,etc. Phal chen 四帙(四十五品)《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二十六卷No.761,1-1-1)在甘殊尔·华严部一的开头,有写道

  rgya gar skad du,buddha-dha-abatanska-nama-mahavaipuya-sutra,因为在《荻原云来文集》(第八四八-八四九页)的西藏译华严经在本的原名也推定为Buddhavatatm-saka,故可以确定西藏译的原名是Buddhava-tamska-nama-mahavnipuya-sutra。

  (5)中村元〈华严经思想史的意义〉,《华严思想》(东京:法藏馆,一九六O年)第九十一九十五页。

  (6)木村清孝《初期中国华严思想的研究》(东京:春秋社,一九七七年)第五页。

  (7)伊藤瑞叡〈华严经成立的一大构想,内容和意图集成,以及十地经的位置〉《大乘佛教讲座一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一九八三年)。

  (8)[入法界品]的内容,虽然也有人认为前半部的顺序是因行果德,但我认为其内容并不恰好一致。

  (9)高峰了州〈如来出现的思想与华严经结构的意图〉,《华严论集》(东京:图书刊行会,一九七六年)第三十一一六十六页。

  (10)高崎直道〈华严思想的展开〉,《华严思想》第三十七页。

  (11)可以知悉[入法界品]和[十地品]形成的宏观的对应关系(鎌田茂雄《无限的世界观》,东京:角川书店,一九六九年,第二五四页)也被认为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已成为普遍菩萨精神的生活根据。

  (12)鎌田茂雄《无限的世界观》,第三十九页。

  (13)《华严经传记》二,《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一六一页上。

  (14)同上,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一六七页中一下。

  (15)参照木村清孝,见前面注释(6),第五十六页。

  (16)据《华严经传记》记载,刘谦之从开始研究至《华严论》完成的经过,其内容如下:[华严论六百卷,昔北齐大和初年,第三王子,于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烧身供养。其王子有阉官刘谦之,既自慨形余,又睹王子焚躯之事,及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许焉,遂齐此经一部,尽夜精勤,礼忏读诵,并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微,而丹抱弥着,忽感发鬓尽生,复丈夫相,神彩超悟,洞斯幽指,于是覃思研精,爰造前论,始终纶综。](《华严经传记》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一五六页下)这里说到祈愿妙德,即是文殊,依其冥祐,达成《华严经》之妙旨,明白表示刘谦之的实践立场。

  (17)《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六O三页中;《华严经传记》卷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一六九页上一下。

  (18)《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六O三页中;《华严经传记》卷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一六九页下。

  (19)《六十华严》卷三,《大正藏》第九册,第四一二页上。

  (20)《六十华严》卷一〈世间净眼品第一〉,《大正藏》卷一〈世主妙严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册,第二页上。

  (21)《六十华严》卷二,《大正藏》第九册,第四O五页中-下。

  (22)参照注(21)。

  (23)《六十华严》卷三,《大正藏》第九册,第四O九页下;《八十华严》卷七,《大正藏》第十册,第三十五页上-中。

  (24)据《六十华严》卷三,《大正藏》第九册,第四一一页下一四一二页上记载:[佛以无量方便门,能起一切佛杀海,随顺众生所欲乐,诸佛法王出兴世。如…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