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身爲衆生,十方受北靡不見。]
(25)《六十華嚴》卷四,《大正藏》第九冊,第四一七頁中一四一八頁上。
(26)據《叁聖圓融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六七一頁上記載:[叁聖者,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大覺應世被翼塵沙,而華嚴經中獨標二聖爲上首者。]
(27)澄觀對叁聖之圓融說爲:[大方廣即普賢所證法界,華嚴即文殊表能證,佛即遮那顯現能所。又,大即普賢自體遍故,方廣即文殊指體之智,華即普賢行,嚴即文殊以解起行,佛即解行圓滿。此外,普賢、文殊證法界體用,普賢、文殊成毘盧遮那光明遍照。]以叁聖的特性理解華嚴經題。(《華嚴經疏》卷四,《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五二六頁中)
(28)《華嚴經疏》卷四十九,《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八七二頁中。
(29)《六十華嚴》卷叁,《大正藏》第九冊,第四O八頁下。
(30)這樣的內容在《華嚴經》中有多次的重覆出現。
(31)此處法藏以廣義總稱法界緣起思想,並以四門提示華嚴一乘的思想,即:1·叁性同異義,2·緣起因門六義法,3·十玄緣起無礙法,4·六相圓融義。《五教章》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四九九頁上。
(32)《十地論義疏》卷一,《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第七六五頁下-七六六頁上。
(33)據《大乘義章》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四冊,第四八叁頁中記載:[是等諸經,乃可門別,淺深不異。若論破相,違之畢竟,若論其實,皆明法界緣起法門,語其行德,皆是真性緣起所成。但就所成行門不同,故有此異。]
(34)同上,九,《大正藏》四十四冊,第六五-頁中。
(35)就傳統的看法認爲華嚴宗的初祖是村順。近年來,雖然村順初祖說有若幹的異論,但我想依照村順初祖說。
(36)據《搜玄記》卷叁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六十二頁下記載:[法界緣起,乃有衆多,今以要門,略攝爲二。一約凡夫染法,以辨緣起;二約菩薩淨分,以明緣起。]
(37)同前,《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六十叁頁上-下。
(38)據《一乘十玄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五一四頁上-中記載:[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者,不同大乘二乘緣起,但能離執常斷諸過等。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
(39)同上,《一乘十玄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五一五頁中所舉出的十玄門和《搜玄記》(《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十五頁上-中)所舉出的大約相同,即: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二者因陀羅綱境界門、叁者秘密穩顯俱成門、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等。
(40)《探玄記》卷一,《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一二O頁下。
(41)《叁寶章》卷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六二O頁下。
(42)吉津宜英〈緣起的用例與法藏的法界緣起說〉《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四十號,一九八叁年,第一九四頁。
(43)據《五教章》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五O叁頁上記載:[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第叁,夫法界緣起乃自無窮,今以要門,略攝爲二。一者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緣約因辯義,即普賢境界也。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如華嚴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者。即其事也。]
(44)《探玄記》卷十八,《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四四O頁中。
(45)例如,見《叁寶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六二五頁中之記述:[一事即理,以緣起無性故;二理即事,以理隨緣事得立故;叁二事之理相即,以約诠會實故;四二事相即,以即理之事無別事,是故事如理而無礙。]已經出現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的思想。
(46)坂本幸男〈法界緣起的曆史形成〉, 《佛教的根本真理》(東京:叁省堂,一九五六年)第九O叁頁。
(47)同上,第九O四頁。
(48)據《法界玄鏡》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六七二頁下記載:[言法界者,一經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叁,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後叁其事法界曆別難陳。]
(49)在這裏宗密清楚地指出四法界說是澄觀之說。
(50)《注法界觀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六八四頁中。
(51)鎌田茂雄《無限的世界觀》,第一二O頁。
(52)丘山新〈事事無礙法界的存在風景〉《理想》第六O六號,一九八叁年,十一,第一O六頁。
(53)鎌田茂雄〈華嚴哲學的根本立場〉,《華嚴思想》(東京:法藏館,一九八叁年)第四四七頁。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