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尋求教義,甚至外道的教義也都接受。直到今日,人類曆史上一直存在著無以計數的愛和寬容,然而卻因抱持狹隘觀念的宗教而引起了宗教戰爭,這是人類應該反省的。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善財連妓女和外道都不恥下問、汲取教義的求道態度,以此作爲宗教人的倫理及宗教團體之間的調和。
特別是有[人類宗教的展示場]、[宗教的百貨店]之稱的韓國,在現實的今日存在著如何調和宗教倫時此一非常重大的課題。韓國以佛教、儒教、基督教等世界宗教爲首,此外還有上百個自生的新宗教,再加上巫俗那樣的民俗宗教。實際上在多宗教共存的韓國社會,諸宗教要如何共存與調和宗教倫理,是很迫切的課題。
處于這樣多宗教社會的宗教人士,往往容易陷入比對方好的優越主義,以致于有宗教間的糾紛,這世是韓國今日社會問題之一。比起獨善和優越主義,還不如要求互相尊重和對話。因此,必須尋求彼此間共通的倫理上的善和社會性的價值,共同努力實現于社會上。
也向外道問法的善財童子的求道行腳,與《華嚴經》的融通無礙的世界觀相同,給予我們宗教間的宗教倫理重要的啓發。
(五)第二,善財童子的求道過程,提示了現代人理想的人間典範。〈入法界品〉的思想,表現在普賢行這個用語上,由此得知這是智慧和慈悲,並且是自利和利他相即之行。在佛道修行的旅程中,善財童子以文殊的智慧爲眼目,以大乘菩薩行爲雙足來實踐(智目行足),最後覺悟普賢慈悲時、圓滿了智慧和慈悲、自利和利他,而完成普賢行。
大乘菩薩道的理想在于慈悲的實現,而所謂慈悲見根據般若的智慧所展開的。因此,智慧、慈悲、行叁者一體的〈入法界品〉,明顯地表現了大乘菩薩道的要旨。
上述〈入法界品〉的主人翁善財童子,不斷洋益著求道的熱忱。在求道的過程中,出現了五十二位善知識鼓舞他求道的心志,道出佛法世界之廣大和自己的修行,同時也須一再地傳播佛法于一切衆生,並強調擴大慈悲救度苦難衆生的功德,善財對于這樣的菩薩行儀大加贊歡。
因爲我們不關心求道的心態,以致于失去了利他的奉獻精神。作個現代人,必須確立新的人間典範,有關這點的理想典型可見于〈入法界品〉。
現代科學和技術文的問題所在,可以說起因于人類的欲求,沒有標准,沒有止境,所以引起人類行爲之無限擴展。此外,人的欲望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因爲人類的欲望無窮,而財貨有限,導致分配過程不均等現象,逐漸加深彼此間的糾紛。
另一個問題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糾葛。因爲急劇的技術發展,人類很可能使自然界大幅度的變型,並且攪亂了自然的生態秩序,使得各種生物涉臨絕種,回過頭來讓人類再遭受莫大的災難。這回人類必須節製自身,預防自然界的破壞。
爲了解決因科學和技術文明所引起的這種問題,有必要拉近社會體製與價值理念的距離。
若從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會體製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來探討,雙方同樣都有問題點。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獲得高度的生産,卻也滋生了浪費資源、破壞自然界、社會不平等的諸多問題。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會作可能的計劃生産,能減緩資本主義的缺點,然而都因爲缺乏動機的誘因而導致生産力降低的缺點。
此外,現代人新的值理念問題,在無法充足的情況下,則不得不限製欲望作爲基礎。換句話說,人類欲望無窮,系根植于貪瞋癡所引起的擁有及征服的欲望,因此必須以求道的熱忱來加以取代,由此人類具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與手段,才能進一步善用科學技術文明。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形象,是新人間像一的種典型,他洋溢著求的熱忱,不斷地以利他的大乘菩薩來巡禮,這種精神內涵能克服日漸迫近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
資本主義中最大的缺陷是立足于個人和團體的利己態度,而有不均衡、不平等的現象,而社會主義的缺點則是創造性和生産性低落。善財童利他的大乘行是人間典範的極致,可以解決現代的社會問題。那種利己心和創造性降低的缺點,可透過〈入法界品〉中所表現的大乘菩薩行來被強。華嚴是少數傑出的哲學思想,但由于實踐性弱,一般認爲這是它被禅所吸收的原因。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薩行的結晶,爲重新確立求道和奉獻的理想人間典範,有必要重新回到華嚴思想來思考現況。
六、結論
在思惟華思想的現代意義時,對于被認爲《華嚴經》中心的毘遮那佛和善財的菩薩行,以及被認爲華嚴教學中心的法界緣起,前面已經研討過了。
《華嚴經》和華嚴經哲學思想是非常難解的,其核心也很難以一句話概括。但是,一種思想如果要活在曆史和民衆心中,不能只當作哲學體系來看待而成爲一部分學者的專有物。爲了在民衆中能生活化,必須經過實踐的理念化過程。盡管華嚴思想被認爲是難解的哲學體系,也必須爲現代人提供嶄新的理念。
對于毘盧遮那佛的信仰化、法界緣起的新認識以及菩薩精神的具體實現等,還只是試論而已。但是,這樣的方式,盼望能成爲一個轉機,發揮更大的效用,使佛教的教義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朝氣蓬勃的活力。
[注釋]
作者:
(1)鎌田茂雄〈唯心和性起〉《大乘佛教講座-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叁年)第二二四頁。
(2)北天竺·佛馱跋陀羅(Buddha-bhadra覺賢)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叁十四品。(被稱作《舊譯》、《晉譯》、《六十華嚴》等)收錄于《大正藏》第九冊,No.278。這是弟子法淨和法領等受廬山慧遠之命,入西域求取,法領在于阗國取得華嚴經,由佛參跋陀羅于西元四一八一四二O年譯出,共整理出六十卷。
(3)于阗國、寶叉難陀(Siksananda喜學)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叁十九品。(被稱作《新譯》、《唐譯》、《八十華嚴》)西元六九五-六九九年譯出,收錄于《大正藏》第十冊,No.279。
(4)Sans rgyas phal po che shes bya ba sin tu rgyas pa chen pohi mdo 譯者Jinamitra,surendr abodhi Ye see sde,etc. Phal chen 四帙(四十五品)《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二十六卷No.761,1-1-1)在甘殊爾·華嚴部一的開頭,有寫道
rgya gar skad du,buddha-dha-abatanska-nama-mahavaipuya-sutra,因爲在《荻原雲來文集》(第八四八-八四九頁)的西藏譯華嚴經在本的原名也推定爲Buddhavatatm-saka,故可以確定西藏譯的原名是Buddhava-tamska-nama-mahavnipuya-sutra。
(5)中村元〈華嚴經思想史的意義〉,《華嚴思想》(東京:法藏館,一九六O年)第九十一九十五頁。
(6)木村清孝《初期中國華嚴思想的研究》(東京:春秋社,一九七七年)第五頁。
(7)伊藤瑞叡〈華嚴經成立的一大構想,內容和意圖集成,以及十地經的位置〉《大乘佛教講座一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叁年)。
(8)[入法界品]的內容,雖然也有人認爲前半部的順序是因行果德,但我認爲其內容並不恰好一致。
(9)高峰了州〈如來出現的思想與華嚴經結構的意圖〉,《華嚴論集》(東京:圖書刊行會,一九七六年)第叁十一一六十六頁。
(10)高崎直道〈華嚴思想的展開〉,《華嚴思想》第叁十七頁。
(11)可以知悉[入法界品]和[十地品]形成的宏觀的對應關系(鎌田茂雄《無限的世界觀》,東京:角川書店,一九六九年,第二五四頁)也被認爲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已成爲普遍菩薩精神的生活根據。
(12)鎌田茂雄《無限的世界觀》,第叁十九頁。
(13)《華嚴經傳記》二,《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一六一頁上。
(14)同上,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一六七頁中一下。
(15)參照木村清孝,見前面注釋(6),第五十六頁。
(16)據《華嚴經傳記》記載,劉謙之從開始研究至《華嚴論》完成的經過,其內容如下:[華嚴論六百卷,昔北齊大和初年,第叁王子,于清涼山求文殊師利菩薩,燒身供養。其王子有閹官劉謙之,既自慨形余,又睹王子焚軀之事,及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許焉,遂齊此經一部,盡夜精勤,禮忏讀誦,並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絕粒飲水,垂叁七日,形氣雖微,而丹抱彌著,忽感發鬓盡生,複丈夫相,神彩超悟,洞斯幽指,于是覃思研精,爰造前論,始終綸綜。](《華嚴經傳記》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一五六頁下)這裏說到祈願妙德,即是文殊,依其冥祐,達成《華嚴經》之妙旨,明白表示劉謙之的實踐立場。
(17)《續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冊,第六O叁頁中;《華嚴經傳記》卷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一六九頁上一下。
(18)《續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冊,第六O叁頁中;《華嚴經傳記》卷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一六九頁下。
(19)《六十華嚴》卷叁,《大正藏》第九冊,第四一二頁上。
(20)《六十華嚴》卷一〈世間淨眼品第一〉,《大正藏》卷一〈世主妙嚴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冊,第二頁上。
(21)《六十華嚴》卷二,《大正藏》第九冊,第四O五頁中-下。
(22)參照注(21)。
(23)《六十華嚴》卷叁,《大正藏》第九冊,第四O九頁下;《八十華嚴》卷七,《大正藏》第十冊,第叁十五頁上-中。
(24)據《六十華嚴》卷叁,《大正藏》第九冊,第四一一頁下一四一二頁上記載:[佛以無量方便門,能起一切佛殺海,隨順衆生所欲樂,諸佛法王出興世。如…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