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P7

  ..续本文上一页来法身不思议,无色无相无伦匹,示现色身为众生,十方受北靡不见。]

  (25)《六十华严》卷四,《大正藏》第九册,第四一七页中一四一八页上。

  (26)据《三圣圆融观》,《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六七一页上记载:[三圣者,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大觉应世被翼尘沙,而华严经中独标二圣为上首者。]

  (27)澄观对三圣之圆融说为:[大方广即普贤所证法界,华严即文殊表能证,佛即遮那显现能所。又,大即普贤自体遍故,方广即文殊指体之智,华即普贤行,严即文殊以解起行,佛即解行圆满。此外,普贤、文殊证法界体用,普贤、文殊成毘卢遮那光明遍照。]以三圣的特性理解华严经题。(《华严经疏》卷四,《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五二六页中)

  (28)《华严经疏》卷四十九,《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八七二页中。

  (29)《六十华严》卷三,《大正藏》第九册,第四O八页下。

  (30)这样的内容在《华严经》中有多次的重覆出现。

  (31)此处法藏以广义总称法界缘起思想,并以四门提示华严一乘的思想,即:1·三性同异义,2·缘起因门六义法,3·十玄缘起无碍法,4·六相圆融义。《五教章》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四九九页上。

  (32)《十地论义疏》卷一,《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第七六五页下-七六六页上。

  (33)据《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第四八三页中记载:[是等诸经,乃可门别,浅深不异。若论破相,违之毕竟,若论其实,皆明法界缘起法门,语其行德,皆是真性缘起所成。但就所成行门不同,故有此异。]

  (34)同上,九,《大正藏》四十四册,第六五-页中。

  (35)就传统的看法认为华严宗的初祖是村顺。近年来,虽然村顺初祖说有若干的异论,但我想依照村顺初祖说。

  (36)据《搜玄记》卷三下,《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六十二页下记载:[法界缘起,乃有众多,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约凡夫染法,以辨缘起;二约菩萨净分,以明缘起。]

  (37)同前,《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六十三页上-下。

  (38)据《一乘十玄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五一四页上-中记载:[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39)同上,《一乘十玄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五一五页中所举出的十玄门和《搜玄记》(《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十五页上-中)所举出的大约相同,即: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二者因陀罗纲境界门、三者秘密稳显俱成门、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等。

  (40)《探玄记》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一二O页下。

  (41)《三宝章》卷下,《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六二O页下。

  (42)吉津宜英〈缘起的用例与法藏的法界缘起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四十号,一九八三年,第一九四页。

  (43)据《五教章》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五O三页上记载:[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夫法界缘起乃自无穷,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者明究竟果证义,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随缘约因辩义,即普贤境界也。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及十佛自体融义等者。即其事也。]

  (44)《探玄记》卷十八,《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四四O页中。

  (45)例如,见《三宝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六二五页中之记述:[一事即理,以缘起无性故;二理即事,以理随缘事得立故;三二事之理相即,以约诠会实故;四二事相即,以即理之事无别事,是故事如理而无碍。]已经出现事事无碍法界缘起的思想。

  (46)坂本幸男〈法界缘起的历史形成〉, 《佛教的根本真理》(东京:三省堂,一九五六年)第九O三页。

  (47)同上,第九O四页。

  (48)据《法界玄镜》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六七二页下记载:[言法界者,一经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

  (49)在这里宗密清楚地指出四法界说是澄观之说。

  (50)《注法界观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第六八四页中。

  (51)鎌田茂雄《无限的世界观》,第一二O页。

  (52)丘山新〈事事无碍法界的存在风景〉《理想》第六O六号,一九八三年,十一,第一O六页。

  (53)鎌田茂雄〈华严哲学的根本立场〉,《华严思想》(东京:法藏馆,一九八三年)第四四七页。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